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虹太/文
新的一年是龍年。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它有鹿角、馬鬣、鷹爪,可以說是薈集了動物美的大成;它威力無窮,能騰云駕霧,興風作雨;在封建時代是皇帝的象征。以龍作為飾紋的器物很多,以龍作為山川名的更是常見。無錫也不例外,無錫的山川景物,無錫的民間傳說,與龍有關的也很多。
關于龍山的傳說
無錫的惠山,又名龍山、九龍山。有關龍山的傳說不少。據晉周處的《陽羨風土記》載:無錫龍山上有白龍潭,東晉時有民妻妊三年,忽產一龍,色如爛銀,七日升天而去。龍母死,葬山頂,所居成潭,因名龍潭。白龍常歸故里探望母墳,每遇龍歸,則歲大熟。龍山由此而得名。
唐陸羽《惠山寺記》載:隋大業末年,山上有龍斗六十日,敗鱗殘甲滿天飛。故惠山又名斗龍山。
九龍山和錫山緊緊相連,關于這兩座山又有一傳說。遠古時,云夢澤中有一龍王,生有九子,個個頑皮。一天,九龍子在太空發現了一個銀光四射的錫珠,九龍子閑散無事,整日戲珠。誰知,第九個龍子力大無窮,一腳將錫珠踢出太空,在人間落地成山,是為錫山。九龍子追尋到人間,繼續戲珠,造成錫山四鄉漫地大水,淹沒了莊稼和房屋,幸虧山腳下有九個勇土,帶領四鄉百姓,奮力挖錫,終于將錫挖盡。山無錫,九龍子就不能戲珠,水災也就平息。龍無水,無法騰飛,日子久了,就化成一座九龍山。有人把這作為:“無錫寧、天下清”的典故,九龍山也就由此而得名。
![]()
龍山和馬山也有一段傳說。很久以前,太湖里有一條神龍,湖岸上有一匹烈馬,一日相遇,斗了起來。搞得天昏地暗,洪水倒溢,淹沒了莊稼,沖走了茅屋。它們一斗就斗了三天三夜,神龍咬斷了烈馬的鬃,烈馬踢去了神龍的鱗,從此結下深仇,每逢初一就大斗三天三夜,岸邊百姓,深受其害。有一年,夏禹治水到此,得知龍馬為災,就在神龍和烈馬相斗的那天抽出金鞭,猛打幾鞭,把烈馬趕進太湖,把神龍驅上湖岸。龍與馬對調了一個位置,馬在湖中,難以奔騰;龍在岸上,無法掙扎。太湖邊的那塊美麗的土地,也就消除了災難,人民安居樂業。如今,太湖中蹲著的一匹烈馬叫“馬山”;湖岸上長臥的一條神龍叫“龍山”。
又說,秦始皇東巡會稽,在太湖中的一個島上駐蹕,命神龍為他守衛,神龍大喜,不慎掀起萬丈波濤,將秦始皇的龍袍打濕,始皇大怒,揮鞭將神龍逐出太湖,變成一座龍山。龍山九曲,是秦始皇的鞭子打出來的。
以龍命名的山川景物
1.九龍山。即惠山,山有九峰。由南向北望,山形如九條蒼龍,頭東尾西,延伸至太湖;由北向南望,則宛如一條長龍臥地。故《隋書》稱“九龍山”,《太平寰宇記》引《郡國志》稱“冠龍山”;唐陸羽《惠山寺記》稱“斗龍山”。
2.九龍十三泉。惠山素以“勝地名泉”著稱于世。這里所說的九龍,就是指惠山泉上噴珠吐玉的九個石螭吻,俗呼“龍頭”。龍生九子,皆不成龍。螭吻就是龍的九子之一,善噴水降雨,故把它裝飾在泉水上。現惠山地區尚可找到九個,其中二泉下池的石蠕吻,還是明弘治初年的古物。
![]()
3.龍眼泉。在原來惠山寺大同殿的廢墟上,今“昭忠祠”二門前,始鑿于梁大同初年,故又名“大同井”。這是惠山最早的泉井,比“天下第二泉”還早鑿二百多年。
4.雙龍泉。在華孝子祠黿池內。池壁裝有兩個石螭吻,一吐一納,二泉水由此流入金蓮池、日月池、香積池、鏡池,直流至惠山浜的龍頭下。
5.龍縫泉。在碧山吟社西北石壁間,即今“塔影”牌坊下,鑿于宋代,宋楊無為書刻了“龍淵”二字于石壁。明代無錫人曾任廣東僉憲的馮夔隱居在泉上,自號“龍泉居士”筑有“龍泉精舍”。俞憲還寫有“龍罅吐清泠,誰穿龍縫成,小池風雨夜,真有飲龍聲”之句。
6.龍頭下。在惠山浜。這里原有“千人報德坊”一座。明代無錫人鄒迪光出任湖廣提學副使,罷官歸來時,送行的學生有千余人,學生們為他造了這座大牌坊。坊上有鄒利迪光和他的兒子鄒德基的“人杰地靈”和“巖壑夔龍”題刻,下面有屬九龍十三泉的石螭吻一個。今蠕吻尚在,終年淙淙吐水。
7.龍腰泉。在惠山第三峰的擔鉤塢。那里半山舊有一個茅蓬禪院,院內的觀音殿后,有一個天生的黃石小池,方形,深三尺,泉水盈盈不絕。清咸豐年間,邵寶的族裔邵涵初,名此泉為“龍腰泉”,并寫有《龍腰泉》詩。
8.回龍澗。在惠山第八峰下。這里的澗水,從山之西北流至龍尾(即龍山梢)。這是同上面所說的一則民間故事相呼應的;白龍每回故里探望母墳,就在這個山澗里游憩。
9.龍尾陵道。《越絕書》載:春申君徙吳封故墟,開此陵道,以屬本邑。后漢《地理志》說:今龍山嶺北尾上路是也,這就是說,今惠山的龍山梢下道路,原是戰國時春申君黃歇所開的古道。
10.龍光塔。明正德年間,昆山顧鼎臣喜談風鑒,他登上錫山觀景,說“縣無巍科,當是龍不角耳”。說無錫人長期在科舉中無人奪魁(考中狀元),是龍頭上沒有角的緣故。于是無錫人顧懋等在錫山之頂建了一座石塔。又有人說:“龍以角聽,宜空中”。于是無錫紳士又改建了一座八角七層的磚塔,常州郡守施觀民為此塔題名為“龍光”。后在塔下配建寺廟叫“龍光寺”。解放后在錫山腳下新辟地下場所叫做“龍光洞”。
11.九龍壁。在錫山南麓。長26.71米,高4.90米,由壁座、壁身、琉璃瓦頂三部分組成。壁身由144塊涂釉陶板拼裝而成。九條龍分紅、黃、綠、白、青、紫、藍、橙、赭等九種顏色,奔騰飛舞、神態各異。由宜興均陶廠精制而成。惠山素有“九龍十三泉”之名,而錫山則是象征九龍的一顆明珠。九龍壁使這個名勝之地更為生輝。
![]()
![]()
12.龍頭渚。在馬山西南。那里有一條長25米的山崗,遠望如游龍,沉浮于碧波中。龍首、龍舌、龍頸、背脊、龍爪皆歷歷可見,形態逼真。
13.龍崗。在城中公園白水蕩西側。這是一座假山,南北縱橫,蜿蜒如龍,象龍俯飲池水,崗上建有白塔。
14.龍鳳亭。在蠢園南堤。六角,飛檐翹角,青瓦紅柱。亭內十二根楞木上,雕有六十只金鳳凰,每五只有一龍率領,中繪龍鳳戲珠。
風景名勝中的命名,有的不是直接以龍為名,然而它的名字卻隱喻著龍。
戊辰亭:在黿頭渚。辰者,龍也,因始建于戊辰年(1928)而得名。
隱辰:龍光洞前,有一圓形月洞門,上面有王能父的“隱辰”磚刻篆額。隱喻有龍隱在錫山中,點明龍光洞洞名的由來。
潛魚:在蠢園洗耳泉有一小石橋,上題刻“潛魚”。人們到這里細尋,魚潛隱在哪里?細看方知橋下小溪若魚形。魚竟潛隱在水中,以喻意它一旦得機,將“跳龍門”也。
關于龍的詩篇
歷代詠無錫山水名勝的詩篇中,將惠山勝景用龍作比喻的詩篇是很多的。
一是將惠山山形,比作為蜿蜒的蒼龍。北宋蘇軾有“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南宋楊萬里有“惠山分明龍樣活,玉脊瓊腰百千折”;李孟昭有“惠山北來聯翠峰,參差九疊騰蒼龍”;馮善有“龍山屈曲巧蟠形,削玉群峰入杳冥”;周權有“惠山郁律九龍峰,磅礴大地包鴻蒙”;清邵涵初有“九龍蜿蜒凌碧霄,蒼玉為脊瓊為腰”;嚴我斯有“九龍之山環九峰,一峰一態如一龍,興云出雨氣磅磷,鱗甲欲動凌蒼空”。
二是將清冽甘甜的“天下第二泉”比作龍吐出來的涎水。唐許渾有“兩眼流泉清戶牖,九龍飛雨灑欄干”;宋秦觀有“九龍吐清泠,汩汩曾不絕”;明文徽明有“今來坐探龍頭水,身在前番紫翠間”;邵長蘅有“山斷九龍骨,池分陸羽泉”;陶振有“百尺老龍臥山足,口吐清泉聲簇簇”;無錫狀元孫繼皋還把太湖的層層波浪比作龍,寫有“天浮一黿出,山挾萬龍趨”。
三是游覽、寓居于此的詩人將自己與龍山聯系在一起。宋蔣重珍有“龍山、錫山兩山云,出能為雨入為晴”;元倪瓚有“昔住九龍云霧中,泉邊蠟屐遍行蹤”;明王紱有“我昔九龍山下住,結廬正在云深中”;邵寶有“龍尾白云看不遠,水心明月坐曾探”;韓友直有“坐斷西神九龍脊,一庵竹花隱仙蹤”。
還有將民間傳說中的龍寫進詩里的,如明吳寅有“鴻蒙初開九龍斗,天關崩摧地軸吼,爾時帝怒著九鞭,須臾九龍成九岫”。
圖片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