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寒意漸濃。家住石景山蘋果園小區的宮大叔,卻因一場持續數月的咳嗽和憋氣,幾乎失去了出門的勇氣。“上樓喘,干活也喘,藥吃了不少,就是不見好。”他嘆了口氣,語氣里滿是無奈與焦慮。
轉機,發生在一個普通的周二下午。11月4日,宮大叔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走進了蘋果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楊雪生仔細聽完他的敘述,敏銳地察覺到:這或許不是一次普通的感冒后遺癥。
![]()
就在同一天,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張二明,正作為醫聯體派駐專家在社區坐診。他接診宮大叔后,憑借多年臨床經驗,迅速將懷疑指向了一個“沉默的殺手”——慢阻肺。“很多患者早期沒癥狀,等到氣促明顯時,肺功能可能已經損失過半。”張二明說。
肺功能檢查,是診斷慢阻肺的“金標準”,也是揭開病情迷霧的關鍵一步。然而,檢查并不順利。因緊張和長期呼吸不暢,宮大叔始終無法掌握吹氣的節奏。就在他幾乎放棄時,護士張勝苗俯身上前,一邊用形象的語言引導,一邊配合手勢示范:“別急,像吹蠟燭一樣,緩緩吸氣,再用力吹出去,跟著我的節奏來。”
![]()
一遍,兩遍,三遍……在張勝苗耐心而專業的指導下,宮大叔緊繃的肩膀漸漸放松,終于成功完成檢查,各項數據被完整準確的獲取。這份高質量的肺功能報告,清晰證實了張二明的初步判斷——宮大叔確診為慢阻肺。張二明不僅細致解讀病情,制定了針對性的吸入藥物治療方案,還親手示范吸入裝置的使用方法。“專家把每個步驟都講得明明白白,比我跑大醫院還貼心。”宮大叔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宮大叔的經歷,并非孤例。蘋果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穆琳介紹,自中心設立慢阻肺專病特色科室、引入肺功能檢查并推動醫聯體專家下沉以來,這里已成為慢阻肺篩查與管理的“社區前哨”。中心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雙向培養機制,醫護人員赴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進修,專家則定期下沉帶教,實現了醫聯體內診療規范的“同質化”。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三級醫院的診療服務。
![]()
如今,一張覆蓋篩查、診斷、治療、隨訪的慢阻肺全程防治網,正在社區越織越密。下一步,中心將為確診患者全面建立電子健康檔案,結合今年世界慢阻肺日“呼吸不順暢,當心慢阻肺”的主題,持續開展社區篩查與健康教育,筑牢居民呼吸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
從“患者奔波”到“專家下沉”,從“難以確診”到“精準篩查”,蘋果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通過“專全結合”的家庭醫生團隊服務模式,悄然改變著基層呼吸疾病的防治格局。這不僅是一場關于呼吸的戰役,更是一幅“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理想圖景的生動縮影。在這里,每一次順暢的呼吸,都是對健康中國最溫暖的回應。
![]()
文:蘋果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編輯:黨委辦公室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