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即將消失的村落文化
![]()
八
“臘八”這天,村村舍舍要用米、豆及蔬菜肉類熬成六色五味粥飲用。《天中記》載,北宋時期,十二月八日,東京僧民互送臘粥。用料除米、豆之外,還加上果仁、大棗、青紅絲之類,講究多了。清代雍正皇帝曾叫高級廚師在雍和殿用大鍋煮臘八粥,讓王公大臣品嘗。可見臘八粥是一種美味可口的節日食品臘八節和臘八粥從何而來?
![]()
遠古時候,人們受迷信思想束縛,每年最后一月要明燭高燒,祭祀百神,祈禱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這種祭祀品,夏代叫做“嘉平”,殷代叫做“清祀”周代叫做“大蠟”。古時“蠟”和“臘”通用,因而,十二月也叫做臘月。
“臘”本為祭名,指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即臘祭之日,祭祀百神。《說文》:“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從肉巤聲。”《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也。’”杜預注:“歲終祭眾神之名。”古以六十甲子紀日。六十甲子共有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等五個戌日。“三戌”指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如今年冬至為農歷十月二十三,第三個戌日為十二月二十六,此日即東漢所指之臘日。段玉裁注:“漢仍秦制。亦在丑月。而用戌日,則漢所獨也。…按必在冬至後三戌者。恐不在丑月也。”由于“臘祭”常在十二月舉行,故秦漢以后稱此月為臘月。又名臘祭之日為臘日。段玉裁注:“臘本祭名。因呼臘月、臘日耳。”
![]()
臘月,還有一種解釋:古時科學很不發達,人們無法攫取植物食油,全憑動物脂肪炒菜充食,而動物脂肪開春之后,容易酸敗變腐,必須在天氣最?的鑒冬之月,把宰殺的豬羊用鹽腌制,長期保存。這種炮制后的肉食稱為臘肉。炮制肉類的歲終之月,便叫臘月。
“臘八節”的由來,有關資料記載不一。一說是從秦代起就形成了。《荊楚 歲時記》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秦始皇并六國后,把蠟祭百神的時間,統一定為臘月初八。鄉民在這天身系腰鼓,作金剛斗士狀,逐山驅疫,討個太平無事。
另一說,這個習俗是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是十二月八日成佛的,佛教徒為了紀念佛祖成道吉日,這天要誦經叫佛,隆重慶祝。臘八節便遺傳下來了。
至于臘八粥,更是眾說紛紜。
![]()
佛教徒說,釋迦牟尼臘月初八成佛之后,修女向他進獻“乳糜”,內有果仁、紅蘿卜、菠菜,顏色好看,味道清香。這是最早的臘八粥。
克勤克儉的農民則說,臘八粥是“憶苦飯”很早很早以前,某家小倆口在父母過世之后,好吃懶做,任意揮霍,百畝良田賣得精光,后來,索性連住的房子也拆掉賣了,只剩下貧困和土坯壘著的破墻。說也倒霉,“破船偏遇頂頭風,”正當小倆口饑寒交迫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雪,倆口四處搜尋,發現鼠洞里有幾粒殘缺不全的玉米、豆子,二人如獲至寶,連忙掏出來熬成稀湯喝。后來,雪越大了,西北風象刀子一樣割裂了二人身上的皮膚。夫妻倆蜷縮在墻角,終于凍死了。這天,是臘月八日。
![]()
人們為了教育子女勤儉持家,便以這倆口為反面教員,在臘月初八這天煮頓稀粥來吃。讓子女記取懶漢的教訓。別以為這種說法牽強,臘八粥里的爛顆糧食,真和老鼠咬過的一模一樣呢!
關中舊時,女兒出嫁之后,臘八這天娘家一定要把女兒請來吃臘八粥。如果因事不能回到娘屋,還要用瓦罐剩上一些,差人送去。可見臘八節在民間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七律:馬新武
臘八節的傳說
(外一首)
宋時岳飛為抗金,軍隊開到朱仙鎮。
數九寒天少衣食,百姓煮粥軍營送。
壯士吃了千家粥,打仗勇敢獲全勝。
這天正是臘初八,煮粥從此成傳統。
臘八節感懷
臘八節至逢降雪,抗疫社區靜無聲。
傳統習俗妻未忘,煮粥一鍋香氣濃。
吃罷美味思流歲,幾多辛酸心頭涌。
富貴功名不再求,少年壯志成空夢。
聯系小編:
zai-chang-a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