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德斌
第57次韓美安保會議(SCM)11月4日在首爾舉行。這是李在明政府上臺、特朗普第二任期開啟以來的首次韓美安保會議,也是雙方新任防長的首次面對面磋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會談結束了,但據稱《聯合聲明》卻遲遲沒有發表。這次會議旨在推動韓美同盟“面向未來、互惠互利”的發展,實質上卻是華盛頓借“同盟現代化”之名,行強化軍事控制、輸出戰略負擔之實。
美國關于“美韓同盟現代化”的說法并非新鮮事。早在小布什政府時期,美國就提出要調整美韓同盟結構,以“應對新安全威脅”。當時的重點是將駐韓美軍從傳統的“半島防衛軍”轉變為“區域機動部隊”,為美國在亞太至全球投射力量服務。
20多年后的今天,美國新政府提出的“同盟現代化”實際上是這一路線的延續與升級。美國試圖擴大韓美同盟的地理范圍與功能——即允許駐韓美軍在“戰略靈活性”原則下參與南海等地區行動,甚至要求韓軍也這么做;加強延伸威懾機制的條件化——把核保護傘當作“付費服務”,要求韓國承擔更多戰略資產部署與防衛費用;推動“戰時作戰控制權”移交的政治化利用——在表面上讓韓國“獨立指揮”,實則通過聯合指揮體系繼續控制韓軍行動。換言之,美國所謂的“同盟現代化”并不是讓韓國成為“更平等的伙伴”,而是讓其承擔更多成本、卷入更多沖突、失去更多自主。
華盛頓延續“美國優先”政策的本質,同時以更具攻擊性的方式推動同盟分工。其戰略核心是:讓盟國出錢、出兵、出力,為美國的全球霸權提供可持續的支撐。在亞太地區,美國的主要目標是保住主導優勢。通過推動“印太戰略2.0版”,美國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國納入同一安全網絡。韓美安保會議等雙邊會談中反復出現的“區域安全合作”“靈活性”“嚴峻的安全形勢”等表述,實際上正是為這一“印太”遏制網絡提供借口。
具體而言,美國希望韓國承擔三項任務:在東北亞充當前沿支點,為美軍向西太平洋投射力量提供后勤和情報支持;在朝鮮半島以外“分擔風險”,在南海沖突中扮演輔助角色;在技術與軍工領域配合美國脫鉤戰略,限制中韓高科技合作。這是一場從安全到經濟的全面“綁定”。韓國如果被進一步卷入美國的“印太”對抗體系,不僅將成為美對華博弈的犧牲品,其與周邊國家的信任關系也會受到嚴重損害。
表面上看,美國通過強化延伸威懾、深化軍工合作,似乎在為韓國提供更多“安全保障”,但從長期看,這種“安全溢價”恰恰是對韓國安全的最大威脅。第一,駐韓美軍的“戰略靈活性”將削弱半島防御能力。駐韓美軍的首要任務應是穩定半島,而非參與域外沖突。第二,戰時作戰控制權問題被美國工具化。韓國進步政權多年來希望收回此權,以象征國家主權的恢復。但美國把這一議題包裝為“責任分擔”的一部分,要求韓國承擔更多財政與軍備成本,卻始終不愿放棄實質控制權。第三,科技與安全政策的過度捆綁將限制韓國的外交回旋空間。美國正試圖在軍工合作、芯片聯盟、供應鏈重組等領域塑造“以安保為名的經濟陣營”。這種架構迫使韓國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隊”,既損害對華貿易利益,也加劇韓國內政治撕裂。
李在明政府上臺后,曾多次強調要恢復“戰時作戰控制權”,推動韓軍自主防衛體系,并改善與中國、朝鮮、俄羅斯等鄰國的關系。這一方向恰恰體現了韓國追求戰略獨立的愿望。真正意義上的“韓美同盟現代化”,不應是韓國在美國戰略中扮演新的棋子,而應是韓國擺脫冷戰思維、實現自主防衛的過程。因此,韓國需要將同盟重心重新錨定在半島和平與穩定上,避免被拖入任何針對第三國的軍事行動。韓國應加強與周邊國家的溝通機制,特別是與中國、俄羅斯、朝鮮之間建立“區域安全共識”,還應推動以經濟合作為核心的東北亞多邊合作框架,逐步削弱軍事對抗色彩,為地區和平注入穩定力量。
?對于韓國而言,如何在同盟關系與國家自主之間保持平衡,將決定其未來幾十年的地緣命運。若盲目迎合美國的戰略需求,甚至主動投其所好,替美軍“打工”,韓國不僅會喪失政策自主,也將陷入“安全依賴—戰略被動”的惡性循環,韓國在關稅談判上遭遇美國脅迫即是一例。事實上,從中長期的地緣政治現實看,韓國的真正安全依托不在萬里之外的華盛頓,而在其周邊的東北亞鄰國。同時與中國保持互信合作,與朝鮮建立危機管控機制,同俄羅斯開展能源與經貿合作,這些才是保障韓國乃至半島安全與發展的根本路徑。(作者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