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朋友圈的隱秘邏輯
雨下了一整天,張曉晨拖著電腦包走進出租屋,燈光昏黃,空氣里飄著一點潮氣。她剛開完一個長到讓人頭暈的線上會議,忙到連晚飯都忘了。她癱坐在床邊,掏出手機,習慣性地刷朋友圈——有人在曬貓,有人分享健身打卡,還有人發了剛買的新包。她想發點什么,又覺得沒什么值得說的。
她打下幾個字:“今天有點累”,盯了幾秒,又刪掉“有點”。屏幕上只剩下三個字:“今天累”。她沒加表情,也沒加標點,只是機械地點下“發表”。動態被淹沒在無數圖文并茂的朋友圈之中無人問津。
![]()
第二天醒來,她看到同事林嵐也發了一條朋友圈:“今天忙到想原地蒸發[流淚][流淚][流淚],但地鐵上有個小孩沖我笑,我也笑了[太陽][愛心]”。短短兩小時,幾十個點贊、滿屏留言:“太懂了”“抱抱”“要開心”。
![]()
在一個普通的打工日,兩個人的生活幾乎一模一樣;可在網絡世界里,一個被看見,一個被淹沒。
——是什么決定了這種差別?
答案可能就藏在一串看似無足輕重的表情符號里。
在社交媒體上,我們自我表達,其實也在參與一場注意力的角逐。誰的動態能讓別人駐足點贊,甚至留下評論?為什么有的人輕松“吸睛”,而另一些人始終“透明”?這不是玄學,也不是純粹的運氣。近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研究團隊聯合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發表的論文《Attention on social media depends more on how you express yourself than on who you are》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
在社交媒體上,決定你能否被看見的,不是你是誰,而是你如何表達自己。
在這個充滿算法的時代,表達方式已經取代傳統資源,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資本,它決定了誰的情緒被理解,誰的聲音被聽見。
注意力:數字時代最昂貴的“貨幣”
與任何一個時代相比,當下的信息密度前所未有,而注意力的稀缺也前所未有。正如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所言:“在一個信息豐富的世界里,真正稀缺的,是注意力。”這句話在今天獲得了新的現實意義。在算法主導的社交媒體世界,從微博到小紅書,從短視頻到朋友圈,個體與機構都在競爭有限的注意力資源。當每一次刷屏、點擊、轉發都被計量、定價,“注意力”已經成為一種可積累的資本形式——它不僅能轉化為經濟收益,也在重新定義社會影響力與“被看見”的機會。
然而,這種資本的運行機制并不透明——誰更有可能在社交媒體上被看見?注意力的獲得是否沿襲了線下世界的等級邏輯?那些在線下社會中已占據優勢地位的人——受教育程度更高、社會資源更充足、網絡關系更廣——是否也能在數字空間中繼續享受“可見性的紅利”?抑或,算法與表達正孕育出一種新的分層秩序,使傳統的地位體系出現裂縫?
研究團隊正是從這一系列問題出發。他們提出,“注意力”不再只是心理學中的個體現象,而是一種具有結構力量的社會資源——注意力資本(attention capital)。它像布迪厄意義上的文化資本一樣,能被積累、轉換、再生產,也同樣被社會結構所制約。但與一切資本相似,注意力的分配從未真正公平。在過往的社會科學研究中,注意力被視為傳統社會經濟地位的衍生物:權力者更易被傾聽,名流更易被看見。在職場、學校與公共領域,這一邏輯一度穩固且自洽。然而,當社會生活的舞臺遷移至社交媒體的“數字廣場”,傳統等級的邊界開始模糊。
長期以來,社會科學領域關于注意力的研究多聚焦于網紅、意見領袖與內容創作者等少數群體,他們固然是注意力經濟的可見象征,卻并非其真正的支撐者。事實上,占社交媒體用戶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那99%的“無名個體”——才是注意力機制得以運轉的基礎。但他們的行為模式和互動邏輯卻長期被遺漏在學術視野之外。
研究團隊敏銳地意識到,要理解注意力的社會邏輯,必須將研究重心從“被看見的少數”轉向“構成多數的日常”。在這項研究中,團隊首次構建了一個具有全國代表性的線上線下融合數據集:他們將大規模社會調查問卷與被訪者在微信朋友圈持續三年的數字軌跡進行匹配,涵蓋約210萬條公開動態與互動記錄。研究者據此繪制出社交媒體的互動網絡,提取并量化了32項關于注意力分配的測量指標,從而得以系統地追蹤注意力在真實社會關系中的流動與分層機制。
這種方法使研究者第一次得以系統地追問一個看似日常、實則深刻的問題:在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世界,是什么讓一個人被聽見?又是什么,讓另一個人被淹沒?
“你怎么說”比“你是誰”更重要
研究的結果令人驚訝,也令人警醒——在社交媒體的世界里,“你如何表達”,遠比“你是誰”更重要。這一結論聽起來反直覺,卻被數據一次又一次地驗證。研究團隊發現,在吸引他人注意力方面,表達方式的影響遠超社會地位、教育程度或性格特質。那些能夠熟練調動語言與情緒資源的人——善于在文字中加入表情符號且表達多樣情緒的人——更容易贏得他人的回應。
![]()
“你如何表達”比“你是誰”對注意力獲取更重要
![]()
哪些因素會影響到你能否被看見,是像性別、教育、家庭背景、大五人格這類的個體特征,還是像文本長度、emoji多樣性、情緒多樣性這類的表達方式
統計結果清晰地描繪出一幅新的注意力地圖:表達方式的解釋力接近50%,而性別、教育、家庭背景、人格特質、線下受歡迎程度等傳統社會變量的解釋力均不足10%。在算法與情緒共同塑造的數字社會里,注意力的分配不再追隨既有的社會結構。一個人在屏幕那端的“存在感”,更多取決于他如何說話、如何組織文字與情緒,而非他是誰、擁有什么。這意味著,社會分層的邏輯正悄然轉變。在工業社會,資本與教育決定了階層地位;在信息社會,掌握表達的能力成為一種新的“流動密碼”。
為了驗證這一結論的普遍性,研究團隊進一步將視野延伸到國際語境。他們引入了Twitter(現X平臺)的公開數據,進行交叉驗證。結果幾乎完全一致: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在全球范圍內都表現出極強的注意力解釋力。無論語言、文化或平臺算法如何變化,那些懂得通過語言激發情緒共振的人,總能更容易地被看見。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發現并非偶然的統計結果。研究還使用了隨機對照實驗等多種方法對因果關系做了進一步的驗證,多重驗證的結論高度一致——多樣化表達方式與注意力獲取之間的關系,具有堅實的因果基礎。這也意味著,在數字時代的社會分層體系中,表達方式本身已成為一種可累積的“新資本”。它像布迪厄筆下的文化資本一樣,可以通過學習、模仿與實踐不斷積累,也能在日常互動中再生產。一個人如果懂得如何表達復雜情緒、如何以“可被理解”的方式展現自我,就更有可能在注意力競爭中獲得優勢。
“共情”的力量:注意力的隱形引擎
在數字社交平臺上,為什么一些內容能瞬間吸引用戶停下滾動的手指,而另一些則被快速滑過?研究顯示,背后的關鍵因素是共情——即用戶理解并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為進一步探究多樣化表達方式對注意力的影響機制,研究團隊通過仿真模擬檢驗了四個競爭性假設,結果顯示,共情喚起是其中的核心驅動力:單一化的情緒表達往往只能引發有限的共情,而多樣化的表達——文字、表情、圖片和語氣的綜合呈現——則能顯著提升共情觸發的概率,從而更有效地吸引用戶注意力。這種機制表明,注意力的獲得不僅僅取決于信息本身的內容或發信者的身份,而是與情緒表達的豐富程度密切相關。
![]()
計算機模擬結果和真實數據的對比,發現共情機制對“為什么多樣化的emoji和多樣化的情緒能吸引更多注意力”的解釋力最強
多樣化表達為接收者提供了更多情緒線索,使他們更容易理解、感受并回應發信者的情緒。這也解釋了為何在熟人網絡中持續保持表達多樣性,可以讓注意力資本得以維持——每一次新的情緒呈現,都在不斷喚醒接收者的共情,使互動持續發生。在單調、扁平的表達中,情緒是孤立的,而多重情緒能構成一種“人性的真實感”。比如“我今天哭了,但又忍不住笑了”,這種復雜的情感讓人感到親近,我們并不是在被說服,而是在被理解。可見,在算法主導的世界里,人類仍然被情感驅動。每一個帶著哭笑表情的句子、每一個語氣的轉折,都可能成為吸引注意力的“微觀觸發器”。
但“共情”并不是一劑萬能藥。研究顯示,雖然“吸睛”容易,但“留住注意力”極其困難。那些曾經高互動的用戶,一旦改變表達風格或頻率,注意力往往迅速滑落。這種“易得難守”的特性,使得注意力資本不同于學歷、財富等傳統資源,它流動快,也極度不穩定。在短視頻時代,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這種現象:一個普通人因為一次視頻突然爆紅,卻在幾個星期后又被遺忘。“被看見”的門檻降低了,但被持續記住的代價卻更高。
數字時代的分層新邏輯
在數字世界里,每一次滑動、點贊和評論,都像是一場無聲的社會分配。研究發現,注意力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資源——注意力資本——而它的分布邏輯,與傳統社會資源有著明顯不同。通過整合線上線下的全國代表性數據,研究團隊描繪出一幅數字時代社交媒體中注意力資本的分層新圖景。
首先,注意力資本與傳統資源的關系并不緊密。家庭背景、教育水平或職業聲望,并不能直接決定誰更容易被關注。換句話說,網絡空間打破了傳統社會層級的某些壁壘,使得注意力的獲取呈現出多元化和動態化的特點。不同的人在不同維度上都有可能獲得關注,社會結構不再完全由既有優勢鎖定,而是更多依賴行為和表達方式的策略。
![]()
a&d. emoji多樣性或情緒多樣性和個體特征的相關性;b&e. emoji多樣性或情緒多樣性在不同群體中的分布;c&f. emoji多樣性或情緒多樣性在不同群體中對注意力的異質性影響
其次,表達方式本身成為決定注意力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顯示,任何人,只要學會多樣化和豐富的情緒表達,就可能觸發他人的共情,吸引關注。在數字世界中,這種能力幾乎人人可達,而不再是少數特權群體的專利。換句話說,每一條用心的文字、每一個恰到好處的表情,都可能成為用戶獲得注意力的“通行證”。
然而,注意力資本并非一勞永逸。與教育或職業聲望等傳統資本不同,它需要持續投入和頻繁維護。一個人今天吸引了大量關注,明天若沒有新的情緒更新或表達創新,注意力可能就會消退。這種動態性使數字時代的優勢不再穩固,也讓社會資源分配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彈性。
![]()
表達方式的變化與注意力的關系
總體來看,數字時代的分層邏輯呈現出三大特征:與傳統資源一致性低、可操縱性強、易于獲得但難以長期維系。它提醒我們,在信息爆炸和社交網絡高度流動的環境中,社會資源的獲取方式正在悄然改變——普通人也有機會通過表達和共情參與到注意力的流動中,而數字公平的議題,也因此變得更加緊迫和具體。
回到人:表達與理解的雙向凝視
我們常以為社交媒體只是“曬生活”的地方,但它早已成為一種社會場域。
在這個場域里,每一次點贊、每一個評論、每一個表情包,都是社會關系的微小折射。或許,這項研究最深刻的意義,不只是揭示了注意力的算法邏輯,更是提醒我們:在被算法篩選和情緒渲染的時代,我們表達什么、怎么表達,正在決定我們是誰。一個學生在朋友圈里分享論文的喜悅;一個外賣員拍下暴雨中的自己;一個中年人凌晨發出“有點累”的感嘆——有人通過表達獲得力量,有人通過表達尋求共鳴。但在社會學的鏡頭下,這樣的瞬間并不只是情緒的起伏,它反映出數字社會中新的社會邏輯——當表達成為一種社會資源,被看見也成了一種結構性的競爭,注意力資本的運作邏輯正在重新塑造數字時代的社會分化模式。它不再依附于傳統資源,而是在“被感受”與“被回應”之間流動。在一個被算法和情緒共同驅動的世界里,我們或許正在重新定義“人”的社會性。社會聯系不再只是物理的、組織的,而是通過無數的表達碎片編織成的共情網絡。
當我們在屏幕那端點下“贊”的時候,也許并不是在回應別人,而是在尋找自己。
(論文首發于《Nature Human Behaviour(2025)》,原文連接:https://rdcu.be/eMmeB。應編者邀請,研究團隊將原文壓縮整理成本文,以饗讀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