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兩大“超級”工程,近期均迎來關鍵時刻。
一是,總投資達286億元的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簡稱“疆電入渝”工程),正式投產送電。
![]()
二是,總投資766億元,總工期100個月(不含籌建期12個月)的三峽水運新通道項目獲批,并啟動勘察設計招標。
![]()
“巧合”的是,這兩大總投資超千億的超級工程的最大受益者,都是重慶。
![]()
更意味深長的是,就在6月12日,重慶空域正式開啟“擴容”模式:
主干航路由“兩橫兩縱”變為“六橫三縱”,進離場航線結構由“三進四出”增加為“六進七出”,為后期江北機場的時刻擴容奠定基礎。
“三喜臨門”背后,是中西部唯一直轄市的瘋狂補短板。
01
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能源凈輸入地區,重慶的電力短板,由來已久。有數據顯示,2025年重慶電力缺口預計達到1000萬千瓦。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在2022年高溫天氣期間,重慶就不得不“限電停工”。
為補上這個短板,重慶謀劃已久。最早在三十多年前就開始論證的“小南海水電站”項目,最終因種種原因被擱淺,可謂給不少重慶人留下了一個心結。
現在,隨著“疆電入渝”工程的正式投運,應該多少是彌補了這個遺憾。
![]()
公開信息顯示,“疆電入渝”工程在10多年就開始動議,線路全長2290公里,途經新疆、甘肅、陜西、四川、重慶 5個省區市,每年可向重慶輸送電量超360億千瓦時,由此讓全市供電能力提升20%以上。
這對于緩解重慶的電力緊張局面,并提升制造業成本優勢,堪稱是“雪中送炭”。
02
如果說“疆電入渝”助力提升了重慶的“生產力”、降低了生產成本,那么三峽水運新通道,則將幫助重慶提高對外聯系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公開信息顯示,重慶90%以上的外貿物資運輸依靠內河航運,60%以上的社會運輸周轉量依賴水運完成,45%的港口貨物吞吐量為周邊省市貨物中轉。
但是,三峽船閘的通行能力早就達到上限——2023年,船舶在三峽平均待閘時間達到12天。
這一局面,大大削弱了水運之于長江上游地區的成本優勢,也客觀上讓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等上游地區通江達海的效率受到嚴重制約。
![]()
因此,提升長江上游航運能力,這個“堵點”必須解除——也不只是重慶需要。
早在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四川、重慶兩省市代表團就聯合提出,加快啟動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的建議。
去年,川渝代表團再次聯合提出“關于全面提升長江上游航運能力的建議”,希望國家有關部委加快推進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從根本上解決三峽船閘通過能力不足問題。
現在,該項目正式獲批,并有望年內開工,可以說是在解決上述問題上,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關于這個項目的地位,相關部門在批復中的一個表述可見一斑:
三峽水運新通道是三峽工程之后長江干線上集水利、航運、生態等功能于一體的最大綜合性工程。
03
6月12日零時,成渝及周邊地區空域結構調整方案正式實施,共涉及湖北、重慶、四川及貴州地區19個相關機場的班機航線走向。
其中,重慶是最大贏家。
經此調整,重慶地區主干航路由“兩橫兩縱”增加到“六橫三縱”,重慶江北機場進離場點由“3進4出”的7個增加至“6進7出”的13個,極大優化了航路航線布局,將高效釋放江北機場“3座航站樓+1座衛星廳+4條跑道”的地面運行效能。
此次調整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它很可能是期待已久,甚至“爭論”已久的江北機場時刻容量調整的前奏。
公開信息顯示,自2019年,江北機場高峰小時容量由49架次/小時提升至54架次/小時后,一直未調整。
![]()
但與此同時,隨著第四跑道及T3B航站樓的投用,江北機場的年旅客吞吐能力已提升至8000萬人次。
![]()
在這種情況下,時刻容量與運能釋放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關于“擴容”的呼聲也不斷高漲。為此,甚至出現了一些不小的輿論風波。
現在,隨著這次“重慶江北國際機場開航以來最大規模空域結構調整”的落地,時刻容量擴容,或只差臨門一腳。
至此,重慶在突破電力和水運、民航這三大發展“瓶頸”上,應該說都取得關鍵性突破。不少重慶人的心結,或許也在打開。
擁有超3000萬常住人口的中國人口第一城,也是內陸唯一直轄市的重慶,“含金量”正在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