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各位讀者朋友好,今天這篇文章,言叔要帶大家深入剖析一個近期震動全球投資圈的現象——印度外資大規模撤離。曾幾何時,印度還高調宣稱要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吸引無數跨國企業蜂擁而至。可到了2025年,局面急轉直下,資本紛紛上演“大逃亡”,其撤出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3
數據顯示,僅2025年一年,就有超過170億美元的外資從印度股市凈流出,而同期流入的新外國直接投資卻僅有3.5億美元,同比銳減96%。更驚人的是,連本土企業的資金也在外逃,高達290億美元悄然離境。曾經被捧為“金礦”的市場,為何突然變成人人避之不及的“流沙地”?這背后究竟埋藏著多少未被揭示的風險與陷阱?
![]()
4
外資跑路三連:坑怕了、打疼了、想通了
5
若論對外資下手的手段,印度堪稱登峰造極。最讓人防不勝防的,便是那如同魔術般變幻莫測的政策環境。今天頒發許可證讓你開工生產,明天就能以“稅務違規”為由凍結資產,法律條文全憑官方自由裁量,解釋權永遠掌握在監管者手中,實在不行就直接修改法規,硬生生把你從合法變成違法。
6
三星在2025年便遭遇重擊,被印度稅務部門追繳高達6.01億美元的稅款和罰金,這筆巨款幾乎吞噬了其全年在印利潤。回溯到2022年,小米更是遭遇突襲,價值48億元人民幣的銀行賬戶一夜之間被凍結,企業連申訴渠道都找不到。這種“先請君入甕,再關門打狗”的模式,讓后來者望而生畏。
![]()
7
除了政策反復無常,印度的基礎設施與商業生態更是千瘡百孔。電力供應極不穩定,工廠每日數次斷電已成常態,生產線剛啟動就被迫中斷,工人空耗工時,企業成本持續攀升。物流體系同樣堪憂,道路年久失修、坑洼遍布,運輸效率低下,導致物流支出遠超中國同類地區。
8
盡管印度常以“廉價勞動力”作為招商賣點,但這一優勢早已被現實抵消殆盡。員工普遍缺乏職業紀律,遲到早退習以為常,更有甚者提出“職位世襲制”——父親退休后兒子直接頂替崗位,不論能力如何,儼然將企業崗位視作家族遺產繼承。這樣的用工文化,如何支撐現代制造業的發展?
![]()
9
供應鏈短板更是致命一環。從螺絲釘到高端設備,絕大多數原材料和零部件仍依賴進口。偏偏印度又執意推動“去中國化”,結果本土配套嚴重缺失,替代品難覓蹤影,最終只能繞道第三國輾轉采購中國產品,徒增時間與金錢成本。
10
早在2023年,福特與家樂福等國際巨頭就因不堪重負選擇退出。福特投入數十億美元建廠,終因政策搖擺與運營失控,不得不低價出售資產黯然離場;家樂福則受困于復雜的審批流程與低效供應鏈,在掙扎多年后徹底關閉印度業務。
![]()
11
這些案例本應是醒目的警示牌,可惜后續進場的企業仍被“14億人口消費潛力”的幻象所迷惑,抱著“賭一把翻身”的心態蜂擁而入,最終多數淪為犧牲品,血本無歸。
12
如果說內部治理問題是慢性毒藥,那么外部沖擊則是一記致命重拳,徹底擊碎了外資最后的幻想。這場變局的引爆點,正是2025年5月爆發的印巴“五七空戰”。
![]()
13
印度原計劃借軍事行動展示國力,意圖向世界證明其區域主導地位,尤其是贏得美國青睞。然而實戰表現令人大跌眼鏡,不僅未能取得戰略成果,反而暴露出軍備落后、指揮混亂等深層次問題。這一幕落在美國眼中,直接改變了戰略布局。
14
美方意識到印度難以勝任“戰略支點”角色,迅速調整外交策略,開始重新接觸巴基斯坦尋求合作可能。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對印度再無顧忌,果斷祭出關稅利劍,將印度輸美商品的平均關稅提升至50%,并公開表態“對印絕不寬容”。
![]()
15
更狠的一招是大幅上調H-1B簽證費用,此舉精準打擊印度賴以生存的軟件外包產業。該行業每年依靠此簽證向美國輸送數十萬技術人員,如今通道收緊,等于切斷了核心收入來源。
16
印度兩大經濟支柱——商品出口與信息技術服務,瞬間遭受雙重夾擊。過去即便在國內經營困難,企業尚可通過出口彌補虧損,如今高額關稅使利潤空間蕩然無存。所謂“高風險換高回報”的邏輯徹底崩塌,取而代之的是“穩賠不賺”的現實,撤離成了唯一理性選擇。
![]()
17
其實早在此前數年,全球資本對印度的態度始終處于矛盾之中。莫迪政府不斷渲染“14億人口紅利”“新興制造中心”等概念,引得蘋果、鴻海、特斯拉等巨頭躍躍欲試。不去怕錯過機遇,去了又擔心踩雷,進退兩難。
18
在這種心理驅動下,不少企業抱著僥幸心理入場,幻想自己能成為例外。但隨著一個個“幸運兒”接連倒下,人們逐漸看清真相:印度所謂的投資優勢,不過是包裝精美的泡沫。2025年5月,印度儲備銀行公布的數據徹底撕下了遮羞布——當月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僅為3500萬美元,環比暴跌99%,同比下滑98%。
![]()
19
這一數字如同警鐘敲響,宣告外資信心徹底瓦解。原來并非個別企業運氣不佳,而是整個系統性風險早已根深蒂固。于是資本開始集體轉向,撤資潮如雪崩般蔓延。據《印度時報》報道,大量國際投資者正通過推動旗下企業上市套現,加速變現離場。這種恐慌性的連鎖反應,進一步加劇市場動蕩。
![]()
20
莫迪急出招挽救
21
面對資金持續外流的局面,印度政府終于坐不住了。經濟命脈正經歷內外雙殺,若再不干預,恐將引發系統性危機。上周,當局緊急推出11項所謂“重大改革舉措”,包括取消部分行業外資持股上限、放寬融資條件、簡化審批流程等,試圖以“超級優惠”挽回人心。
22
莫迪特別點名電子系統設計制造、精細化工、玩具、電動汽車等領域,承諾給予重點扶持與政策傾斜,希望借此重建外資信任。但這些措施在投資者看來,不過是亡羊補牢的表演,誠意不足且可信度極低。
![]()
23
市場的反應極為冷淡。新政發布僅三天,外資再度抽離12億美元,用實際行動投出了反對票。原因很簡單:印度的政策信用早已破產。今天承諾開放,明天就可能出臺新規反向限制,這種“朝令夕改”的戲碼早已司空見慣。
24
路透社在5月曾披露,印度政府一邊高呼“歡迎投資”,一邊秘密籌劃加強對外資企業的監管框架,擬議中的規則將影響股權轉讓、并購重組等多個關鍵環節,涵蓋電商、制藥、金融科技等多個敏感領域。更嚴苛的是,未來外資或將無法通過離岸基金等方式間接進入受控行業。
![]()
25
一面畫大餅許諾便利,一面暗中設卡準備收割,這種兩面手法怎能取信于人?正如環球網評論所指出的,莫迪推出的這套改革方案,本質只是“紙上救市”,屬于典型的“安慰劑療法”。外資對其政策連續性與透明度已完全喪失信心,所謂的“救心丸”,實則毫無療效。
26
當前印度經濟形勢可謂岌岌可危。2024-2025財年,預計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僅9.49億美元,相較上一財年的100億美元,跌幅接近91%,呈現斷崖式滑坡。
![]()
27
外資在印度資本市場中的占比也從歷史高點的21%一路下滑至16.7%。昔日豪言壯語打造“世界工廠”的夢想,如今已成為國際財經圈的笑柄。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印度自毀長城之時,周邊國家正悄然承接溢出紅利。
28
越南、印尼等國充分利用印度的失誤,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大力招商引資。越南車企Vinfast已成功打入印度市場,而更多原本計劃赴印投資的企業,則因政策不確定性紛紛擱置項目。這不是偶然現象,而是趨勢性的轉移。
![]()
29
此前某發達國家企業曾協助印度建設高壓輸電線路,并培訓數百名本地工程師,結果項目完成后,印度政府立即扶持本土競爭者,迫使外企以極低價轉讓90%股權,核心技術拱手相讓。這種“養肥就宰”的做法,徹底寒了國際合作方的心。
30
如今全球資本愈發理性,誰愿意投身一個既無規則又無保障的市場?與其冒險交“智商稅”,不如將資金投向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制度更為健全的經濟體。印度這一輪操作,等于親手葬送了過去十年積累的國際聲譽。
![]()
31
結語
32
綜上所述,此次印度外資集體撤離絕非突發事件,而是長期治理失序、營商環境惡化所必然導致的結果。依靠虛假宣傳與選擇性執法獲取短期收益,或許能讓政府嘗到甜頭,但這種建立在欺騙基礎上的繁榮注定短暫。特朗普的關稅打擊只是導火索,真正的病灶深植于僵化的體制與失信的政策之中。
33
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智慧早已闡明:投機取巧或許得逞一時,終究難逃敗局;唯有腳踏實地發展基建、完善產業鏈條、保持政策穩定,才能真正構筑起吸引資本的堅實根基。資本或許會被宏大敘事吸引片刻,但最終只會留在那些有法治保障、有合理回報的地方。
34
印度當前的困境,無疑為所有企圖走捷徑的國家敲響了警鐘:玩弄權謀終將自食其果,唯有實干興邦才是長久之道。今后若還想靠口號和畫餅吸引外資,恐怕再難有人買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