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仙翁看上去像壽星,這絕非偶然,而是制作團隊有意為之的設計,背后蘊含著多層隱喻和文化內(nèi)涵。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這個設計:
1. 文化原型與身份認同:直接建立神仙地位
壽星,又稱南極仙翁,是中國民間信仰中家喻戶曉的福、祿、壽三星之一,代表著長壽與吉祥。他的形象特征(大腦門、白須、手持蟠龍杖)具有極高的辨識度。
快速建立角色屬性:電影無需用過多臺詞解釋,觀眾一看到無量仙翁的形象,就能立刻明白:這是一位地位崇高、德高望重、屬于天庭正統(tǒng)體系的上古神仙。這種“拿來主義”巧妙地利用了觀眾已有的文化認知,高效地完成了角色定位。
代表“傳統(tǒng)”與“天道”:壽星的形象象征著一種穩(wěn)定、傳統(tǒng)、不可撼動的秩序。在《哪吒》系列的核心沖突——“命運由我不由天”中,無量仙翁所代表的天界規(guī)則,正是哪吒所要挑戰(zhàn)的“天”。他的形象越經(jīng)典、越正統(tǒng),其代表的“天命”壓迫感就越強。
這是最關(guān)鍵的一層隱喻。壽星在民間是慈祥、賜福的象征,但電影中的無量仙翁在慈眉善目的外表下,其行為和立場卻可能截然不同。
外表仁慈,內(nèi)心守舊:他可能面帶微笑,但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決定,卻是最固守成規(guī)、最不通人情的。這種形象與內(nèi)在的反差,創(chuàng)造了一種強烈的諷刺效果。它隱喻著某些高高在上的權(quán)威,表面上仁德寬厚,實則僵化冷漠,為了維護所謂的“天道秩序”,可以犧牲個體的命運(如哪吒、敖丙)。
“福壽”與“剝奪”的對比:壽星司掌“壽命”,而無量仙翁在天庭的職責可能恰恰是決定他人生死、分配命運。當他用慈祥的面孔,做出對龍族或哪吒不利的裁決時,這種“賜福”與“剝奪”的權(quán)力對比就顯得尤為刺眼。
在《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被設計成一個胖乎乎、嗜酒、有點不靠譜但心地善良的老師。他的形象打破了傳統(tǒng)神仙的刻板印象。
正統(tǒng) vs 非正統(tǒng):無量仙翁(壽星樣)代表了天庭的正統(tǒng)、權(quán)威和規(guī)則。他的形象一絲不茍,符合人們對神仙的所有傳統(tǒng)想象。
守舊 vs 革新:太乙真人的形象則代表了親和、變通與人性化。他愿意為了弟子違背一些規(guī)則,他身上有“人”的情感。這種形象上的對比,直觀地展現(xiàn)了天庭內(nèi)部保守派與革新派(或同情者)之間的理念沖突。在《魔童鬧海》中,這種沖突可能會進一步激化。
《哪吒》系列電影本身就是在傳統(tǒng)神話基礎上進行的大膽重構(gòu)。將壽星這個知名形象“借用”過來,賦予其新的身份和職能(無量仙翁),是烏爾善導演構(gòu)建封神宇宙的常用手法。
建立“封神宇宙”的獨特性:它告訴觀眾,這個電影世界里的神仙體系雖然源于傳統(tǒng),但有自己獨特的設定和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無量仙翁可能不再是那個只管長壽的星君,而是天庭權(quán)力核心的成員之一。
豐富世界觀:通過這樣的角色設計,電影的世界觀顯得更加豐滿和自洽,讓觀眾感覺這是一個既熟悉又充滿新意的神話世界。
無量仙翁像壽星,首先是為了快速建立其正統(tǒng)、權(quán)威的天神身份。更深層的隱喻在于,利用其慈祥福壽的經(jīng)典外表,與其可能存在的守舊、冷漠的內(nèi)在形成強烈反差,從而諷刺和批判那些僵化、不近人情的“天命”與“規(guī)則”。
這個設計是《哪吒》系列“打破成見”主題的又一體現(xiàn)——我們不應以貌取人,同樣,也不應被神仙慈祥的外表所迷惑,而要看清其背后所代表的意識形態(tài)和權(quán)力本質(zhì)。 在《魔童鬧海》中,他成為哪吒對抗“天命”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的象征性障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