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本應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承載著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的樸素正義觀。而當特權打破這一認知,年輕一代將被迫直面殘酷的現實:努力或許無法改變命運,規則不過是強者的游戲。這種認知將催生兩種極端心態 —— 要么陷入虛無主義的消極,否定一切奮斗的意義;要么滋生 “只要成功不擇手段” 的功利主義,進一步惡化社會誠信環境。無論是哪種結果,都將對社會文明的根基造成重創。
以前把北京戶口轉到天津戶口,靠這個降分錄取,這都不算新鮮事兒了,現在“非洲戶口”被高考生玩出了新花樣。
![]()
有個地方一所挺有名的中學國際部,高三畢業生大學錄取情況統計表流出來了,網友一看一個不吭聲。表上除了韓國學生名字一看就是韓國人,那些來自巴拿馬、幾內亞比紹這些非洲國家的“畢業生”,名字全是中國字,明顯就是本地學生換了個身份。
![]()
這些學生靠著所謂的“非洲戶口”,輕輕松松就進了上海交大、北大這些頂尖高校,免試讀 985,跟創造“奇跡”似的。這都成了一門明碼標價的買賣,花 15 萬就能弄一個非洲身份。
![]()
外籍生申請國內名校的門檻本來是為了吸引海外人才設置的,結果現在被變成了“出口轉內銷”的升學捷徑。有些中介還推出國內“一條龍”服務,連去非洲的流程都能省了。在 “唯名校論” 的價值導向下,學歷不再是個人能力的證明,反而異化為社會階層躍升的 “敲門磚”,這種扭曲的認知使得部分家長不惜突破規則底線,將教育公平置于交易的天平上稱量。
![]()
雖說教育部要求外籍生得提供 4 年海外居住證明,可還是有人冒險去試。有家長帶著孩子去非洲“陪讀”,結果趕上疫情被困在那了,孩子英語沒學好,倒是學會了斯瓦希里語,后來政策一收緊,啥都沒撈著。這些靠外籍身份入學的學生,他們的國際生畢業證在那些負責招聘的 HR 眼里,沒多大價值,甚至還不如三本學歷。還有人因為雙重國籍,考公務員的時候差點惹上大麻煩。
這些冒險嘗試政策邊緣操作的家庭,最終往往陷入 “偷雞不成蝕把米” 的困境。抱有這種功利化教育思維的家長往往將孩子視為實現階層跨越的 “工具”,將教育窄化為獲取名校文憑的手段,忽視了對孩子綜合素質與健全人格的培養。當孩子被強行塞進 “非洲身份”“高考加分” 等投機通道時,看似獲得了名校入場券,實則失去了在正常競爭環境中打磨意志、培養抗壓能力的機會。
![]()
當 “努力” 敵不過 “算計”,那些挑燈夜戰、刷過無數習題、背負巨大壓力的日日夜夜,在看到 “低分同學” 輕松入校的瞬間,仿佛都成了毫無意義的消耗。他們會質疑,自己恪守規則、用汗水堆砌的分數,為何敵不過他人利用規則漏洞的投機取巧?這種質疑一旦產生,很容易演變成對整個教育評價體系公正性的動搖。有高考高分學子在社交平臺無奈感慨:“我以為高考是最后的公平戰場,可有人卻用金錢和手段在戰場上開了外掛。”
捷徑永遠有,但性價比可能像炒股——你以為抄到底,其實人家在等你接盤。普通家庭不如學學《活著》里的福貴,把高考當田里的地來種,雖然辛苦,但收成實在。哪天要是地里突然長出金條,那大概率是別人埋的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