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長安縣志》記載,該村建于漢朝。因王莽造反,京城皇家官宦子弟后代遷居此地。由三大姓氏組成,肖姓居村東北角,劉姓居村西南角,華姓居村東南角,故依肖、劉、華三大姓起名三角村。
![]()
據傳,明朝后期華姓無后而消失,由翟姓繼承。清咸豐年間寧夏回民起義軍到村中燒殺,使村人口減少多一半。村民們在當時地方政權的領導下,為抗擊外來勢力的侵略破壞,才分為南、北二村,建城墻。南三角村由劉、翟兩姓居住,當時村內有300余人,修有城樓,東西門各一座。村內有劉姓祠堂三間,翟姓祠堂三間。當時全村城墻周長500米,城墻底寬2米、高15米,黃土夯成。
![]()
(王莽)
明清和民國時,村域是地方政府所在地。保甲制時期,主管樓子村、安豐、孫家灣、徐寨、童家寨等村,村南建有小學一所,是周邊村孩子上學的學堂。
新中國成立前村東有東頭廟,西門外有關帝廟、藥王廟,南有三官廟,三官廟前有戲樓一座,普賢寺南端三門樓建在此。
![]()
農業以小麥、玉米為主。目前,村內以建筑業為主要龍頭。翟亞民現有民營建筑工地兩處,年收益在100萬元以上。還有翟保林等中型建筑工程隊。其他村
民主要以建筑業外出務工為主,全村人均年純收入在8000元以上。
2004年村內道路全面完成水泥硬化,村內綠化以柿樹為主,建設果樹生態林。
新中國成立初期,翟萬義是本村第一名西北大學學生,大學畢業后參加革命入黨,在陜北榆林定邊縣任縣長10年后,調到楊凌農業科學院任黨組書記;劉定寬陜西師范大學畢業,1958年在咸陽機械學院任教。
北三角村名稱來歷及村史參見“南三角村”。
2004年對村內道路進行全面硬化,已全面完成以柿樹為主的果樹生態林。各類組織齊全。目前,以種植業為主要龍頭,形成西瓜種植130畝,年收益在100多萬元。其他村民主要以建筑業外出務工收入為主,傳統農作物和瓜果蔬菜種植收入相當可觀。全村人均年收入在12000元以上。
聯系小編:
zai-chang-a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