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作者提供)
回憶自己青春時光的人,如今散落在工位上、地鐵里、家庭中。時代在變化,當少有人再用華麗的句子書寫愛情的細枝末節、生活的敏感思緒,拿著“放大鏡”看生活的簡媜,提示著一種遙遠的堅持。
?記者 | 崔斯也
?編輯 | L
如果提到兩岸都很熟悉的臺灣作家,你可能會想到簡媜的名字。
生于1960年代的簡媜,是中國臺灣宜蘭人。在世代務農的家庭里,她是敏感、細膩、與眾不同的孩子。
1980年,簡媜進入臺大中文系讀書,那是被她稱作“生命之頁自此真正開啟”的時期。第一本書《水問》在大學期間出版,從此她的寫作從未間斷。在漫長的寫作生涯里,她先后拿下多個知名文學獎,擔任《聯合文學》主編。以散文見長的她,被稱作臺灣第四代散文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
(圖/作者提供)
“深情即是一樁悲劇,必得以死來句讀。”“她愛她的扁舟甚于愛你,猶如你愛你的船甚于愛她。”曾被80、90后文藝青年差點“全文背誦”的《四月裂帛》,今天看起來依舊有著極致的美感。實際上,優美的詞藻只是她最“出圈”的標簽,在她幾十年前的作品中,已經遍布著女性議題、哲學思考。她的文字記錄著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也帶著強烈的生命力。
今年10月,她的一系列舊作在大陸再版。“我的作品最早在三十多年前來到大陸,好嚇人,一眨眼,兩個世代小樹苗長成社會棟梁了!”她說。
不久之前,我們與簡媜進行了一次對話。當北方已經進入初冬,臺北的氣溫依然是34℃。季節的差別也仿佛讓我們短暫地穿越時光,被拉回到那個文學蓬勃生長的年代。采訪時,簡媜的回答依然是熟悉的語感——優美、細膩、舉重若輕。
![]()
(圖/作者提供)
以下是《新周刊》和簡媜的對話實錄:
![]()
每個乏善可陳的日常堆棧起來就叫紀律
新周刊:作為臺灣散文的代表作家,你認為自己的作品為何會成為很多人的文學啟蒙、在文學爆發的時代里持續影響一兩代人?是否可以說,你的書寫是“踩在了世代的節奏上”?
簡媜:文學是編織時光與記憶的藝術,時光、記憶指涉的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經驗,因為毫無保留地經歷了,一顆心才傷痕累累;因為療愈了,才提煉出信念、思想。讀者喜愛我的作品,并非我有什么殊異才華,而是我這么一個平凡人從年輕時真誠地投入生活,去經歷、去承受、去療愈、去結晶,直到初老仍如此,我走過的路,他們正在走,以至有了共鳴。
新周刊:你的作品中大部分都在書寫身邊的人、自然、環境。這種對生活中事物極其細微的觀察是怎么形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觀察發生了哪些變化?
簡媜:作家是對人生、社會充滿好奇的一種人,生活是散文的母體,但生活豈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幾乎每隔幾年就必須重新校正、認識丟來一堆新把戲的社會,而且體察人在新舊交錯社會中的種種變與不變。
我期待自己是具有“全人生視野”的作家,不管是青春世代、暮年族群,不論贊美生之喜悅或是悲嘆終程挽歌,我能感受他人的感受,這顆創作心臟都能容納。這種思維習慣當然也會在生活中造成干擾,譬如“創作我”正在處理老齡題材,“現實我”必須與稚齡孩子對話,常年如此倒也練就轉換頻道能力,跳脫出來,就好辦了。
![]()
《微暈的樹林》
簡媜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5-6
新周刊:進入初老的年紀后,你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日常會做哪些事情?
簡媜:我的度日方式接近云淡風輕,乏善可陳;物質欲很低,喜歡清樸自在環保,出門自帶水壺,很少外食。仍然維持農夫習慣,清早五點醒來開始工作,進度順利的話繼續寫下去,文思渙散的話就出去運動。我住在景美溪河堤附近,健走、跑步隨意,80分鐘走六公里,曬太陽、嗅聞堤岸邊野姜花、觀賞白鷺鷥在水中覓食,讓大自然的能量充滿全身。閱讀、寫作及相關事項天天做就是日常,每個乏善可陳的日常堆棧起來就叫紀律。
當年的我還有大把花不完的青春,現在雖然還不到垂垂老矣,但抬頭看見的盡是晚霞滿天。如果有不老藥讓我永遠保持年輕身心,我絕對寫不出《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這種探討生老病死的作品,所以,當我寫著文字之時,時間也努力地在我身上書寫呢。
![]()
(圖/作者提供)
新周刊:現在你的寫作頻率是怎樣的,一般會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寫作?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你的寫作環境有發生變化嗎?
簡媜:我曾經形容自己像一個馬拉松選手,依照自己的速度,每兩三年完成一本書,這是最符合我目前身心狀態的,不疾不徐,能走多遠就走多遠,觀賞新生代寫手興風作浪,不妨礙自己繼續制造文字漣漪。中國人說安身立命,聽起來崇高莊嚴,落實在你的腳跟旁,就是日常。
![]()
文藝青年看起來是落寞了,但不必悲觀
新周刊:作為曾經臺灣文青的代表,你認為“文藝青年”在今天已經逐漸落寞了嗎?為什么人們不再愿意承認自己是“文青”?
簡媜: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科技社會里,“文藝青年”看起來是逐漸落寞了。我年輕時,念文學科系是被稱贊、羨慕的,現在完全相反,被視作“失業系”,甚至聽聞文學科系申請轉系的大一新生逐年增加。
社會像一頭猛虎,只管往前奔踏,什么東西被踏壞了等它踏過才知道,它只管狂奔不管修復,文學恐怕是被踏傷的東西之一。
即使時勢如此,我的人生經驗提醒我不必過度悲觀,因為人類是需要精神生活的社會性動物,而且會檢閱缺乏什么接著開始大量彌補,當這種現象生成,就會吹起復古風了。如果不是有這種奧秘的,仿佛猛虎與綿羊同體的社會性格,古典東西早就毀光了。幾千年的老東西、老思想都還在,不就證明基因里有“返祖”的本能嗎!我們這個民族除了愛吃,還愛在精神層次返回舊時光與祖先說說話。這里面,就藏著底氣與韌性。
![]()
《我們不要被命運找到》
簡媜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5-6
新周刊:你曾說“文學不是為了熱鬧而來”,在今天,文學的“地位”或是“熱度”下降了嗎?當更多形式的文化產品出現(比如社交媒體、網絡文學、游戲),文學熱潮不再持續上漲。對于普通人來說,文學還有哪些作用?
簡媜:多元形式的文化產品確實讓以文字載體為主的文學作品失去市場,值此之際,文學創作與閱讀還有用嗎?當然有。文學視野、能力之養成,或許對職涯沒什么助益,但對成為什么樣的人大有幫助。我在寫作中探勘那個“理想我”,也希望讀者以我的作品為繩索,去攀越自己向往的那座“理想我”的山頭。
即使人工智能的威脅惶惶然逼近,即使社群影音習性使大部分人的文字閱讀興趣萎縮化、能力零碎化,我與同樣信念的人都還在這條路上,并且相信,即使暗夜,我們的眼睛自帶光芒。
新周刊:愛情曾經是你書寫的一大主題,你會怎么看待如今年青一代對“戀愛腦”的批判?在今天的語境下,書寫戀愛中的情感細節,或是沉溺于戀愛的痛苦,似乎都成為了一種羞恥。現在的你會建議當下的年輕人去談“奮不顧身的戀愛嗎”?
簡媜:對我來說是個震撼問題!我首先想到的第一個戀愛腦應該是《詩經》第一篇《關雎》那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的男子,日夜為戀愛燒腦,這可怎辦,這首詩還念不念啊?更別提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李商隱,這可是超級戀愛腦!
不過,我猜測這種批評或許是針對流于談情說愛欠缺深刻內涵的作品,若是如此,可以理解。我們必須有個心理準備,能精辟地評論作品情愛、貌似老僧入定的人,在現實上碰到感情問題,往往一身功夫毀于一旦。即使如此,我依然贊許勇于追求愛情的年輕人,愛情當然不是一切,但你擁有的一切都無法取代愛情。
![]()
《我們算是打過了招呼》
簡媜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5-6
![]()
必須熬著撐著繼續成長,不要萎縮
新周刊:作家所需要的“敏感”,在你過往的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在今天的互聯網上,“敏感”似乎也有淪為“矯情”的嫌疑,而“鈍感”成為另一種被推崇的價值。作為一個敏感、細膩的書寫者,你怎么看待這樣的變化?你認為敏感對于寫作來說依然是重要的嗎?
簡媜:你提到“敏感”有淪為“矯情”的嫌疑,聽來似乎不是個好詞。“敏 感”這個詞是中性的,指具有一種先發的敏銳力與感受力,這種能力若朝負面延伸可能質變成復雜、多疑、苛刻,當然不好,若是朝正向走,那就是好事。
“鈍感”之所以受推崇,或許隱含規勸意思,凡事不必過度解讀、猜測,以致作繭自縛。但一味鈍感也怪怪的,鈍感久了,小心變成“無感”。跟一個無感的人做朋友,這友誼還“感”得下去嗎?
新周刊:作為女性作家,在過去的寫作生涯會遇到哪些困境嗎?你認為女性書寫在今天有哪些意義?
簡媜:女性作家,在我這個世代意味著肩上有好幾個包袱,尤其進入婚姻后,必須練就神力女超人本事,我在《女兒紅》書里提過:“一半壯士一半地母,我是這么看世間女兒的。”不見得每個包袱都是阻礙女性成長,任務與成就有共伴效應。新世代女性作家正在形塑她們的地形地貌,更擅于利用資源,試驗新的寫作手法,這是值得期待的。
![]()
《女兒紅》
簡媜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5-6
新周刊: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大部分年輕人的生活似乎并不順遂。你希望對缺乏信心的年輕人說些什么?
簡媜:不確定的年代,不確定會持續多久,唯一確定的是,必須熬著撐著繼續成長,不要萎縮。我聽過一種說法,現在年輕人比我們這一代年輕時面對更多挑戰、處境更不利,可是也有人不贊同,去問問1970、1980年代的年輕人,他們過的是什么日子?
我同意,大部分年輕人的生活都不順遂,這是目前很多社會的普遍處境。有時候,我們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小心呵護信心、保持腳步向前;然后,在等待中積極學習,在學習中持續行動,告訴自己:黑夜,只是未誕生的黎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