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失香港。
一
女孩喬喬隨手發了條小紅書筆記,沒想到詢問像潮水一樣涌來,一浪接著一浪。
她筆記寫在香港車展兼職,日入600元,問她的多是“是真的么?”“這么高么?”、“怎么去香港打工?”。
她租住屋的窗外,香港九龍高樓林立,霓虹交錯,費力仰望才能看到一角天空,腳步聲匆匆忙忙,一刻不停。
這座城市正涌入越來越多的漂泊者。從九龍到銅鑼灣,招工啟示隨處可見,洗碗工日薪八百,外賣員月入三萬,混凝土工人日薪一度高達2600港元。
香港統計局公布,2022年第四季度,香港本地勞動力跌至346萬,同比減少10萬人,預計2026年,香港勞動力缺口將達17萬人。
去年夏天,全港第二大面包工廠“香香面包”轟隆倒下,陪伴港人半個世紀的面包巨頭,停業原因是“長期請不到人”。
疫情后,港府調整政策,放寬申請,大量外來者開始入港尋夢。
24歲的小雅成為銅鑼灣一家面包店店員,“第一次感受我挑工作,不是工作挑我的快感”。
面包店窗明幾凈,空氣香甜,沒有東莞內衣廠的膠水味,月薪也翻倍漲至一萬七千元,過了學徒期還會再漲。
面包店向西,中環寫字樓內,上海白領李麗開啟新的職場生涯。這里少加班,不內卷,更關鍵沒年齡歧視,或能躲開35歲失業危機。
比她更年長的鋼琴老師,將赴港機會視為人生稻草。她丈夫已然失業,赴港意味著重新開始,更何況這里還有重要的教育資源。
香港高考每年考生5萬,而內地高考近年考生超1200萬;全球排名前一百的大學,香港有5所,而拿到港籍后再考香港名校,入學率達40%。
她朋友圈中流傳著逆襲神話:朋友的孩子高二數學不及格,赴港后,順利考入香港科大。
除卻懷揣夢想的媽媽們,赴港人群中還新增了購房客。
今年春天,港府撤銷所有住宅物業交易的印花稅,香港樓市隨之火爆。
高峰時,每天都有內地客戶,組團包車去香港看房。售樓處的隊伍似無盡頭,中介兩個周末的業績加起來,超過過往半年。
有北京白領看到新政后,第一時間買了飛香港的機票,落地后不入住不吃飯,和妻子拖著行李箱,直奔售樓處,“晚點去就沒了。”
兩人最終花費508萬,買下一套不到28平的新房。他身材魁梧,調侃稱,如果躺在新房客廳,腳都伸不直。
然而,那個房子是一個錨。買房是為即將出生的孩子做打算,新房位于名校區域,牽連著孩子擇校求學,以及一個不會下墜的未來。
人類學家豪道斯·魏斯在《我們從未中產過》一書中,將中產形容為一個缺乏安全感的群體,時時陷入對墜落的恐懼。
在深圳羅湖,口岸大廳內,務工者、上班族、陪讀媽媽、炒房客排成長隊,T恤、連衣裙和西裝混雜,步履匆匆,涌動如潮。
二
2017年,來自河南小城的張靈,坐了七小時高鐵,在臺風夜從深圳入港。
暴雨中,她獨自拖著行李箱,艱難來到住處。那是位于九龍廣播道的破舊洋樓,被房客們稱作“廣播道的貧民窟”。
她和三名室友擠住16平小間,輪流睡臥室和過道,每人每月要交房租四千港元。房間處處漏水,電器大多不靈。
港片里的香港流光四溢,煙火紅塵,而真正來這里生活后,感覺又是不同。
齒輪在無形處運轉,系統在虛空里轟鳴,一切都是那么快,行人過紅綠燈也要小跑,茶餐廳里收盤聲干脆利落。
快節奏之下是高消費。外賣費15元起,打車20分鐘100塊加,疏通管道兩三下,耗資七八百……港人愛說人情冷暖:算錢時,就感覺冷了。
銅鑼灣面包店內,小雅懷念東莞工廠的免費宿舍。工廠包吃包住,她每月能輕松攢下三四千。
現在她每天在面包店站八九個小時,吃穿用度近乎苛刻,也不過勉強存下同樣數。
“房租6000元,餐食3000元,水電網費1000元……”,每遞出一張紙幣,小雅就會想,“一小時又白干了。”
和小雅一樣,許多港漂要拼盡全力,才能維持和在內地時一樣的普通生活。
壓力彌漫在各個階層。白領李麗發現,她三分之一工資都用來交老破小的房租,每月存款水平,回到了剛畢業狀態。
十幾平出租房,租金7000多元,上班地鐵票價12元,早餐包子15元,中午廉價快餐也要50多元,晚上回住所附近茶餐廳,一道菜70多元。
生存之外,她憧憬的香港職場也現出本來模樣。
金融公司聚集的中環,早高峰有時速80公里的亡命小巴,鳴笛聲里,小巴一路飛闖紅燈,高速過彎。
司機一個急剎車,白領涌出車門,擠進便利店,抓起三明治,轉身快步沖入大廈。入夜,中環高樓總有燈火徹夜不熄,白領們調侃“整個中環陪你加班”。
李麗的公司不要求加班,但并不意味著工作量少。港人注重效率,她每天到公司就飛速運轉,但做不完的表格還是要帶回家做。
那些陪讀的媽媽們,也同樣發現光環下的殘酷。
香港精英教育環境下,雞娃無法避免。小學生會在英文課上接電路板,10歲就學電腦編程,贏在起跑線是準則。
媒體公開報道顯示,香港家庭的教育支出排名全球第一。
一位經歷過香港高考的學生說,整個學生生涯,就像用短跑的力氣去跑馬拉松。
那些漂泊香港的人像換個城市奔跑,而且跑得更孤獨。
聽不懂粵語,吃不慣港餐,文化差異讓他們交友困難,周末,有人寧愿打開地圖,對著導航原地兜圈子,也不愿開口說普通話找人問路。
今年年初,有媽媽發了張抱女兒站在海邊的照片,海風吹起發梢,配文里寫道:迷失香港,無以言表。
三
無論幾月赴港,手機天氣最常見提示是氣溫30攝氏度,伴隨雷雨。
這是一座海氣蒸騰的城市,海風狂野,但也高低有差。九龍籠屋幾條街外就是半山豪宅區;擁擠地鐵之上就是奢侈品商場;在維多利亞高樓俯視,眾生如蟻。
港漂說,香港充滿可能,但殘酷時也不留余地。只是圍城外的人們,不愿相信這點。
2022年10月,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宣布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申請名額。
自此之后,咨詢高才優才申請的人越來越多。社交媒體上,各類攻略和推銷層出不窮。
然而,不管以留學、高才還是優才方式入港,獲得簽注只是第一步,最難的是續簽。
續簽要求在香港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還要待夠七年。
過來人稱,能否留港,關鍵還是要看申請人有沒有創造足夠多的收入、有沒有納稅。目前80%優才的結局,都是轉永居失敗。
“如果解決不了續簽和轉永居,一切好處,都是幻夢。”
為了續簽,許多人全力求職,但香港的行業種類并不發達,可選工作十分有限。
有女生碩士學的生物學,她許多同學在港找不到工作,轉赴內地,留下的或入金融,或做物流,無一專業對口。
保險成為最后的歸途。各個優才高才續簽討論群里,常能看到備注名校畢業的人問:“有沒有保險公司推薦?”
灣仔活道27號職業訓練局大樓前,每次保險中介人資格考試結束,保險公司就會分發傳單,傳單上的誘惑加粗醒目:香港身份。
即便留下,艱難旅途也才剛剛開始。
在車展兼職的喬喬,已在藝術品公司實習了兩年。上學和實習之外,她每周僅有一天休息日,四處奔波兼職。
湖南鄭先生,曾順利通過香港工作面試,但最終放棄。40萬港幣的年薪,依舊無法滿足一家老小生活。
赴港中介坦言,香港的生活居住成本,以及子女教育成本,并非普通中產家庭所能負擔。大多數人只是想趁政策之風,先拿門票,至于未來如何,依舊茫然。
大學時,小雅看過很多遍《甜蜜蜜》,張曼玉穿著麥當勞的紅色工作服,一邊擦窗,一邊笑說“恭喜發財。”那是小雅對香港最初的印象:永遠生機勃勃。
現在,香港依舊充滿活力,但小雅自己已疲憊不堪了。
來之前她聽說,在香港,打車半小時即可抵達山腳或海邊,但來后五個月,她只是日復一日機械工作,根本沒有力氣出去游玩。
她計劃著,等學徒期過,再攢攢錢,就回東莞。
“香港很美,但不適合普通人。”一位計劃在七年之期時離開的港漂女生說。
有港漂媽媽接受媒體采訪時回復,來港后感慨就是“像我們這種普通人很難真正走向曠野。”
河南女孩張靈現在香港一所公立學校教書,每天早上她要乘地鐵過海,下班再回出租屋。
留港快七年,搬家數次后,她即將等來永居身份,但買房仍遙不可及。她還是要繼續漂著,變換住所。
社交圈有限,沒幾個能一起游玩談心的朋友,也不知何時才能遇到理想的結婚對象。有段時間,家人心疼她港漂辛苦,勸她回家考公。
但張靈說,她已經沒有退路了,只能勇敢承擔選擇留下的結果,即便前路未知。
她讀懂了張愛玲筆下的香港,“一座華美而悲傷的城市”,有著“凄清的天與海”。
地鐵里,HR的手機上,來自內地的求職消息還在不斷涌入。
人們進出圍城,夢熄夢醒,如港夜燈光,永不止熄。
(文中人物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