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是麻省理工學院阿比吉特·班納吉與埃斯特·迪弗洛教授合著的著作,本書顛覆了一些傳統對貧困的認知,揭示了貧困人口在生存決策中的深層邏輯,并提出了更具針對性的減貧應對策略。
在通過大量的實地研究和深入分析后,作者強調,與其他人相比,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的人更需要做出短期的犧牲和樹立長期主義思維、增強自我控制與延遲滿足能力、增強自信和提升把握機遇的能力。
![]()
一、做出短期的犧牲,合理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之間的關系
作者強調,要想擺脫貧窮,首要的步驟就是對長期目標進行思考并習慣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犧牲。
真正使一個人逆風翻盤的是他的核心競爭力和把握機遇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需要長期塑造。
與其他人相比,貧窮的人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生存壓力。為了生存,他們被迫更加注重短期利益,甚至為了即時生存需求而放棄長期規劃和長期利益。
![]()
而這些短視行為不僅會導致他們花更多的錢,忽視甚至放棄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從而使他們更難以擺脫困境。
例如,貧困家庭通常因為即時生存需求而被迫同時涉足多種低收益工作(例如打零工和擺攤等等)。這些措施雖然能夠緩解他們短期的生存壓力,但與此同時,由于缺乏專注和深耕,導致他們無法有效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將會在長期競爭中處于越來越不利的位置、越來越難以擺脫人生困局。
部分貧困家庭為了省錢,忽視了廉價的預防措施(如凈水設備等),被迫花高價治療疾病;部分貧困家庭甚至吃壞掉的食物,以為是在省錢,實則后續為了維持健康會付出更多。
![]()
現代神經科學證實,生活壓力也會損害人們的理性,進一步加劇了人們的短視行為。
以上這些因素使人逐漸喪失挖掘自身潛力的能力,形成“越窮越短視”的循環。
作者認為,要想改變貧困,就需要先改變看待貧困的方式。真正的改變始于對認知資源分配模式的系統性調整、樹立長期主義思維、合理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之間的關系,而非單純依賴意志力的消耗。
![]()
二、增強自我控制與延遲滿足的能力
一個人,無論多么優秀、多么勤奮,成功總是需要時間。成長和成功需要積累和沉淀、需要耐心、自我控制和延遲滿足。
而貧窮的人生活往往有更多的煩惱,相對而言,窮人比其他人更加需要那些讓人減輕煩惱的工具。同時,貧窮嚴重腐蝕了人們的耐心,使得貧窮的人更加注重短期利益、更容易陷入“即時滿足”的惡性循環。
![]()
例如,為了應對壓力和煩惱等負面情緒,印尼貧困家庭將20%收入用于零食、煙酒等“愉悅型消費”,而非更具營養的主食,陷入“體力下降→收入減少”的惡性循環。
對未來信心不足,感到沒有出路,將會大大降低人們渡過難關所需的自控力。從而損害人們的認知和決策能力、難以做出理智的決定。
越是困難時,越是修心時。由于以上的因素,與其他人相比,貧窮的人更需要強大的內心、增強自我控制與延遲滿足的能力、避免由于煩惱和壓力而深陷“即時滿足”的循環。
![]()
三、增強自信、提升把握機遇的能力
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的關鍵差別在于:在遇到障礙和困難時,成功人士能夠堅定地相信自己一定能跨越,正是這種自信造就他們的成功。對于長期遭受各種挫折打擊、自信消磨殆盡的人而言,最缺的就是信心。
在人的一生當中,真正能夠改變命運、實現人生逆襲的機會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個。缺乏自信、缺乏獲取并利用正確的信息的能力,使得處于困境的人更難以把握機遇、把握跨越階層的機會。
作者強調,由于信息不對稱,貧困家庭常因缺乏可靠的信息來源,無法有效利用新興技術或新政策機會,同時對陌生存在認知偏見,導致決策失誤風險上升。
![]()
作者認為,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信心、信念不堅定、拖延。但與其他人相比,窮人會更加懷疑那些想象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產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做出必要改變所需的時間更長,這使得他們更難以把握機遇。
在人生低谷時,更需要堅定的信念和意志,并為之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為現實,引領人們脫離困境。
因此,長期身陷低谷的人更需要做出短期的犧牲,樹立長期主義思維、挖掘自身潛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增強自我控制與延遲滿足的能力,減少即時滿足;提升獲取并利用正確的信息的能力、增強自信和提升把握機遇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