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清流工作室
作者|周淼 主編|趙妍
近日,無錫半導體設備企業卓海科技北交所上市招股書獲受理,該公司主營半導體前道量檢測設備維修和開發,此前沖刺創業板IPO未果,于2024年8月掛牌新三板。此次沖刺北交所,卓海科技的保薦機構已由光大證券改為海通證券,募集資金也自原先的5.47億元增至7億元。
作為晶圓加工環節的重要生產設備,前道量檢測設備可用于測量、缺陷檢測等場景。據設備來源的不同,前道量檢測設備可分為原廠設備(如KLA等國際龍頭自研生產)、國產設備(如中科飛測等國內企業自研生產);
修復設備則來自卓海科技等修復設備企業。據了解,卓海科技的收入便主要來自修復海外(美、日、韓等)國際大廠10多年前推出的舊款退役設備以實現二次利用并獲利。招股書顯示,該類業務報告期內占公司營收比例均在90%以上。
不過由于半導體設備翻新與設備的自研存在本質區別,在此前2022年沖刺創業板上市時,卓海科技的業績雖然迅速增長,但仍因“未能結合行業情況充分說明其‘三創四新’特征,不符合創業板定位要求,對是否存在對發行人持續經營有重大不利影響的事項解釋不充分”遭到拒絕。
此次北交所上市,卓海科技雖然實現了部分自研設備的商業化,但2024年相關收入占營收比例僅為2.62%。在研發上,卓海科技自研設備的技術指標支持28nm以上制程,其研發投入亦低于同行中科飛測(668361.SH)等自研設備企業。
主要產品市場競爭格局生變
公開資料顯示,卓海科技成立于2009年,早期從事半導體設備的技術服務和貿易業務,彼時國內半導體產業剛起步,前道量檢測設備完全依賴進口。2012年,公司創始人相宇陽發現海外淘汰設備的商機,逐漸轉型前道量檢測設備翻新領域。
2015年,卓海科技成功修復首臺12英寸晶圓檢測設備,2018年,得益于國內半導體產線大規模建設,卓海科技的業績曾迎來爆發式增長。招股書顯示,其營業收入自2019年的數千萬元增至2024年的4.65億元,其中在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年復合增長率達118.31%。
不過近年來,卓海科技的營收增速放緩,2022年至2024年分別為3.14億元、3.81億元、4.65億元,其凈利潤則在2024年同比下滑21.6%至1.04億元,主營業務毛利率自60.58%降至46.57%,公司將此歸因于半導體行業周期影響。
事實上,在上一輪IPO問詢中,卓海科技的營收快速增長的合理性與可持續性便是監管關注的重點。需要說明的是,半導體產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更新換代速度較快,晶圓制造企業需通過制造工藝的持續升級來保持領先。與國際市場不同,我國下游晶圓制造產線以成熟制程為主。
![]()
根據此前公告,卓海科技彼時認為其產品存在較大市場空間,一方面益于半導體行業的繁榮發展,我國大陸前道量檢測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在2020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市場,而前道量檢測設備國產化尚處于起步階段(國產化率僅為2%);
另一方面則是國際半導體龍頭企業為滿足晶圓制造工藝的迭代需求,專注先進制程設備的研發并逐步退出成熟制程設備生產,而國產半導體設備技術性能和品牌知名度仍有待提高,使得國內成熟前道量檢測設備市場存在較大的供應缺口。
彼時,卓海科技曾稱國內前道量檢測設備市場主要由 KLA、AMAT、Hitachi等國際龍頭企業主導,不過按照其此前的說法,上述國際龍頭企業的競爭賽道主要在先進制程領域,且由于上述企業銷售規模大、產品種類覆蓋廣泛,與公司缺少可比性。
![]()
不過從最新申報材料來看,卓海科技面臨的市場格局或已發生改變。清流工作室注意到,相較于上一報告期,卓海科技此次報告期的同行可比公司中,除了上述提及的國內自研設備企業,亦新增了上述國際龍頭企業的修復部門。
按照卓海科技最新招股書的說法,國內先進制程的前道量檢測設備市場,主要被上述KLA、等國際龍頭企業的新設備部門所占據,而成熟制程市場,主要被上述國際龍頭企業的修復部門所占據;公司的修復設備板塊與其修復部門競爭,自研業務板塊與其新設備部門競爭。
卓海科技還表示,國外發達市場修復業務亦歷史久遠,且國外龍頭企業普遍開設修復部門。如在前道量檢測設備市場,上述KLA在官網明確表示其持續向客戶提供前道量檢測修復設備;AMAT亦明確表示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成本效益,其盡可能使用翻新部件進行維修和再制造。
![]()
同時,據招股書援引的QYResearch數據,在修復設備領域,卓海科技不斷開展與原廠修復部門的競爭,市占率在2023年已達7.39%,系該行業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三的企業,僅次于上述KLA和Hitachi的修復部門。
清流工作室注意到,對于國際龍頭企業的修復業務,卓海科技其實亦有提及。在此前上市委問詢公告中,監管便要求卓海科技在“可持續經營風險”問題中說明關于國際龍頭企業逐步不再生產成熟制程設備的表述是否準確、客觀及依據的充分性;
而按照卓海科技彼時的說法,國際大廠KLA修復設備業務已存在多年,但并非其發展重點,且覆蓋的產品型號較少,對公司影響較小。也就是說,上述國際大廠的修復業務或僅在短短2、3年內便實現了迅速發展。
![]()
除此之外,卓海科技國內的同行對手亦有所增加。相較上一報告期,卓海科技此次的同行公司除了以自研為主的中科飛測、睿勵儀器等前道量測檢測設備供應商外,還新增了與公司業務模式類似、收入規模亦達數億元的修復設備企業大摩半導體。
從卓海科技的下游客戶來看,公司自稱已形成了包括客戶A、客戶B、 士蘭微、客戶C、華虹半導體、華潤上華等在內的優質終端客戶群。上述優質客戶雖然一度為卓海科技的前五大客戶,但在2024年均已退出。
存貨準備計提不充分引關注
除了上述營收快速增長的情況外,卓海科技的存貨賬面價值情況與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是否充分亦曾經引起了深交所上市委的關注。按照卓海科技的說法,其退役設備翻新業務為非標準化生產流程,為及時響應客戶需求,公司須提前采購上退役設備作為原材料儲備。
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公司采購備貨增長,存貨規模有所增加。2022年至2024年,其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4.31億元、7.56億元及7.41億元,遠超出同期營收水平的3.14億元、3.81億元和4.65億元;占各期末流動資產比為57.44%、69.87%及74.87%,亦遠高于同行中科飛測的水平。
此外,由于退役設備修復流程較為復雜,導致其備貨周期相對較長,卓海科技的存貨周轉率亦低于同行,僅有0.35次/年、0.26次/年、0.33次/年。在業內看來,存貨占總資產比高、存貨周轉率較低的公司通常需要提高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比例來降低運營風險。
不過清流工作室注意到,卓海科技關于存貨跌價計提的充分性曾遭到質疑。2021年、2022年,卓海科技的存貨跌價比例分別為1.28%、1.75%,而同行中科飛測分別為3.12%、3.23%,中微公司分別為5.07%、2.97%。2023年,卓海科技的存貨跌價比例為1.67%,仍低于中科飛測的2.82%。
據此前問詢公告,卓海科技報告期的存貨跌價比例亦均低于2%,未計提跌價的退役設備主要為同型號、相似型號近期已實現銷售或有在手訂單、制程較為先進的產品,預計銷售價格均高于存貨賬面價值,未出現減值跡象。
![]()
對于這一情況,監管曾要求卓海科技結合存貨產品的技術迭代速度以及預計銷售周期,說明以同型號或相似型號近期已銷售作為預計銷售價格高于賬面價值的依據是否合理,并對比同行業可比公司分析發行人存貨跌價計提比例是否充分。
不過卓海科技彼時僅稱終端應用市場對不同制程產品有持續需求先進制程產品對成熟制程產品替代速度未顯著加速以及退役設備銷售指導價受平均銷售周期影響較小,并未進一步對比分析同行公司的情況。
此外,對于如中科飛測科存貨跌價比例高于公司的原因,卓海科技的解釋亦存在疑點。在此前公告中,卓海科技表示中科飛測存貨跌價比例較高,是由于其2021年、2022年末存貨結構中發出商品占比近半,部分發出商品客戶導入時間較長,尚處于驗證階段。
![]()
清流工作室注意到,中科飛測在2022年正處于IPO期間,而其彼時在回應監管關于存貨跌價計提比例的情況時卻表示,公司發出商品訂單支持率較高,報告期各期末(2019年至2021年)均在97%以上。同時,中科飛測亦認為其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比例處于合理水平。
![]()
至于上述“發出商品客戶導入時間較長、尚處于驗證階段”的說法,并非中科飛測回復其存貨跌價計提比例時的解釋,而是回復其“2021年發出商品金額和占比漲幅較大”、“存貨周轉率較低”等問題時的解釋。
反觀卓海科技,該公司2021年、2022年上半年的存貨整體期后已結轉收入、有在手訂單比例僅為42.41%、30.97%。對此,卓海科技則表示是公司存貨通常并非當期采購、當期生產、當期銷售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購買大量退役設備存貨,卓海科技的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量已經持續多年為負,2020年至2023年分別為-3533.05萬元、-5370.37萬元、-1.43億元、-1.53億元,直至2024年調整采購策略才有所好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