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26歲的張二冬決定在終南山住下。從2014年算起,到2025年,他在山中已生活了整整11個年頭。11年過去,他38歲了。
![]()
張二冬
當年,張二冬因為在終南山“借山而居”的話題而一度在互聯網爆火,彼時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的他,在2013年花4000元在終南山租下一座使用權20年的小院,從此過著喂雞養狗,寫詩畫畫,種地曬太陽的詩意生活。
他的爆火一方面是因為他做了很多人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更多的人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想看看他何時離開。
![]()
圖源:張二冬《借山十年》
在出版《借山而居》和《山居七年》的時候,他認為“若有隱之心,處處皆終南”,他只是遵從了內心的選擇,想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如今,十年過去,他還在終南山,只是搬到了更深處,也守住了內心的山,面對生活的新思考重新落到了這本最新的散文隨筆集《借山十年》。
![]()
山上,植物瘋長,每一株草木都有其性格,冬日芭蕉覆雪,夏日西紅柿笨拙,一步一扶,坐到幾百年的古柏樹下,實在是人生幸事。盡管這樣偶然還會因為忙碌錯過春天的杏花,“人在忙的時候,原來真的是沒有四季的”。山下,沙漠與雪山,城市與農村,他思索了旅行、藝術與生活,不變的是他堅信“只有在絕對的孤獨里,更本質的東西才會出來”。
《借山十年》簽名本
![]()
以更澄澈的目光與山對話
剛上山的時候,會很容易“激動”,吵鬧的鵝、院子里的菜地、放晴的天空、雨雪里的山景,處處都帶給人新鮮的感覺。
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還有新的感知嗎?
二冬說:“在山里生活十一年,不但沒有把生活的滋養寫盡耗完,反而想寫的東西,比以前更多了,一個個有興趣,企圖理順的選題,根本寫不完。我警惕知識,警惕語言,相信直覺,相信體感,很多讓我豁然開朗的啟發,都是山林給我的。”
山林,就是他的人生之書。
在他的筆下,植物都是有性格的:
黃瓜不怎么聽話,爬桿兒的時候要手扶著捆扎下,葫蘆就很懂事,隨便扔個桿,它自己就纏上去了。
西紅柿更笨拙,一步一扶。
絲瓜、梅豆也是,自己找桿爬。而且如果不管管的話,絲瓜能一直向上爬,幸好只長幾個月,不然還真上天了。
![]()
圖源:張二冬《借山十年》
觀察“草間生活”也是樂趣所在。
他說:“日子挺清苦,和我早年一樣。人生中很多快樂都是相對的,生活越是清苦,細微的回饋就越顯得珍貴。”
他挺喜歡狼尾草的,覺得那草帶著一種荒野的意象。于是今年就挖了幾窩,種在院子里,想著到了秋天,院子就能更添一分野氣。
野草都很好活,根系發達得很。村里人見了,總看不上眼,問他:“你種那玩意兒干嗎?發得特別快,跟竹子似的。”他卻笑著回答:“真的啊?那太好了。”
![]()
圖源:張二冬《借山十年》
他在后院兩百米的坡上遇見一棵古柏,看那蒼勁的樹干,怕是有好幾百年樹齡了。那樹生得極美,枝干虬勁,儼然一幅仙風道骨的水墨畫,叫他看得入了迷。
他盤算著要打聽這塊地的主人,想辟一條小徑通往樹下,再平整出一塊歇腳的地方。這樣想念時就能來樹下小坐。在他想來,能在這樣的古樹下小憩品茶,定是人生至樂之一。若說幸福,家門口能有一株五百年的古樹,這份歡喜在他心里足以排進前三。
![]()
圖源:張二冬《借山十年》
山里的晴夜,星空格外璀璨,銀河時常清晰可見。
“人在那種情境里,就能意識到,星辰大海之所以讓人覺得振奮且浪漫,大概就是因為那種無限。想想看,當人類每天埋頭在自己那點日常瑣事里,患得患失,爭名奪利,一抬頭,看到宇宙無邊,廣袤深遠,生生不息,星繁無限。”
![]()
生活即修行,日常即道場
生活即修行,日常即道場,種菜、修屋、觀云、聽雨、畫畫、旅行,二冬將山居瑣事淬煉成生活哲學。所謂山居,不過是把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落回自己的內心。
在書中,二冬分享到了一個關于時間尺度的小事,讓人印象深刻。
清明時節,山下房東來給先人燒紙。閑聊間,房東的姐姐指著二冬身后的杏樹說:"等結果子了,給我留幾個杏核。"
他以為她要做手串,選錯了樹種,便問:"杏核嗎?"她認真地回答:“是的,這個杏大,好吃,回去種幾棵在院兒里。”
這番話讓他大為震撼。
她說這話時的神情,仿佛那些杏核來年就能在她家院子里長成大樹、結出累累碩果。
他突然意識到,在她眼中似乎根本不存在"時間"這個概念,這個發現讓他感到無比慚愧。
這讓他想起那位鄰居老太太,既沒有現代通訊工具,也從未下過山,在時針停止的那幾年的日子里,他的情緒如同末日般起伏不定,而老太太卻始終保持著往日的平靜,內心不曾泛起一絲波瀾。
二冬說:“這簡直是我畢生所求的終點。但我還只是,停留在時間的快與慢的層面。”
![]()
或許這段話,提醒了我們對于時間的感知,現代人困在時間的牢籠里,每一刻都在追趕或焦慮。
而山中的人卻活在自然的韻律中,種杏核時不計算得失,不問結果。她眼中沒有"來不及"的恐慌,只有"該發生就會發生"的篤定。
真正的智慧或許在于做減法:減少對時間的敏感,降低對結果的執著,過濾不必要的情緒波動。我們拼命追逐的所謂進步,可能正讓我們失去生命最本真的從容。
或許人生的要義,不在于跑得多快,而在于像樹木生長那樣,既接受陽光也耐住風雨,在靜默中完成自己的季節。
![]()
圖源:張二冬《借山十年》
人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往往會經歷一段充滿理想與激情的階段,比如剛進山時的鮮活與自由,那是通過實踐理想來建立“自我”的過程。
但大多數人一生都難以真正找到“我”,因為社會化的教育往往壓抑個體的心性,迫使人塑造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自我”,而非純粹獨立的“我”。
對于二冬來說,山居生活即是建立“自我”的過程。當20多歲的他,從西安美院畢業在日復一日的畫室老師工作之中,他突然決定了要去山中,那一刻可能是對前途一無所知的,唯一確信的是這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件事情,不好做的理由有上千萬條,而想做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想做”。
對于山居的思考,二冬說:“人在建立“我是誰”的過程,就像尋找屬于自己金甲碎片的過程,只要一直在追問、反思與觀照,如履薄冰,身體力行,隨著時間的積累,那個金身,都會一片一片拼起來。所以進山十年,從沒懈怠過追問和思考,只有不停地感受、 反思和整理,才能完成蛻變,建立我的“我”,成為我,這是人生的道,也是人生的路。”
![]()
有段時間,他的院子一直處于施工狀態,每天關注的盡是工程相關的瑣事。在春天最好的幾個月里,他竟對萬物生長的痕跡毫無印象,甚至連門口那棵巨大的杏樹是否開花都未曾察覺。那么顯眼的一棵樹,滿樹白花、撲面而來的浪漫,他卻置身其中視而不見。
“而且,真的是聽到知了叫時,才被提醒,春天快過完了——人在忙的時候,原來真的是沒有四季的。”
這真是一個殘酷的生存悖論:我們拼命建造理想生活空間的同時,恰恰在錯過構成生活本質的細微美好。
當一個人能重新聽見蟬鳴感知四季時,他才算真正回到了自己的生活里。這種能力,比任何世俗成果都更接近生命的本真。
![]()
圖源:張二冬《借山十年》
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二冬說:“所以人長大,不一定成‘人’,成‘人’的過程,是和萬物靈魂共振的過程。”
![]()
從生活到藝術的思考
年輕時,他剛搬到終南山,二十出頭的年紀,對世俗的憂慮不屑一顧。
有人問他:“以后結婚生子怎么辦?生病了怎么辦?”他隨口回一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便不再多想。
如今三十七歲,見過了生老病死,他開始認真考慮現實問題——要不要買醫療保險?如果結婚生子,如何平衡山居生活與家庭責任?他試著想象自己重回城市,卻發現那感覺像把野生動物關進動物園——即便設施再完善,終究不是山林。
![]()
圖源:張二冬《借山十年》
在新加坡的街頭,他忽然想到一只鶴。鶴不會因為動物園的豐容設施而放棄天空,正如他無法在鋼筋水泥中安放自己的靈魂。
那一刻,他明白了終南山對自己的意義——那是一種“境”,一種超越現實的精神歸屬。他需要的不是社會定義的安穩,而是一個能讓心靈真正棲息的維度。
他說:“我想可能是歸屬,是一種‘境’。我期待的生活,或者說人生,必須活在一個超越現實的‘境’里,才會感到踏實,而不是活在一種由社會構成的現實里。”
![]()
所有向外的探索,最終都會回到對自我的探索,本質上,“人很孤獨的,生活中很多顱內高潮的瞬間,即便是溝通無礙的伴侶,也很難真正理解你的內心發生了什么,就像那一聲天外來音,聲如洪鐘,但只有自己能聽見。”
山中,與萬物對話。山下,也是人間煙火。在這本書中,他也分享了自己在山下旅行的諸多瞬間,進而對藝術展開了思考。
他對旅行的想象,就只有一種:天地蒼茫我獨行。不過后來想想,除了氣質,還有那種空氣里極具穿透力的清冷和透明。
![]()
圖源:張二冬《借山十年》
那蒼蒼柏樹、雪里芭蕉、沙漠與荒野,不是浪漫想象,而是真實可觸的另一種活法。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盡管展陳略顯陳舊,但依然讓他心生觸動。最令他震撼的,是一尊閉目沉醉的說唱陶俑——它仿佛凝固在千年前的忘我之境中,對外界的喧囂渾然不覺。
![]()
圖源:張二冬《借山十年》
陶俑微閉雙眼,嘴角含笑,似乎仍沉浸在那位無名匠人賦予它的神韻里。千年的時光流轉,博物館里人來人往,卻未曾驚擾它的陶醉。或許某天它睜開眼,仍會以為自己正躺在匠人的案臺上,尚未完成最后的點睛之筆。
這一切也讓他感慨:“所謂‘形象大于思維’。好的藝術,不管是雕塑還是繪畫,都可以和音樂一樣,不需要任何解釋,直面的剎那,作者想表達的一切就都有了。神性,就是藝術的意義了。”
![]()
當然,他也會有自己的煩惱。
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是他一直在山居的理由,但是這個過程中他也不斷在被各種媒體定義,對此他也很無奈,畢竟個人的發聲還是有限的。
他說:“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存在,被定義得更飽滿、更準確,所以最好是自己定義自己,自己寫,自己拍,自己闡述自己,自己呈現自己想要呈現的創作,要不就等著被使用、被曲解、被誤讀(但對很多沒有話語權或者沒有綜合能力的作者來說,還是挺殘酷的)。不過我也會想,這種糾結,也是一種虛妄吧,因為不管是被局部還是被話語權定義,歷史最終都會將我們的細節逐步剝離,最后,一生的存在可能就只剩一句話:‘張二冬啊,終南山那個,借山而居’。”
清晨
![]()
午后
![]()
傍晚
![]()
圖源:張二冬《借山十年》
對于我們,這些關于他的故事又意味著什么呢?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與世界的相處距離。
終南山不是逃避,而是一面鏡子:當城市把人生壓縮成“買房——結婚——育兒——養老”的標準化流水線時,山居生活讓人看清,生命本可以有更野性的生長方式。
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里,而在于能否在任何一個環境中,都保持“未完成”的清醒——既不被世俗規則馴化成展柜里的標本,也不被隱居浪漫化遮蔽生存的真相。
所謂“境”,不過是心不被任何系統收編的野生狀態。
《借山十年》簽名本
▼點擊卡片,即可購買▼
-End-
2025.11.7
編輯:醒醒 | 審核:孫小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