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2025年11月的國際舞臺上,俄烏沖突的劇情正上演著極具諷刺的一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像熱鍋上的螞蟻,一天之內密集召見美國、英國、德國等9國代表和北約官員,姿態近乎哀求,核心訴求只有一個——過冬的能源和保命的防空系統。這個冬天對烏克蘭而言不是普通的寒冬,而是關乎國家能否存續的生死關,民眾取暖需要電力,車輛運轉需要汽油,國家維持需要煤炭,每一樣都是繞不開的硬剛需。
可澤連斯基盼來的不是雪中送炭,而是歐盟主席馮德萊恩社交媒體上的“口頭支票”。這位歐盟最高負責人言之鑿鑿承諾“緊急能源援助”和“持續財政支持”,卻沒說清到底給多少能源、撥多少資金,更沒提怎么突破運輸瓶頸送到烏克蘭。現實比言辭殘酷得多,歐洲想給烏克蘭輸送電力,卻卡在特高壓輸電技術上——這項能實現遠距離大規模輸電的關鍵技術,全球只有中國掌握,歐美根本拿不出解決方案。無奈之下只能靠移動發電機應急,歐洲從美國高價購買石油煉制燃油,冒著俄軍空襲風險運輸,途中損耗高達50%-60%,說白了就是在做虧本買賣,被層層盤剝還落不到好。
![]()
更讓烏克蘭絕望的是周邊國家的冷眼旁觀。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煉油廠剛遭襲擊,西方媒體集體沉默,這兩個國家本就被澤連斯基此前的舉動得罪,如今正好以“自身供應不足”為由,一滴油都不肯支援。捷克國力有限,發電量勉強夠自己用,唯一能指望的波蘭,產能也填不滿烏克蘭的巨大缺口。曾經被澤連斯基寄予厚望的盟友們,此刻要么有心無力,要么無心無力。
與烏克蘭的焦頭爛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采訪。整整一小時的滔滔不絕里,他41次提到中國,俄羅斯、日本只是偶爾帶過,歐洲國家和烏克蘭連名字都沒出現。當被問及俄烏沖突,他直接甩鍋“這不是我的戰爭,是拜登的戰爭”,隨即立刻轉回自己的“和平功績”。更值得玩味的是,這位向來對中國強硬的政客,居然變相檢討對華關稅政策,直言“在處理貿易爭端上,我們或許都有些非理性”,這可是他首次承認自己的關稅政策存在問題,背后藏著的是美國對華戰略的深層調整——全面關稅戰已經打不動了,未來要在AI、芯片、機器人這些高精尖領域與中國精準對抗。
![]()
特朗普的“中國執念”絕非隨口說說,而是美國戰略轉向的明確信號。美國心里清楚,稀土領域已經徹底輸給中國,短期內無法追趕,與其在基礎產業里消耗實力,不如集中力量在前沿科技領域搶占先機。只要能在這些關鍵領域掌握話語權,未來才有資本和中國談稀土貿易,甚至反過來牽制中國。這意味著,烏克蘭早已不是美國的戰略重點,歐洲也成了被拋棄的“包袱”,中美高科技賽道的直接博弈,才是未來全球博弈的核心。
歐洲國家其實已經開始清醒。曾經追隨美國“俄羅斯威脅論”,不分青紅皂白力挺烏克蘭、對俄實施制裁的歐洲,如今正吞下苦果:失去俄羅斯廉價能源后,只能高價購買美國天然氣,電價暴漲重創工業,大量企業出逃至美國避險,經濟遭受重創。斯洛伐克、捷克等國已經率先轉變態度,對援助烏克蘭的立場松動,歐洲內部反對聲音越來越大。他們終于意識到,這場戰爭里俄羅斯、烏克蘭是輸家,歐洲也是輸家,只有美國在坐收漁翁之利。
意大利駐比利時前大使埃琳娜·巴齊萊的表態或許道出了部分歐洲有識之士的心聲:俄羅斯的特殊軍事行動本質是對抗北約東擴,其安全關切理應被正視。匈牙利一直堅持的中立立場,如今看來更像是未卜先知的明智選擇——與俄羅斯保持友好關系,拒絕被卷入沖突,反而實現了獨善其身。
![]()
歐洲是時候明白,自己不是美國裹挾的棋子,歐洲的命運該由歐洲人自己掌握。北約東擴引發的安全危機,本就不該由歐洲來買單。繼續跟著美國拱火俄烏沖突,只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甚至可能與俄羅斯爆發直接沖突,這絕非歐洲所愿。相反,正視俄羅斯的安全訴求,與其重啟友好合作,才能重新獲得廉價能源,讓經濟重回正軌。
把當前的歐、俄、美關系比作三國博弈再貼切不過,美國無疑是最強大的一方。一旦俄羅斯被搞垮,下一個目標必然是歐洲。歐洲與俄羅斯合作才是雙贏,在美俄之間左右逢源,而非充當美國遏制俄羅斯的工具,這才是歐洲的出路。烏克蘭的冬天冷不冷,特朗普不在乎,但歐洲的未來好不好,歐洲人自己不能不在乎。這場付出慘痛代價才換來的清醒,但愿能讓歐洲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