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本來就是迷宮,沒有必要再建一座。”
博爾赫斯《阿萊夫》
第一部分華爾街的“屠龍者”
所謂人生贏家,說的就是大衛·艾因霍恩這樣的人。
他年紀輕輕創立投資公司,回報驚人;
他阻擊造假公司,如蝙蝠俠般伸張正義又大賺其錢;
他還殺入德州撲克大賽前幾位,智力和膽識一流;
他在35歲時拍得與巴菲特的午餐,自詡是地道的價值投資者;
在金融世界的大神當中,有些名字因其財富而被銘記,有些則因其智慧,但只有極少數人能像大衛·艾因霍恩那樣,因其近乎神話般的勇氣而贏得整個華爾街的敬畏。
他不僅是一位對沖基金經理,更是一位思想上的角斗士,一位敢于在眾目睽睽之下向企業巨頭宣戰的“屠龍者”。
他的故事,尤其是在其職業生涯的黃金十年,不僅僅是關于金錢的敘事,猶如一部關于智識、策略和膽識的史詩,又或是大男主爽劇。
1996年,年僅27歲的艾因霍恩用區區90萬美元創立了綠光資本,其中一半資金還是向父母借的 。
這筆在華爾街看來微不足道的啟動資金,卻在他手中變成了點石成金的魔杖。
在接下來的十多年里,綠光資本創造了年化超過25%的凈回報率,這一驚人業績讓無數同行望塵莫及。
艾因霍恩的成功秘訣在于一種獨特的混合策略:
他既是價值投資的忠實信徒,又是一位冷酷無情的做空獵手。
與傳統的價值投資者僅僅買入被低估的“便宜貨”不同,艾因霍恩將同樣多的精力投入到尋找并做空那些估值虛高、存在財務欺詐或基本面嚴重 flawed的公司。
這種多空結合的策略,理論上讓他無論在牛市還是熊市中都能游刃有余 。
他的才華遠不止于投資領域。艾因霍恩是一位世界級的撲克玩家,這項充滿概率、心理博弈和高壓決策的智力游戲,仿佛是他投資哲學的完美延伸。
2006年,他在“世界撲克錦標賽”(WSOP)主賽事中力克群雄,取得第18名的驕人戰績,并將66萬美元獎金悉數捐贈給慈善機構。
2012年,他又在一場獎金高達百萬美元的慈善撲克賽中獲得第三名。
這些成就并非簡單的玩票,它們證明了艾因霍恩擁有一種罕見的天賦——在信息不完整的情況下做出最優決策,并承受巨大壓力的能力。
艾因霍恩職業生涯的巔峰之作,無疑是他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對雷曼兄弟的精準狙擊。
這不僅為他贏得了巨額利潤,更讓他一戰封神。
故事始于2007年7月,艾因霍恩開始建立對雷曼的空頭頭寸,他敏銳地察覺到,這家投行巨擘的資產負債表背后,隱藏著大量估值不清、流動性極差的房地產相關資產 。
他相信,雷曼正在使用可疑的會計手段來掩蓋其真實的財務狀況。
最終,預言在2008年9月應驗,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引爆了全球金融海嘯 。
艾因霍恩的空頭頭寸為綠光資本帶來了超過10億美元的利潤(部分報道稱更高),他也因此被冠以“屠龍者”的威名 。
雷曼并非 孤例。早在2002年,艾因霍恩就曾公開做空聯合資本,指控其存在財務欺詐,并最終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所證實 。
這一系列成功的獵殺,構建了他作為公司“吹哨人”和價值捍衛者的英雄形象。
綠光資本早期戰績卓著,成立至2007年的十余年間,基金凈值年化增長超過25%。
第二部分
高回報不等于高利潤
艾因霍恩的傳奇故事,尤其是他那看似依然亮眼的長期年化回報率,描繪了一幅令人艷羨的成功畫卷。
然而,當我們撥開時間的迷霧,會看到一個殘酷的現實:
盡管基金經理的“成績單”可能很漂亮,但對于在錯誤時間上車的絕大多數投資者而言,他們非但沒有賺到錢,反而可能深陷虧損的泥潭。
這就是金融世界里最令人困惑的悖論之一——高回報率并不等于高利潤。
人類的天性是追逐成功,投資者也不例外。資本如潮水般涌向那些在過去創造了輝煌業績的基金。
綠光資本正是這一現象的完美注腳。在經歷了十多年的高光時刻,尤其是在“一戰封神”的雷曼做空案之后,艾因霍恩的名字成了華爾街的金字招牌。
慕名而來的投資者絡繹不絕,推動綠光資本的管理資產規模在2014年達到了約120億美元的頂峰 。
這正是悲劇的開端。
投資者們基于過去的輝煌,將最大量的資金托付給了艾因霍恩,而這恰恰發生在他即將迎來職業生涯中最艱難的“失落十年”的前夜。
他們在山頂上車,卻不知前方是萬丈懸崖。
要理解這個悖論,我們必須區分兩種衡量投資回報的方式:
時間加權回報率:
這是基金經理通常對外宣傳的“年化回報率”。它衡量的是在期初投入一美元,并在整個期間內不做任何追加或贖回,這筆錢所能獲得的復合增長率。
這個數字剔除了資金流入流出的影響,能夠相對純粹地反映基金經理在擇時和選股上的“技能”。
例如,綠光資本成立以來的年化回報率在經歷輝煌后,仍維持在13%上下 。
資金加權回報率:
這才是投資者真正感受到的回報率,也稱為內部收益率。
它將所有資金的流入(申購)和流出(贖回)都考慮在內,計算的是整個資金池的實際盈虧狀況。
如果一只基金在規模很小時取得了高回報,而在規模巨大時遭遇了虧損,那么它的資金加權回報率可能會遠低于時間加權回報率,甚至為負。
對于綠光資本而言,這兩種回報率之間存在著一道巨大的鴻溝。
艾因霍恩在管理小規模資金時創造了奇跡,但當數百億美元的龐大資本聚集在他麾下時,他卻遭遇了滑鐵盧。
這意味著,大部分投資者的錢,并沒有享受到早期的超額收益,反而承受了巔峰時期的巨額虧損。
這個話題我此前也寫過,因為并非本文重點,姑且一筆帶過。
簡而言之,即使是超級明星基金,算下來年化回報還不錯,投資者投入其中的整體資金池,也可能是凈虧損的。
眾所周知,2008年之后,美股迎來了一個超級大牛市,算下來年化回報相當驚人。
然而,假設一位投資者在2014年初,也就是綠光資本聲譽最隆、規模最大的時候,投入了100美元。
到2022年底,經歷了長達九年的等待,他的賬戶余額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可能縮水了。
事實上,直到2022年憑借約25.3%的強勁反彈,綠光資本才勉強抹平了自2015年以來的累計虧損 。
對于那些在巔峰期入場的投資者來說,他們苦等八年,最終只是“回本”而已。
這還是華爾街最聰明的人之一,左手價值投資,右手投機高手,手中彈藥充足,卻無法在大牛市中賺到錢。
我用艾因霍恩的故事,引出了本文的題目:
“賺錢有多難?”
難就難在,即便你跟隨的是一位被公認為天才的投資大師,即便他的長期“時間加權”回報率看起來依然體面,但如果你在錯誤的時間、與大多數人一起涌入,你最終體驗到的,可能不是財富的增值,而是真金白銀的永久性損失。
更何況普通人呢?
第三部分
失速十年復盤
一位曾經能夠洞察先機、狙擊雷曼兄弟的投資大神,為何會在接下來的十年里步履維艱,光芒盡失?
綠光資本的失速并非單一事件的結果,而是一系列宏觀環境劇變、策略模型失效、風險管理失控以及個人認知固執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產物。
解剖艾因霍恩的“失落十年”,就像是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投資困境做了一次深刻的病理切片。
并且,從這個超級聰明人的起伏中,我們普通人也能有所啟發。
在解釋自己為何陷入困境時,艾因霍恩本人給出了一套宏大而悲觀的敘事。
在他寫給投資者的信中,他反復強調一個核心論點:
“市場已經從根本上被打破了!”
他認為,當今市場的主導力量不再是像他那樣的傳統價值投資者,而是三股新興的、對“價值”漠不關心的勢力 :
1、被動指數基金:這些基金只會機械地買入市值最大的公司,無論其估值多高。
2、量化/算法交易:這些程序追逐短期動量和市場情緒,而非公司基本面。
3、散戶投機者:他們熱衷于追捧熱門概念和“網紅股”,交易的依據是故事而非財報。
艾因霍恩哀嘆,市場參與者不再問“這家公司值多少錢?”,而是在賭“明天股價會不會漲?”。
在這種環境下,他所擅長的“買入被低估的便宜貨,做空被高估的泡沫股”的策略,猶如逆水行舟,處處碰壁。
大量他認為便宜的股票無人問津,股價長期低迷;
而他做空的泡沫股,卻在低利率和狂熱情緒的助推下,估值一路沖上云霄。
他將自己這樣的傳統研究者比作瀕臨滅絕的“恐龍” ,其精湛的估值手藝在一個不再以價值為錨的市場上,變得無的放矢。
事實果真如此嗎?
2015年,綠光資本凈值暴跌20.2%,是其成立以來第二糟糕的年份。
在年底致投資者的信中,艾因霍恩坦率地進行了復盤,承認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們表現最差的投資恰恰是我們最大的頭寸” 。
他點名了三顆引爆基金的“地雷”:
太陽能公司SunEdison (SUNE)、能源公司康索爾能源(CONSOL Energy, CNX)以及半導體公司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 MU)。
這三家公司都是他重倉持有的“價值股”,然而在2015年,它們的股價分別暴跌了74%、77%和59% 。
艾因霍恩在信中寫道:“這并非我們第一次踩雷,也不會是最后一次。但同時踩中三顆地雷,還是讓我們難以招架……對于一個集中投資組合而言,同一年出現三只大雷實在太多了,成功變得不可能。”。
從概率的角度看,同時踩三個大雷,的確有些奇怪。
難道原因僅僅是因為艾因霍恩投資模式賴以成名的“集中投資”策略嗎?
另外一種解釋也許更接近事實: 艾因霍恩做了些超出自己能力半徑的事情。
他太像一個積極進攻的拳手,運氣好時有超額收益,一旦“運氣不好”,其風險管理體系就會出現結構性失靈。
當然,更本質的原因是:
投資賺錢太難了。
如果說2015年的失利是策略層面的重創,那么與特斯拉長達數年的纏斗,則更像是一場混合了投資理念、個人意氣和時代精神的史詩級戰爭。
這場戰爭不僅讓綠光資本元氣大傷,也徹底暴露了艾因霍恩認知框架的局限性。
艾因霍恩的做空邏輯非常“古典”。他認為特斯拉是一家被嚴重高估的“泡沫”公司,其財務狀況不可持續,生產存在瓶頸,且面臨傳統車企的激烈競爭 。從傳統的估值指標看,他的判斷在當時似乎無懈可擊。
其實,當年這么看的人并不少。大約在2015年前后,我有個投行的朋友去考察特斯拉的工廠,回來說:“這家公司糟透了,只有幾個墨西哥人到處敲敲打打。”
在諸多做空特斯拉的投資人中,艾因霍恩算是名氣較大且堅定不移的。
然而,市場并未按照他的劇本演繹。做空特斯拉成了綠光資本持續多年的噩夢。
2018年,綠光資本全年巨虧34%,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泡沫籃子”空頭組合失血不止。
僅在2018年第二季度,特斯拉的空頭倉位就是其“第二大虧損來源”。
2020年,特斯拉股價飆升740%,艾因霍恩的空頭倉位再次成為當年“最大的虧損來源” 。
這場戰爭很快演變成了艾因霍恩與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的個人恩怨。
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嘲諷艾因霍恩,甚至戲稱要送他一箱“做空短褲”以示“安慰”。
這種公開的羞辱,很可能讓艾因霍恩更加難以低頭認錯,將一個投資決策變成了捍衛個人聲譽的戰斗。他固執地堅守著自己的判斷,寧愿承受巨額虧損也不愿止損離場。
不做空,似乎是價值投資者的基本原則之一。因為即使看對了,也可能熬不到正確的時候。
在投資這場游戲中,在錯誤的時間做正確的事,等同于錯誤。
何謂“正確”?
也許艾因霍恩和芒格一樣不看好特斯拉,但是“不看好”和“做空”在邏輯上并不等價。
在不少人看來,特斯拉的價值并不體現在當時的財報上,而是體現在一個關于未來、關于技術革命、關于一個極具魅力的創始人的宏大敘事上。
艾因霍恩無法理解,在一個由敘事和信念驅動的新范式中,傳統的價值標尺已經失靈。--你可以說“我不懂這個范式”,但不代表可以去大舉下注于對立面。
綜上所述,綠光資本的波折是多重因素的合奏:
宏觀層面,他所信奉的價值投資風格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被成長投資所壓制。
超低利率和寬松流動性在過去十多年推升了高估值成長股的吸引力,使得資金潮水涌向少數科技巨頭。
策略層面,昔日的成功滋長了過度的自信乃至固執,讓他在面對范式轉移時,反應遲鈍,糾錯不力。
從華爾街的屠龍者到被市場趨勢無情碾壓的“恐龍”,艾因霍恩的故事以一種殘酷的方式證明:
投資太難了。
艾因霍恩不是普通人,雖然他的基金大幅縮水,但這兩年已經在慢慢東山再起。2025年的一季度,他的基金表現算是不錯。
第四部分投資生存法則
大衛·艾因霍恩的成功令人向往,但他的挫折更值得我們深思。
從他代價高昂的磨難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幾條關乎投資生存的黃金法則。
法則一:風險控制永遠優于追逐天才
艾因霍恩無疑是投資天才,他的智識和分析能力遠超常人。
然而,即便是這樣的天才,一旦忽視了風險管理,同樣會遭遇滅頂之災。
2015年的集中持股爆雷,以及在特斯拉上的空頭豪賭,根源都在于風險控制的失效 。
他對自己判斷的過度自信,讓他押下了超出合理風控范圍的賭注。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在投資的世界里,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收益是次要的。
一個投資者最重要的任務,不是找到下一個能漲十倍的股票,而是確保自己不會因為一次錯誤而被市場淘汰。
控制倉位、做好分散、避免使用高杠桿,永遠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這才是通往長期成功的基石。
法則二:市場保持非理性的時間,可能比你保持償付能力的時間更長
這是從艾因霍恩做空特斯拉的史詩級失敗中,可以學到的最經典的教訓。
市場可以在極長的時間內偏離其內在價值,這種非理性的持續時間,足以摧毀任何一個資金有限、需要向客戶交代的基金經理。
在你認為市場“錯了”的時候,它很可能會繼續“錯”下去,直到耗盡你的所有彈藥。
因此,逆勢而為需要極大的審慎和極小的倉位,否則,即使你最終被證明是對的,也可能早已不在牌桌上了。
法則三:警惕自身成功的“回音室”
過去的成功是最大的敵人。
艾因霍恩“屠龍者”的赫赫威名,讓他建立起一種強大的自我認同:
他就是天選之人。
這種認同感在他對抗雷曼時是巨大的優勢,但在對抗馬斯克時,卻變成了一個心理陷阱。
當投資決策與個人聲譽和自我認知捆綁在一起時,就很難再客觀地看待問題。
他很可能陷入了一個由自己過去成功所構建的“回音室”中,聽不進任何相反的意見,直到輸掉一切。
天才總是太想證明自己了。
普通投資者同樣需要警惕這種心理偏誤。
當一項投資連續盈利時,我們很容易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英明”,從而變得過度自信,加大投入,最終在市場轉向時遭受重創。
法則四:了解游戲規則,更要警惕規則的變化
艾因霍恩的職業生涯,恰好橫跨了投資游戲規則的兩個時代。
在2008年之前,市場在很大程度上仍由主動型基金主導,深度基本面研究是有效的“游戲規則”。
然而,2008年之后,量化寬松、被動投資和社交媒體驅動的散戶崛起,徹底改變了市場的生態。游戲規則從“比誰的研究更深”變成了“比誰更能把握流動性和市場情緒”。
艾因霍恩顯然看到了規則的變化,但他沒能或不愿改變自己的打法,依然用舊地圖在新世界里航行,結果可想而知。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學習基本的投資知識,更要對驅動市場的宏觀力量和結構性變化保持敏感,并不斷反思自己的策略是否依然適應當前的環境。
法則五:分散化是凡人唯一的“免費午餐”
艾因霍恩的集中投資策略成就了他,也毀滅了他。這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模式,或許只適用于極少數天賦異稟且資源無限的頂級玩家。
對于99.9%的普通投資者而言,我們沒有任何信息、研究或心理上的優勢去進行如此高難度的博弈。
因此,分散化是我們唯一可以依賴的、幾乎沒有成本的風險管理工具。
艾因霍恩2015年同時踩中三顆重倉股地雷的慘劇,就是對“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句古老格言最生動的詮釋。
通過在不同資產、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進行合理的分散,我們雖然放棄了“一夜暴富”的可能,但極大地提高了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中長期存活下來的概率。
更別說All in和加杠桿了。
總之,投資沒有容易模式,每一步都暗藏風險;
唯有謹記這些教訓,時刻反思自我,我們才能在復雜的市場中少犯錯誤、活得更久、走得更遠。
第五部分普通人的應對之道
當連大衛·艾因霍恩這樣站在金字塔尖的投資大師,都發出“市場已壞”、“賺錢難做”的感慨時,我們這些在信息、資源和精力上都處于絕對劣勢的普通人,更應該徹底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重新審視自己的財富之路。
賺錢很難,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束手無策。
恰恰相反,正是因為認識到它的艱難,我們才能選擇一條更現實、更穩健、也更可能通往終點的道路。
以下是幾個老生常談的建議:
1、調低預期,理解復利的力量
首先要接受一個事實:
資本市場中獲取高額回報非常困難,暴富神話極其罕見且難以復制。
與其幻想一年翻倍,不如務實地追求長期穩健的合理回報目標。
假如每年能取得略高于通脹和無風險利率的收益,長期復利作用下也能積少成多,助你實現財務目標。
“賺錢難”并不意味著“賺錢不可能”,而是要用長期視角看待投資,把心態從賺快錢轉為賺長錢。
高凈值投資者或許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但也應明白,在市場不確定性面前,穩健增長的復利遠比追逐單年暴利更可靠。
2、擁抱謙遜,從指數基金開始
芒格曾直言不諱地指出,絕大多數職業投資者都不可能戰勝標普500指數。
如果連以此為生的專業人士都難以企及市場平均水平,那么一個業余投資者試圖通過頻繁交易、追逐熱點來“擊敗市場”,無異于癡人說夢 。
因此,普通人最明智的第一步,就是放棄戰勝市場的執念,轉而擁抱市場本身。
這意味著將資產的核心部分配置于低成本、廣覆蓋的指數基金或ETF。
通過買入整個市場的組合,你就能獲得經濟增長的平均回報,并通過復利的力量,讓財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穩步增長。
這是一種承認自身局限性的謙遜,也是一種對抗人性弱點的紀律。
當然,指數基金,尤其是大A的指數基金,是個復雜話題,也有太多胡說八道的東西,我就不摻合了。
3、構建你的“全天候”方舟
對于希望在風險管理上更進一步的投資者,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的“全天候”投資組合策略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的藍圖。
達利歐的核心思想是,未來是不可預測的,與其徒勞地猜測經濟會增長還是衰退、通脹會上升還是下降,不如構建一個在任何經濟環境下都能表現相對穩健的資產組合 。
其邏輯在于,不同資產在不同經濟“季節”里表現各異。通過將它們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可以實現風險的相互對沖,從而平滑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
“全天候”投資組合經典配置(僅為示范)
資產類別
目標配置比例 (%)
在投資組合中的角色與邏輯
股票 (如標普500 ETF)
30%
在經濟增長超預期時表現優異,是組合的進攻引擎。
長期美國國債
40%
在經濟衰退和通縮時表現優異,是組合的主要防御力量。
中期美國國債
15%
提供穩定的票息收入,波動性低于長期國債,增強組合穩定性。
黃金
7.5%
在高通脹和地緣政治動蕩時表現優異,是對沖貨幣貶值的保險。
大宗商品
7.5%
在通脹超預期時表現優異,與股票和債券的相關性較低。
這種策略的精髓不在于追求最高的回報,而在于追求最高的回報風險比。
達利歐指出,通過有效的跨資產分散,可以將投資組合的風險降低70%至80%。
對于普通人而言,這意味著更安穩的睡眠和更強的持倉信心,從而避免在市場劇烈波動時因恐慌而做出錯誤決策。
4、定期再平衡,降低組合波動
制定好資產配置后,還需要根據市場變化定期調整,使實際配置比例重新回到目標水平。
這一過程稱為再平衡。
再平衡有兩大好處:
一是強制“高賣低買”,當某類資產大漲超配時賣出一部分、跌價變便宜時買入,從而獲取逢低加倉的收益;
二是確保風險水平不偏離計劃,當某資產暴漲后占比過高,及時減倉能避免組合過度暴露在單一風險中。
很多高凈值投資者會每半年或每年對投資組合做一次檢查,根據預設的比例閾值執行再平衡操作。
普通投資者也完全可以借鑒,以紀律性的操作來對抗人性中的貪婪和恐懼,使投資組合始終貼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長期目標。
5、堅守你的“能力圈”
投資成功的關鍵不在于你的能力圈有多大,而在于你是否清楚地知道它的邊界在哪里。
艾因霍恩的悲劇,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源于他踏出了自己的能力圈。他的核心專長是對公司進行法務式的財務剖析,而不是判斷一場科技革命的未來或與一個“網紅”CEO進行輿論戰。
當他用自己熟悉的錘子去敲打一個全新的釘子時,失敗在所難免。
這對普通人的啟示是:只投資于你真正理解的東西。
如果你的工作與科技無關,就不要僅僅因為媒體的渲染而去追逐人工智能概念股。
如果你沒有時間閱讀公司年報,就不要輕易嘗試主動選股。
承認自己的優勢在于耐心、紀律和對自己所從事行業的理解,而非專業的金融分析。
選擇與自己認知能力相匹配的策略,無論是簡單的指數定投,還是長期持有自己消費和了解的藍籌公司股票,都是在能力圈內行事。
這是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和認知偏差犯下致命錯誤的最有效方法。
最后
歸根結底,當賺錢如此之難時,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將重心從“預測市場”轉向“優化自身行為”。
這意味著:
堅持紀律,減少交易:制定一個長期投資計劃(如每月定投),然后像機器人一樣去執行。頻繁交易是業績的腐蝕劑,它只會增加成本和犯錯的概率。
擁抱長期主義:將投資的視野從幾天、幾個月拉長到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忽略短期的漲跌,相信優質資產在長期內會穿越周期,向上增長。
保持敬畏之心:永遠不要認為自己比市場更聰明。市場是由無數聰明的頭腦、強大的算法和復雜的情緒構成的混沌系統,任何個人在它面前都是渺小的。
理解“賺錢有多難”,不是為了讓我們感到絕望和退縮,而是為了讓我們在踏上這條道路時,能夠拋棄傲慢與幻想,帶上謙遜、紀律和耐心這三樣最強大的武器。
對于普通人來說,最可靠的財富之路,或許恰恰是那條看起來最“無聊”的路:
做好資產配置,定為再平衡,耐心持有,靜待復利花開。
下面是我的一個私人社群
分享AI、決策、投資、哲學的話題
現在已有超過2000位朋友加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