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海勝曾三次飛天,年紀最大的一次都57歲了,還當指令長穩穩掌舵。他2024年正式從航天員大隊退休,60歲整。退休了,他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還在為航天夢添磚加瓦。
![]()
聶海勝上學路遠,初中畢業后,1981年趕上空軍招飛機會,從250個小伙子中殺出重圍,去了長春飛行學院。那是他人生的第一大轉折,畢業后分配到空軍部隊,開過殲五、殲六、殲七,飛行小時堆到1480多。
![]()
1996年,國家航天事業剛起步,招航天員的消息一出,聶海勝二話不說報名。從1500多個飛行員里挑,體檢關卡多得像過篩子,他硬是憑身體底子過關,1998年1月5日正式入選第一批航天員。那幾年訓練苦,超重、失重、噪聲啥都來,淘汰率高,他咬牙挺住,2003年進了神舟五號備份梯隊,雖說楊利偉首飛,他也離夢想近了步。
![]()
2005年神舟六號選拔,他又報了名,這次瞞著家里人,層層過關后,和費俊龍一起上天,五天任務圓滿收官。那是我國第二次載人航天,標志著從單人到多人模式的突破。
再后來,2013年神舟十號,他當指令長,帶隊做太空授課,向地面幾千萬觀眾直播,普及航天知識。2021年神舟十二號,57歲高齡,他第三次出征,在天和核心艙駐站三個月,出艙兩次,完成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
![]()
航天路走得順,離不開后方的那份穩當。聶海勝的妻子聶捷琳,也是空軍文職,護士出身,兩人1980年代在長春航校認識,很快就走到一起。聶捷琳不光管家,還在關鍵時候幫他把關身體。2005年神舟六號選拔,聶海勝瞞著她報了名,后來紙包不住火,工作人員上門了解情況,她一聽就急了,直說不支持,擔心航天風險大,萬一出事咋辦。
![]()
后來,通過溝通,聶捷琳想通了,不是擋他的路,而是怕他有閃失。她知道國外航天事故的事兒多,國家技術雖成熟,但安全第一。聶海勝也耐心解釋,實驗數據擺在那兒,萬無一失。
從那以后,她全力支持,聶海勝41歲了,身體指標有點下滑,她就按護士專業給他調營養餐,幫他恢復狀態。一家三口挪到北京,女兒聶天祥也跟著適應新環境。飛天前,她在后方操心孩子和老人,聶海勝每次出征都放心大膽往前沖。
三次任務下來,聶海勝公開說過,自己的成功有一半是妻子的功勞。沒有她管后院,他哪有心思專心訓練。女兒長大上大學,也受父母影響,對航天有興趣。
![]()
2024年,聶海勝從崗位上退下來,頭發白了些,臉上多了皺紋,可精神頭不減。他沒選擇養老旅游那一套,而是低調度日,繼續為航天科普出力。退休第一年,他就接了不少活,基本都圍繞教育和傳承轉。3月30日,在上海師范大學辦分享會,講自己的選拔經歷和三次飛天心得,臺下學生聽得入神。4月,武漢航天文化論壇上,他談空間站建設,強調國際合作的重要性。8月初,上海交通大學星火傳夢夏令營開營,他去講座,分享飛行細節,鼓勵孩子們追科學夢。
![]()
轉到2025年,他勁頭更足。4月30日,北京一所幼兒園辦萌娃航天課,他用20多年積累,給小朋友們普及航天知識。6月,北京新時代好少年活動,他幫30名學生揭幕航天員簽名墻,現場氛圍熱烈。8月,湖北省圖書館深藍課堂,他設計軌道演示,講解多體對接原理。10月下旬,航天博物館講座,他回顧從長春單飛到天宮駐站的23年歷程。
聶海勝退休后,早起鍛煉,幫家里干活,陪老婆散步,接女兒聊天。周末一家人聚聚,聊聊家常。這樣的生活,不是退居二線,而是換種方式繼續貢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