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自治區邊壩縣檢察院檢察官和邊壩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一起祭掃烈士墓。(攝影:方圓記者 劉亞)
本文為《方圓》雜志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2025年1月
西藏自治區邊壩縣
海拔420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
寒風呼嘯,白雪皚皚
山腳下的邊壩縣烈士陵園里
第14排4號墓碑上
“曹炳忠”三個字被重新描金
在高原的陽光下閃耀著光芒
這一幕被拍成視頻傳給了
遠在河南老家的
曹炳忠98歲的姐姐曹華亭
這是她65年來第一次
見到弟弟的安息之地
“爹娘能閉眼了,姐姐的心愿了了……”
![]()
未能兌現的承諾與65年的等待
在河南省泌陽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烈士名冊里,“曹炳忠”三個字靜靜地躺在那里,仿佛帶著未完待續的遺憾。
故事的起點是1957年的泌陽。那一年,22歲的曹炳忠告別了父母、姐妹,親了親還在襁褓中的外甥女,又與同村訂下婚約的未婚妻依依惜別:“等我回來就結婚!”隨后,他義無反顧地隨部隊奔赴朝鮮,成了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參與抗美援朝的戰后援建工作。
曹炳忠在戰場上活了下來,但還沒來得及踏上回鄉的路,他又跟隨部隊前往更遙遠的西藏。
1960年,在邊壩的一場戰斗中,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54軍134師401團75炮連司務長的曹炳忠壯烈犧牲,年僅25歲。
一封簡短的陣亡通知書寄到了家鄉,曹炳忠的父母多次哭暈過去,從小帶他長大的姐姐曹華亭也傷心不已。
![]()
河南省泌陽縣檢察院檢察官走訪曹炳忠烈士的姐姐曹華亭老人。(攝影:方圓記者 劉亞)
2025年初,記者在泌陽縣隔壁的唐河縣,見到了98歲的曹華亭。她正靠墻坐在藤椅上曬太陽,陽光灑在她滿是皺紋的臉上。她的聽力幾近喪失,可當聽到弟弟的名字時,她渾濁的眼睛驟然亮了起來:“炳忠……沒白疼他……”
曹華亭的女兒、曹炳忠的外甥女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我母親一直念叨著她早逝的弟弟,不知道哭了多少次。有段時間,她總是呆呆地看著電視劇《地道戰》,我擔心她觸景生情,便偷偷把遙控器藏起來。誰知我母親大發脾氣,不許我關掉電視,說那(電視里)是我舅舅!”
曹炳忠葬在何處?提及“西藏”這兩個字,年邁的父母已力不從心,更別提當時經濟條件的窘迫和身體對高原的不適應。二十多年后,父母帶著無盡的遺憾離世,臨終前還不忘念叨著:“沒能看上一眼兒子的墓。”說起這些,曹華亭老淚縱橫。
如今,曹炳忠留在世上的“痕跡”已經不多了。他的侄子曹繼省從老木箱底層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張裱糊過的“革命烈士證明書”,紙張已經泛黃,字跡也有些模糊:“曹炳忠同志在西藏平叛戰斗中光榮犧牲……”這是曹家三代人守護的唯一憑證。
“弟弟說打完仗就回來,讓我們等他。”曹華亭喃喃地說。65年間,她多次想去西藏,卻因為“地址不對”“沒有經濟條件”而屢屢作罷。“生不見人,死要見墓”成了她執拗的愿望。
曹炳忠長什么樣?什么性格脾氣?愛吃什么東西……這些問題在65年后早已從親人腦海中消失,只剩下這個名字,還殘存著一絲記憶。
歲月流轉,故鄉的坐標成了謎。但冥冥之中,遠在千里之外的邊壩,似乎聽到了遠方的呼喚。
![]()
一場跨越時空的“破案”
2023年6月,一份西藏烈士尋親名單在網絡上悄然流傳,曹炳忠的名字赫然在列,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
時任泌陽縣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的程新青眉頭緊鎖,目光停留在屏幕上:“烈士不能被歷史湮沒,必須找到他的親人!”一場跨越時空的“破案”就此展開。
按照曹炳忠墓碑上所寫“河南省泌陽縣索莊鄉曹莊村”,程新青翻開《泌陽縣志》,卻發現“烈士英名錄”里并沒有曹炳忠的名字。而泌陽縣行政區劃圖上,也沒有“索莊鄉曹莊村”這個地方。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程新青和同事們帶著疑問,走訪了泌陽縣委黨史研究室、縣史志辦、縣地名辦等部門。在泛黃的檔案中,終于找到了線索:曹炳忠犧牲于1960年4月,當時泌陽縣還屬于南陽專區。直到1965年7月,泌陽縣才劃歸新成立的駐馬店專區,而原屬于泌陽縣的朱集、饒良等公社也被劃入了新成立的社旗縣。程新青推測,曹炳忠犧牲時是泌陽人,按現在的行政區劃則可能是社旗人。
2023年7月5日,泌陽縣檢察院將線索反映給泌陽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該局高度重視,迅速邀請有關部門派員參加,成立了為曹炳忠烈士尋親的專班。專班成員們通過大量走訪宣傳,大量第一手信息資料如潮水般涌來。
一位村民的電話打破了寧靜:“我們村有個曹崗組,住著曹家后人……”2023年9月6日,尋親專班在社旗縣曹崗組找到了曹炳忠的侄子曹繼省。曹繼省拿出的烈士證書,正與社旗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保存的1980年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錄的記載內容一致。
根據曹繼省提供的線索,尋親專班又在唐河縣找到了烈士的姐姐——98歲的曹華亭。
檢察官們走進曹華亭的家時,發現她家的門楣上未懸掛“光榮之家”光榮牌。泌陽縣檢察院迅速將這一情況告知唐河縣檢察院,唐河縣檢察院依法督促當地退役軍人服務站為曹華亭家掛上了嶄新的光榮牌。直到檢察官們登門,曹華亭才得知,弟弟的墓碑立在西藏邊壩縣烈士陵園,與戰友們長眠在念青唐古拉雪山腳下。
“找到曹炳忠烈士的家屬了!”泌陽縣檢察院副檢察長白松亞在得知這一消息后,第一時間聯系了邊壩縣檢察院。然而,烈士的墓碑位置和陵園建設情況卻仍是一個謎。
邊壩縣檢察院立即兵分兩路。一方面,走訪該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詳細查閱烈士陵園內的英雄烈士名單,重點關注尚未聯系到親屬的烈士情況;另一方面,實地查看烈士的墓碑,發現墓碑信息不對、字跡模糊、墓冢開裂破損等問題,迅速督促相關部門進行整改。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曹炳忠烈士的母親得知兒子犧牲在遠方,連最后一面都未能見到,甚至不知道他安葬的方向。”邊壩縣檢察院副檢察長王小英決定邀請部分烈士家屬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到邊壩縣烈士陵園祭掃,讓他們親眼看看邊壩如今的發展,感受邊壩人民對英雄烈士的敬意和緬懷之情。
2024年9月,邊壩、泌陽兩地檢察官、退役軍人事務局負責人與部分烈士家屬一起,帶著哈達和鮮花走進邊壩縣烈士陵園。盡管高海拔帶來的窒息感讓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但他們沒有絲毫退縮:“河南的親人找到了,我們替他們來看看您!”
祭掃結束后,兩地檢察機關還共同簽署了《英烈權益保護跨區域協作工作機制共建協議》。
![]()
讓更多英烈找到回家的路
曹炳忠的親人終于被找到,他的故事也得以重見天日。但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還有更多無名烈士,他們的名字被歲月遺忘,他們的故事無人知曉,他們的親人仍在等待。
![]()
西藏自治區邊壩縣烈士陵園有一面英名墻,記錄著為西藏和平解放犧牲的268名英烈。(攝影:方圓記者 劉亞)
在邊壩縣烈士陵園,邊壩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負責人望著一排排墓碑,眼神里滿是堅定與憂傷:“這里安息著268位英烈,他們為祖國邊疆的安定和發展獻出了寶貴生命。”
“尋親工作始于多年前,但因為時間跨度大、地理位置偏遠,信息傳播渠道的局限和地域的阻隔,讓這項工作進展緩慢。”負責人嘆息道。
據統計,邊壩縣共有282位有名烈士,但還有很多烈士沒有登記在冊。有的烈士寫的是小名,有的地址模糊不清。為了找到烈士的親屬,工作人員需要反復核對信息,甚至親自走訪每一個可能的村莊。
據介紹,針對烈士墓墓主身份信息不詳、無法考證且主動赴藏尋親的烈士親屬較少、電話尋親較多的困難,邊壩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積極動員各方力量,通過退役軍人志愿服務和網絡尋親等多種方式,積極為烈士尋親。截至目前,已經成功聯系上49位烈士親人。
“中華英烈網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通過它,我們可以快速查詢烈士信息,并與各地的退役軍人事務局取得聯系。”一位工作人員說,為了提高尋親效率,烈士陵園計劃通過發布公告、利用新媒體等方式擴大宣傳范圍,“只要有一線希望,就應該繼續努力”。
“總要有人記住他們。”白松亞說,為烈士尋親,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使命,要趕在記憶消散前,讓更多名字回家。這些年,為烈士尋親的公益訴訟檢察官的足跡,已遍布西藏、青海、廣西等地。
![]()
按烈士家屬囑托,《方圓》記者將曹炳忠、郭躍富、牛長有家屬準備的家鄉五谷雜糧撒在烈士墓前。(攝影:方圓記者 劉亞)
1959年參戰的泌陽人郭躍富長眠于邊壩縣烈士陵園,墓碑上卻刻著“郭躍賽”。他的侄孫家人曾多次尋找,卻因“名字不符”無法確認身份。在兩地檢察官共同辦案時,這一錯誤也得以糾正。
程新青還講起楊順田烈士的故事,他在拉薩犧牲后,他的女兒楊霞在唐河縣工作。當檢察官聯系到楊霞時,她激動不已:“你們找到我父親的墓了?請把照片傳給我!”楊霞表示,她計劃明年帶著家人一起去拉薩看望父親。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隨檢察官在陵園祭掃時,昌都市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主任王科注意到,兩位烈士墓碑所刻的家鄉地址有誤。
“我恰好和他們都是陜西涇陽老鄉,據我了解這份信息很可能存在錯誤,意味著他的家屬可能不知道烈士葬在這里。”王科立即聯系到陜西當地檢察院,作為公益訴訟線索移交給對方。僅一個月后,當地檢察院反饋:“已經找到烈士家屬了!正邀請他們今年清明節或者夏天氧氣足的時候一起去西藏祭掃!”
![]()
讓民族團結之花永遠綻放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名可查的烈士僅有200萬左右,而無名烈士的數量可能高達1800萬。這意味著,還有大量的烈士等待著被找到。我們需要繼續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各級部門的重視程度。”邊壩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負責人表示,未來還需要更多技術手段的支持,比如建立全國性的尋親平臺,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來提高尋親效率。
《方圓》記者了解到,2022年,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了烈士遺骸DNA鑒定實驗室,這為尋親工作帶來了新的希望。通過這項新技術,已經成功為多名烈士找到了親屬。例如,在西藏阿里地區發現的8名烈士遺骸,通過DNA鑒定,成功聯系到了他們的親屬。
然而,技術只是手段之一,跨部門的協作才是成功的關鍵。檢察、退役軍人事務、民政等多部門緊密配合,形成了高效的工作機制。“這種協作機制通過幾年的時間,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邊壩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一位工作人員強調。
“為烈士尋親、正名并非一帆風順。這里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辦案人員常常需要翻山越嶺、克服高原反應,人員不足更是常態。”時任西藏自治區檢察院副檢察長的格桑旺姆動情地介紹道,“在西藏這片神圣而廣袤的土地上,檢察機關正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守護著英烈的尊嚴和民族團結的紐帶。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在世的知情人越來越少,為烈士尋親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困難,但我們保護英烈的使命從未改變。相反,通過公益訴訟,這項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
“我們不僅要為烈士點亮‘回家的燈’,讓英烈安息,更要讓民族團結的種子深植人心。”格桑旺姆說。
通過宣傳英烈事跡,檢察機關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西藏的漢族、藏族等各民族在歷史上共同經歷了和平解放的艱難歲月,英烈們為解放西藏農牧民作出了巨大貢獻,甚至獻出了生命。這些感人的故事,讓當地百姓更加了解歷史,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也讓“魂歸故里”四個字在這片離天空最近的土地上有了溫度。
邊壩縣烈士陵園的守墓人是一個40歲的藏族漢子。他每三天巡查一次墓地,15年來從未停歇。見到漢族烈士家屬時,他會主動遞上酥油茶和哈達:“沒有他們,哪有現在的好日子?”
他相信,那些飄在風中的名字,終會找到回家的路。
(本文有刪減,更多內容請關注《方圓》3月下期)
本文雜志原標題:《為烈士點亮“回家的燈”》
延伸閱讀
再難,也要為烈士找到親人!
![]()
編輯丨肖玲燕房佳佳設計丨劉巖
首席記者丨劉亞
往期精彩
![]()
![]()
![]()
點擊圖片
購買《方圓》雜志
好看的人都點了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