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彼得·林奇曾經說過:“股市中最重要的器官是胃,不是大腦。”
的確,即使做出了對的決策,選擇了對的股票,也可能忍受不了波動,而被半路甩出來。
摩根士丹利針對1985–2024年間表現最好的20只股票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
最佳股票組合的中值最大回撤為72%,回撤持續時間為2.9年。
從峰值到恢復到前高的中值耗時4.3年。
此外,對S&P?500指數的分析結果為:
最大回撤中值為58%,回撤持續時間為1.4年。
從底部恢復到前高的中值耗時4.2?年。
可見,無論是個股還是指數基金,在長期投資中都可能面臨大幅下跌與漫長恢復期,關鍵在于能否堅持持有。
這要求你要真懂自己買的東西。
并且,還要有耐心,情緒穩定。
有趣的是,林奇為什么說“胃”,而不是“心”呢?
“心臟”在語言中常代表:
a、勇氣(如英文中的 “have heart”)
b、情感、善意、決斷力(“他有一顆堅定的心”)
但它通常是英雄主義式的贊美,強調的是主觀意志和情感勇氣。
而林奇選擇“胃”,是更接近真實的生理反應和市場壓力中的本能反應:
“胃”體現的是對“恐慌”和“波動”的身體反應。
股市大跌時,很多投資者不是“情緒緊張”,而是會“惡心”、“嘔吐”、“吃不下飯”。
簡單來說,大腦是你最容易搞掂的部分,我們都知道,沒誰比你自己更善于欺騙自己了。
而心臟呢?一股熱血上來,外加自打雞血,自帶悲壯的背景音樂,一個人很容易用心臟泵出滿腔熱血,進而加熱自己的大腦,用勇敢的心去干沖動的事。
可是,看不見摸不著感覺不到的胃,卻是最誠實的。
大腦代表理性,心臟代表情感,胃則是藏在后面的隱性勝負手。
圍繞投資決策,我們可以用“大腦”、“心臟”、“胃”三個器官來類比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需要動用的不同能力和品質。
這一模型形象地將投資決策比喻為理性分析的大腦、信念勇氣的心臟以及情緒管理的胃共同發揮作用的過程。
這就是為什么彼得·林奇說,股市中最重要的器官是“胃”,而不是大腦”。
因為,如果沒有良好的“肚量”去承受市場波動,再聰明的頭腦也難以獲得成功。
同樣,行為金融學的研究也表明,情緒往往是導致投資者無法做出理性決策的關鍵原因之一。
二
“大腦”、“心臟”、“胃”的決策結構,貌似很正確,卻可能有一個邏輯上的漏洞:
假如一個決策讓你的“胃”不舒服,那么可能就不是一個好決策。
對應上一節的討論,幾乎所有好的股票都會有回撤,有些回撤幅度還很大。
那么,有些人忍受不了回撤,果真是因為“胃”不夠強大,不夠有耐心,做不好情緒管理嗎?
也許這種說法搞反了因果:
因為你的“大腦”并沒有真正搞懂自己看好的股票,所以導致“胃”的不適,以至于心臟承受不了波動的壓力,于是在動蕩的波底賣出股票。
“真正搞懂”絕非表面認知,而是對公司商業模式、核心競爭力、財務狀況、管理團隊及行業周期的透徹理解與堅定信念。
當“大腦”缺乏這種深度認知時,股價的短期劇烈波動,尤其是大幅回撤,便會迅速轉化為內心的不確定與恐懼。
許多投資中的恐懼并非源自情緒脆弱,而在于認知模糊。
研究表明,人對未知的恐懼強于對明確風險的擔憂。
當我們對投資標的了解不足時,大腦本能將其視作“模糊地帶”,觸發更強烈的恐懼反應;
反之,面對清楚概率的風險,大腦傾向于冷靜評估。也就是說,認知上的不確定會直接引發緊張不安。
可見,“胃”的不適往往源于“大腦”的迷茫。認知不清則信心不足;反之,認知透徹才能讓“胃”有底氣消化風浪。
只有“大腦”提供堅實邏輯支撐并預見風險,“胃”才能穩定,“心臟”才能堅定,最終實現長期成功。
當然,當我寫下這段突出“大腦”地位的文字時,我必須意識到,是“大腦”推動了這個行為。
三
假如歷經了反轉,大腦再次成為“股市中最重要的器官”,那么大腦該如何解釋絕大多數人都在股市上虧錢呢?
一個眾所周知的決策結構(不止是在股市上)是:
a、做正確的事情;
b、把事情做正確。
但是這個結構有一個致命的隱藏項:
如何定義“正確的事情”?
例如,有牛人說買騰訊買茅臺是正確的事情,但是對你而言卻未必是正確的事情。
因為別人可能真的懂,而你只是覺得懂了。后者一旦遭遇大的股市波動,胃就會不舒服。
所以上面的結構應該更新為:
a、停留在你真正懂的領域里(你知道你是誰);
b、做正確的事情(你知道自己在做啥);
c、把事情做正確(你知道該如何做)。
這正是一個who-why-how的結構。
投資決策中“大腦”與“胃”的辯證關系,最終在一個更深邃、更具根本性的層面得以化解。
這場看似“認知理性”與“情緒韌性”的對決,其答案并非二選一,而是指向一個先決問題:
作為決策者的“你”是誰?
所以,“能力圈”是一個人的終極哲學命題,它超越了單純的器官之爭,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統合認知與品性的根本框架。
能力圈的核心要義,并非要求投資者無所不知,而是恰恰相反,它要求投資者對自己知識的邊界保持絕對的誠實 。
你不僅需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更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假如你不夠誠實,早晚有一天你會陷入某種境地,你的胃比你的大腦更先遭受懲罰,直至摧毀你的大腦防線。
四
順著這個話題再進一步,“胃”的作用,不是讓你做決策時情緒穩定,而是幫助你拒絕那些不適合你的決策。
它的最高價值,并非在決策之后被動地“承受”市場波動,而是在決策之前主動地“拒絕”不屬于你的機會。
“胃”是我們能力圈最忠誠的“守門人”。當一個投資決策讓你的“胃”感到不適,這往往不是情緒脆弱的信號,而是認知越界的警報 。
它在用最原始的身體語言告訴你:“大腦”可能在撒謊,它對這項投資的理解并沒有它聲稱的那么透徹。
這種源自“腹腦”的直覺,是對認知模糊地帶的本能排斥 。
一個強大的“胃”,能讓你在面對能力圈外的巨大誘惑時,抵御住“錯失恐懼癥”(FOMO)的侵蝕,坦然地說“不” 。
它讓你有紀律地忽略外界“下注啊,你這笨蛋”的喧囂,耐心等待那個落入你認知“甜蜜區”的完美一擊。
這種拒絕的智慧,遠比盲目的勇敢更有價值。
如此一來,“胃”的功能被提升到了戰略層面。
它幫助我們區分真正的信念與虛假的自信,確保我們只在自己擁有真正認知優勢的戰場上作戰。
一個健康的“胃”,最終守護的是“大腦”的誠實與謙遜。--這可能是決策最重要的品質。
最后
所以,股市中最重要的器官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從來不是單選。
大腦畫出能力圈,心臟為信念注血,胃用痛感守門——三者缺一,決策都會變形。
真正最重要的器官,恰是能讓這三者各司其職、彼此制衡的那一點“誠實”。
誠實于無知,敬畏于邊界,長期于耐心。
當誠實成為整套系統的中樞,你才配得上市場最終寫給少數人的紅利。
下面是我的一個私人社群
分享AI、決策、投資、哲學的話題
現在已有超過2000位朋友加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