一篇文章一座城:《吉安讀水》鐫刻白鷺洲小記
白鷺洲頭,古樟垂蔭處,一塊墨色石碑靜臥江畔。晨光中,"吉安讀水"四個鎏金大字隨贛江波光流轉(zhuǎn),恍若千年前歐陽修筆下的墨韻在浪花間重生。輕撫碑文,十六載光陰在指縫間汩汩流淌。
![]()
那年暮春,王劍冰先生踩著青石板走進(jìn)渼陂古村。十六年前的回憶里仍飄著樟木香。2008年開始,筆者先后陪同王劍冰老師行走在渼陂的百年商巷。檐角風(fēng)鈴叮咚,與贛江濤聲應(yīng)和,成就了《渼陂渼陂》等的誕生。誰曾想,這支蘸著江水的筆,將在廬陵大地?fù)]就四十篇錦繡文章。
![]()
2008年深秋,王劍冰溯贛江而上。晨霧未散時,他靜坐神岡山觀水文;暮色四合際,又與漁人閑話千年水事。"江面浮動的不僅是浪花,是文天祥的《正氣歌》,是楊萬里的《小池》,是整部廬陵文明史。"歷時半載的行走,作家在青原山古寺聽晨鐘暮鼓,在釣源村看雨落天井,終將萬頃碧波凝成《吉安讀水》的墨痕。
![]()
如今,白鷺洲書院的瑯瑯書聲與碑文共鳴。游人們發(fā)現(xiàn),文中"水是大地之血"的警句,正與書院"格物致知"的訓(xùn)誡遙相呼應(yīng)。吉安市作協(xié)主席曾緋龍感慨:"這不是簡單的刻石記事,是讓文化基因隨江水流向遠(yuǎn)方。"
從青原山麓到金陵古城,這份水緣仍在延續(xù)。南京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胡詠梅聽說王劍冰老師來到吉安,遙寄祝福:未能聆聽他的講座,我為了感恩他,送來了一束花白的花束。恰似贛江與秦淮河的詩意邂逅。王劍冰的推薦語,為她的作品《遷安》做了熱情洋溢呼應(yīng)。當(dāng)《遷安》作品被譯作十八種文字,世界看見的不僅是移民工程的壯舉,更是中華文明如水般奔涌的生命力。
![]()
暮色漸濃,王劍冰老師憑欄遠(yuǎn)眺。江心沙洲上,白鷺掠過刻著"吉安讀水"的石碑,翅尖蘸起一抹霞光。這讓人想起王劍冰的創(chuàng)作手記:"好的文章當(dāng)如贛江,既有穿山裂石的激越,也有潤物無聲的溫柔。"此刻,千載文脈正隨江潮起伏,在新時代的河床上,書寫著更壯闊的篇章。
十七年前的那個夏天,贛江的水格外清亮。王劍冰先生風(fēng)塵補補來到吉安。他踏著濕漉漉的晨霧來到吉安,迎接他的是滿城的樹木香氣和一江碧水。他的身影掠過青原山的晨鐘,穿過白鷺洲的暮靄,在廬陵文化的長卷中徐徐展開一場關(guān)于水的閱讀。
![]()
"整整半年,我都不敢輕易落筆。"多年后回憶那段創(chuàng)作時光,王劍冰的眼中仍閃爍著當(dāng)年的敬畏和虔誠。那些日子里,他的足跡丈量過渼陂古村青石板上的月光,撫摸過井岡山杜鵑花瓣上的露珠,收集過白鷺洲書院里飄散的墨香。每一處風(fēng)景都在他心中投下漣漪,卻遲遲未能凝結(jié)成文。
![]()
直到半年后某個清晨,他回憶起在贛江邊,看見朝陽將江水染成碎金。一群白鷺掠過水面,翅膀拍打出晶瑩的水花。那一刻,"水"這個字突然躍入心間——吉安的靈韻,不正是這一江活水寫就的嗎?水讓青原山的云霧有了形狀,讓白鷺洲的書聲有了韻律,讓整座古城"蕩漾"起來。這個發(fā)現(xiàn)令他欣喜,"吉安"二字本就是上天的饋贈,是寫給這片土地最美的祝福。
![]()
2009年陽春三月,《吉安讀水》在《人民日報》綻放,如一朵清麗的贛南野花。"如今,鐫刻著這篇佳作的花崗巖碑靜立在白鷺洲中學(xué),成為無數(shù)學(xué)子晨讀時的背景。
![]()
今年七月八號上午,筆者陪同王老師重訪故地,看見年輕學(xué)子的手指輕輕撫過碑文,恍然間仿佛觸摸到了文字里流淌的贛江水。
"吉安是讀不完的。"王老師望著遠(yuǎn)處的江面說道。十七年間,他多次重返這里,每次都能讀出新的意境。在渼陂,他看見明清建筑的門環(huán)上掛著水珠;在井岡,他發(fā)現(xiàn)紅軍挑糧小道旁的山泉依然清冽;在白鷺洲,他聽見千年不絕的讀書聲里藏著水韻。這些細(xì)碎的感動,最終都化作了《吉安讀水》中那些會呼吸的文字。
![]()
創(chuàng)作背后,是一位作家對一方水土的深情凝視。王劍冰說,每個縣都像一本線裝書,需要輕輕翻開,慢慢品讀。他寧愿等待半年,讓那些鮮活的印象在心底沉淀、發(fā)酵,直到水到渠成。這種近乎虔誠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使得《吉安讀水》不僅是一篇美文,更成為了解讀廬陵文化的一把鑰匙。
![]()
綠色濃郁的白鷺洲,江風(fēng)送來隱約的誦讀聲:"吉安的水,是浸在文字里的……"這聲音與浪花輕輕應(yīng)和。一篇好文章就該如此——不是被裝裱在玻璃框里,而是化作城市記憶的血液,永遠(yuǎn)鮮活地流淌。就像贛江的水,日夜?jié)櫇芍鴥砂兜耐恋兀沧甜B(yǎng)著每一個來此"讀水"的心靈。
![]()
作者簡介:
胡剛毅,男,祖籍湖南衡陽,20世紀(jì)60年代生于革命圣地井岡山。曾任井岡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現(xiàn)任吉安市廬陵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和廬陵文學(xué)院院長。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以來,在《詩刊》、《詩選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和雜志發(fā)表詩歌、散文1200余篇。出版詩集《生命與大海》、散文集《巍巍井岡山》、詩集《每個人都是一棵走動的樹》等七部。多次在《詩刊》社、江西省文聯(lián)舉辦的詩歌大獎賽中獲獎,有詩作入選《中國詩歌精選》、《中國詩歌年選》及《中國詩歌白皮書》等多種選本。
2007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2003年獲江西省文聯(lián)第五屆“谷雨文學(xué)獎”。2008年10月份獲“中國2008年度散文年選”評比一等獎。2009年6月在《詩刊》社舉辦的全國詩歌大賽中獲得二等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