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大渡河的波濤中開始浮現(xiàn)綿延的木材。這些順流而下的原木,承載著新中國建設的迫切需求,也開啟了一段特殊的水上運輸史。
![]()
1956年8月,為開發(fā)川西森林資源,四川省大渡河木材水運局正式成立,河道經(jīng)營范圍一口氣拉開,上起卓斯甲河、足木里河,下至宜賓合江門,整條線1106公里,穿過甘孜、阿壩等三州八地一市,這一條水路把西南林區(qū)和全國市場拎在一起,當時木頭出山主路就這條。
![]()
干活的路子有三樣,單漂流送,把原木直接推進江水,靠水勢往下走,到下游攔截點收住,人工放排,工人用鋼絲把原木扎成筏,排工喊著號子控方向,短距離跑得快,在庫區(qū)一片寬水面,就靠輪船拖帶或者頂著木排慢慢推,這幾種辦法混著用,四十年間送出川西的木材堆成一片,數(shù)著有四千多萬立方米,占四川總產(chǎn)量大概四成,很多工程用材都從這條線走。
![]()
水上人吃的苦也擺在眼前,隊伍里多是退伍兵和本地年輕人,住地面搭起的牛毛氈房和帳篷,冬天風硬,夏天曬得狠,腳下一雙草鞋,肩上扛著Y腳子那根帶鐵鉤的長竹竿,水面亂木卡住就得下去理順,1972年有個高姓組長在枯水期作業(yè)時被急水卷走,沿河一路找人,岸邊人跑著跟,找到的只是一件救生衣,這種事不止一次,干這行的人心里都清楚風險在那。
![]()
水運局的起落跟時代走在一條線上,七十年代攤子鋪到最大,代灣水運處把家屬樓、衛(wèi)生所、幼兒園都配上,八十年代末山里木頭見空,1998年國家一聲令下上馬天然林保護工程,單位把方向擰到造林護林,這一下從向自然要木頭轉(zhuǎn)成守住山林,眼前的大渡河現(xiàn)在一道道水電站把水面分段開來,過去萬木爭流的畫面換成平靜的庫區(qū),回頭看這段路,既是那個建設時期的實景,也是把發(fā)展和生態(tài)怎么放在一張桌上的提醒,那些在激流里忙活的漂二哥,名字可能沒人記,勁頭和本事一直在這條河的記憶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