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Model Y(參數丨圖片) L上市首月交付8221臺新車,中大型純電SUV里僅次于小米YU7,傳聞訂單排到明年,看起來又是特斯拉的爆款。駕仕派是全球最早拍到特斯拉新車的媒體,不過當時外界對它的靜態評價不算太高,尤其第三排空間對比中國新能源SUV差距明顯,成為網絡上的談資。
“鍵盤沒贏過,銷量沒輸過”,要價33.9萬的特斯拉六座SUV,為什么依然能獲得真實消費者認可?這次駕仕派錯開輿論高峰期,拿到Model Y L進行高速續航測試,考驗三電性能的同時,也深入探究它在底盤駕控上的能力。
關于Model Y L的靜態體驗,我們之前已經有了詳盡的內容,網絡上也有很多相關信息,大家可以回看查詢。()
簡單介紹一下試駕車的情況:目前在售的特斯拉Model Y L只有長續航全輪驅動版,33.9萬元的價格比Model Y同配置要貴2.55萬。因為做到近5米車長和超3米軸距,整備質量增加96kg,所以Model Y L在電機總功率多了9kW的情況下,0-100km/h卻要慢0.2秒。同時,為了實現和Model Y接近的CLTC續航里程,它在做到風阻系數低0.04Cd的同時,還多塞了3.6kWh的LG三元鋰電池。
![]()
其它方面,Model Y L和Model Y的差異不大,除了多出3個揚聲器,為了照顧到第二、三排乘客的安全性,特斯拉給六座車裝配了覆蓋后排的側氣囊,同時第三排也有USB-C接口可用。另外在座椅功能上,Model Y L前排增加了腿托,第二排兩張獨立座椅也有前后調節、電動扶手和通風功能,第三排座椅則能電調靠背角度和加熱。
![]()
![]()
不過六座情況下,特斯拉Model Y L的后備箱空間比Model Y接近少一半,勝在電動放倒二三排后的拓展性更好。另外,特斯拉給Model Y大多提供的是韓泰Ventus S1evo3的19英寸輪胎,線上價格950元左右,而Model Y L則改用19英寸馬牌EC7S輪胎,還是255、275的“鴛鴦胎”,價格提高到1200-1400元,抓地力更好的同時,使用成本也有所增加。
Model Y L更長、更重的體格,勢必帶來更大的車身慣性,這也是特斯拉首次在3/Y車型使用CDC可變阻尼懸掛的原因,但我想Model Y L在駕乘體驗上維持30萬級水準,不光加配置就夠用。
比如輪距的變化。Model Y L前輪距加寬,應該是前束參數調整帶來四輪定位的變化,后輪距縮短,這應該是一體化結構的不同導致。雖然差距分別只有20mm和12mm,但對Model Y L車身穩定性和過彎姿態的影響還是存在。
![]()
此前有媒體也對Model Y L得底盤進行過勘驗,除了優化空氣動力學的平整設計,特斯拉在前懸架采用雙叉臂結構,其中上叉臂為鑄鐵材質,下擺臂為兩根解耦鋁合金連桿,減震支柱為鋼制,后懸架則是使用鋼管的五連桿,結構方面和Model Y基本一致。稍有不同的是,Model Y L后電機左側懸置增加了諧振塊,理想產品也會采用這樣的設置,考慮到此前Model Y車主反饋車艙內容易出現共振,再結合Model Y L加長軸距的設計,我認為它的存在主要還是為了抵消車艙額外震動。
當然,Model Y L機械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只是基礎,最終還是需要在實際駕駛過程中體現變化。
拿到試駕車開上路,我的第一感覺是Model Y L并沒有變得比Model Y舒適,尤其是在城區道路行駛,它對于路面起伏的沖擊感依然保留較多的反饋,雖然不至于像高性能的Model Y P那么路感生脆,可以體會到阻尼初段的緩沖,但綜合來說快節奏的懸架動作,絕對不像理想車型那般柔軟。
![]()
相對較好的地方是, Model Y L在次級舒適性有更好的表現。可能是CDC可變阻尼快速調整的優勢,它在水泥路和柏油瀝青路行駛時,輪胎滾動的油潤度比較高,不會有清晰的顆粒感傳入轉向、踏板和座椅,也就是能熨平路面的細碎輕微震動,這是比Model Y更出色的部分。
不過在60-80km/h車速時,我依然感覺到行駛時車艙空腔震動,Model Y L對耳膜帶來輕微的壓迫感,說明諧振塊也不是萬能的,好在之后的高速能耗測試中,這種感覺反而減輕了些。
高速道路巡航時,Model Y L的底盤穩定性是優勢,它對路面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在遇到大曲率起伏的拋跳時,車輛的阻尼上下行程很克制,不會有過分強烈的失重感,落地時懸架壓縮力度適中,回彈力的釋放也比較舒緩,主觀上給我的感覺,Model Y L跑高速有相對穩定的垂向狀態。
![]()
不過對比Model Y的話,長軸距對Model Y L帶來的影響依然無法克服,也許我作為駕駛員的感受還不太明顯,但專門在第三排體驗的同事則反饋說,特斯拉的六座車不僅對于顛簸的傳遞豐富,在拋跳時明顯感覺會有更強烈的起伏,而且來回反復拉扯的收斂動作也不算很干凈。
更重要的是,在我開啟Model Y L的“后排舒適”模式后,CDC可變阻尼的調整,讓乘客的體驗沒有太明顯的變化,整體還是相對運動的底盤風格,起碼對第三排乘坐體驗是有些折磨——換到第二排之后,她的評價就要好上很多。如果考慮長途出行的話,Model Y L也許不是滿載的最佳選擇。
![]()
![]()
Model Y L有這樣的表現,并不讓我意外。轉向標定相比Model Y稍微弱化,但隨速增益依然很明顯,高速時的中央力矩很緊實,回正力也很厚重,沒有太多超調的空間,可以有較好的直線行駛性能,而帶來的副作用是,輕微修正方向盤,就會有響應積極的轉向角變化,顯得不夠平穩。
在高速變道時相較Model Y 來說,特斯拉多塞進的軸距和重量,讓Model Y L的尾部會有些沉重,這種略帶拖拽的感覺,甚至是快速操作時能感知到的程度,尤其在彎道中遇到路面起伏時,對角線不均勻的彈跳會放大Model Y L的車身動態,帶來不夠安定的底盤感受,這是我個人不太喜歡的部分。
![]()
當然,Model Y L的側傾在我看來還算漸進有序,阻尼的橫向支撐力也較為堅實,放在同級車型里算是優等生,甚至接近很多轎車的水平——但如果是坐在第三排的乘員,應該不會認可我的評價。另外考慮到Model Y轉彎半徑已經超過6米,加了L后對它的靈活性就別有太高的期待值,畢竟特斯拉不會給你后輪轉向。
不過在靜謐性方面,Model Y L的表現能得到全車乘客一致認可。作為進口Model 3韭菜車主,我坐在特斯拉新車高速行駛的車內,除了輕微風噪和胎噪,沒有其它異響,按喇叭的時候感覺聲音都完全被拒之門外,甚至可以輕松與第三排同事對話。我們也不精準地測試了120km/h行駛噪音,前排只有60-61dB,第三排則是62-63dB,已經算是出彩的表現。
![]()
《極速焦慮》測試環節,Model Y L在SoC電量95%的情況下出發,車內三個人、開啟2檔風量22度空調、舒適模式的情況下,我們在高速上以平均時速102km/h行駛了221.1km后,消耗了44%的電量,特斯拉給出的表顯平均能耗是15.75kWh/100km,按CLTC續航的折扣率來說打6.7折——這個成績和我們之前測試的小米SU7差不多,可以說是用六座SUV跑出了轎車的能耗水平。
![]()
不過在之后的充電環節,Model Y L出了岔子。在我們平時慣用的蔚來500kW超充樁上,特斯拉明顯沒有進行適配,前期充電功率只能穩定在100kW出頭,隨后一路下滑到15kW,從49%到95%一共花了52.5分鐘,相比宣傳的250kW快充功率來說有些離譜。
最終Model Y L充入電量40.62kWh,算上充電損耗的網端電耗是17.75kWh/100km,可以說在能耗控制這件事上,特斯拉依然處在行業領先的水平。
![]()
駕仕總結:
簡短的體驗之后,我認為特斯拉Model Y L的優點很突出,比如優秀的能耗控制水平,不管城區代步還是高速出行,它的電耗成績都可以排進第一梯隊。另外Model Y L還有些過去我想不到的加分項,像是靜謐性就確實能在同級車型里達到出彩的程度。
不過在特斯拉過去擅長的駕乘體驗層面,Model Y L這次有些猶豫。作為六座車,它想用CDC可變阻尼來保障足夠的舒適度,但又無法舍棄原本優秀的操控基因,這導致Model Y L在駕駛感受上樂趣削弱,乘坐舒適感也算不上良好,甚至不算平衡。
![]()
不過現在的特斯拉已經成為純電領域的主流品牌,沒有智能加持的背景下,選擇特斯拉車型就像過去燃油車時代買豐田、大眾一樣,是不需要驗證的答案。如果說Model 3是卡羅拉、Model Y是RAV4,那Model Y L也許就是漢蘭達——
它不需要拔尖的特長,不犯錯就是最好的結果。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