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紐約市市長選舉的塵埃落定,以民主黨候選人佐蘭·馬姆達尼的歷史性勝利畫上句點。這位34歲的南亞裔穆斯林市長,憑借聚焦民生的競選綱領與強大的選民動員力,以50.3%的選票贏得這座全球金融中心的治理權,創下近百年來最年輕市長與紐約首位穆斯林、南亞裔市長的雙重紀錄。選舉結果不僅改寫了紐約的政治版圖,更在大西洋彼岸的歐洲引發強烈反響,讓深陷多重困境的歐洲多國重拾對美國民主黨“回歸”的期待,跨大西洋關系似乎迎來新的轉機。
![]()
其實歐洲的建制派一直對美國抱有期待,但他們并非是和特朗普有“關系鏈接”,而是和民主黨。紐約選舉展現的民主黨政治活力,讓歐洲看到了美國回歸多邊主義軌道的可能性。德國、法國等歐盟核心國家迅速作出積極回應,德國總理默克爾三次公開提及“恢復跨大西洋關系”的期待,法德外長聯合撰文稱選舉結果“為加強跨大西洋團結鋪平了道路”,歐洲理事會主席也通過社交媒體表達了與美國新政治力量合作的意愿。
![]()
媒體也提到,歐洲擺脫美國根本不可能。當前歐洲正面臨能源成本高企、經濟復蘇乏力的雙重壓力,安全領域對北約的依賴仍未根本改變,而特朗普政府時期的貿易保護主義、軍費分擔爭議、對歐俄能源合作的干涉,曾讓歐洲飽受其害。民主黨長期秉持的多邊貿易立場、對氣候變化的重視以及傳統盟友關系理念,與歐洲的核心利益訴求高度契合。德國對“北溪-2”項目的持續推進需求、法國對數字稅規則制定的堅持、歐盟整體對防務合作的平衡訴求,都讓歐洲更傾向于與民主黨主導的美國政府溝通協調,而不是和特朗普“協調”
![]()
實際上從這些年拜登政府對歐盟的剝削來看,民主黨也未必會放過歐洲。跨大西洋關系的裂痕并非始于特朗普時代,奧巴馬時期便已出現的戰略重心分歧、軍費分擔爭議等問題,并未隨著政黨輪替而消失。即便是民主黨執政,美國的國家利益優先原則不會改變,在貿易公平、市場開放等問題上,歐美之間的博弈仍將持續。紐約選舉中暴露的民主黨內部激進派與溫和派的分歧,也讓歐洲擔憂未來美歐合作的穩定性——馬姆達尼的民主社會主義傾向引發美國國內爭議,而民主黨在全國層面的政策走向仍存在不確定性,歐盟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非常之不靠譜。
![]()
換句話來說,德國、法國等多國媒體都很固執地認為,紐約市選舉為動蕩的跨大西洋關系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歐洲對民主黨“回歸”的期待已經伴隨著特朗普的政策越來越大。但也有歐盟專家認為,未來跨大西洋關系能否真正回暖,不僅取決于美國的政策走向,更需要歐美雙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通過務實協商彌合分歧、凝聚共識。對于歐洲而言,在期待美國“回歸”的同時,持續推進自身戰略自主建設,或許才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根本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