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思如
“35歲,你該被淘汰了。” ——這是無數打工人的真實困境。
投簡歷被嫌“太老”,升職被嫌“沒潛力”,裁員名單上永遠名列前茅。
明明正是年富力強、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卻硬生生被劃入“職場垃圾堆”。
這所謂的“35歲紅線”,到底是誰定的規矩?憑什么讓千萬普通人活得如履薄冰?
35歲紅線:一道看不見的“生死線”
35歲,本是一個人經驗、能力和責任感并存的黃金期,可現實卻是:
過去幾十年,公務員招錄明文規定“35歲以下”,逼得無數想端“鐵飯碗”的中年人連報名資格都沒有。雖近年部分崗位放寬到40歲,但普通打工人的機會依舊渺茫。
企業招聘方面,嘴上說著“能力優先”,可招聘啟事里“35歲以下”像一把隱形的刀,直接砍斷中年人的求職路。
有HR直言:“35歲以上的,工資高、事兒多、不好‘洗腦’!”
即便僥幸留下,晉升也難如登天。一位28歲備考公務員的年輕人自嘲:“再不‘上岸’,就算考上也是邊緣人!”
“35歲不是人老,是職場嫌你貴。”——這話扎心,卻是現實。
誰在制造這場“中年危機”?
1994年《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白紙黑字寫下“35歲以下”,從此成了全社會招聘的“潛規則”。
企業有樣學樣,收割青春紅利,把中年人當人力成本,而非人力資源。
企業算盤打得精——年輕人便宜、聽話、能熬夜;中年人拖家帶口,工資高、顧慮多,裁員時還能省賠償金。
嘴上喊著“反歧視”,可《勞動法》對年齡歧視的判定模糊不清,企業明目張膽設限卻少有處罰。
有網友說:“35歲失業,不是你不努力,是有人逼你認命。”
中年人的血淚:上有老下有小,卻連工作都保不住
高文敏,35歲研究生畢業,求職時被問“婚育計劃”,簡歷石沉大海。她說:“我們踏實肯干,可連競爭資格都沒有。”
王明,38歲創業失敗后想考公,卻因超齡被拒。他苦笑:“年輕時沒人教我們規劃,中年了連改錯的機會都不給。”
陳春梅,40歲從外企高管轉行做律師,只因“不想被時代拋棄”。
“35歲,不是躺平的年紀,是扛著全家咬牙硬撐的年紀!”——可職場連硬撐的機會都不給。
撕掉標簽,公平不能只靠“喊口號”
如何撕掉這個標簽?
首先得政府帶頭,公務員招錄應全面取消35歲限制,給社會立標桿。雖然已有10余省份試點放寬到40歲,但遠遠不夠。
必須明確“年齡歧視”判定標準,罰到企業肉疼!工會也別只調研不辦事,得替工人拍桌子。
硅谷投資人霍夫曼怒斥:“讓中年人失業,等于毀掉無數家庭!”
此外,也得打工人自救。自助者,天才助。與其等社會改變,不如自己“多條腿走路”——學新技能、做副業、攢人脈。
最后,
寫給所有“35歲+”:你的價值,不該被一個數字定義!
35歲,可能是你被職場拋棄的年紀,也可能是你重啟人生的起點。
全職媽媽考研,為證明自己;失業大叔送外賣,為養家糊口;外企高管轉行,為擺脫焦慮……
他們都在用行動對抗歧視。
打破35歲紅線,不是施舍,而是公平正義。我們不求特殊照顧,只求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
有提問、交流和發文需求的朋友,可加入我的知識星球(星球號:38351947)
思如哲思
關注普通人的「生存處境」,思考更好的「人生出路」。作者思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