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5日,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從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太空部隊基地成功發射一枚代號為GT254的民兵III型洲際彈道導彈。
這枚未攜帶核彈頭的導彈以接近每小時2.4萬公里的速度飛行約6759公里后,精準落于馬紹爾群島夸賈林環礁的羅納德?里根彈道導彈防御試驗場靶區。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試射距特朗普呼吁重啟中斷30余年的核武器實彈試驗僅過去5天,引發國際社會對新一輪軍備競賽的擔憂。
作為美國“三位一體”核威懾體系的陸基核心,民兵III導彈自1970年正式服役至今已超半個世紀,目前約400枚導彈部署于美國5個州的固定發射井中,處于24小時戰備值班狀態。
該型導彈為三級固體燃料推進,最大射程超過1.3萬公里,圓概率誤差僅200米,可搭載分導式多彈頭,雖按核軍控條約當前僅配備單枚核彈頭,但突防與精確打擊能力仍居世界前列。
美軍方透露,此次試射計劃早在數月前制定,旨在驗證武器系統可靠性,今年5月曾進行過同類試驗,但特朗普10月31日下達的重啟核試驗準備指令,使此次常規試射被賦予特殊政治含義。
![]()
特朗普的核政策調整并非無的放矢。
此前俄羅斯“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完成新一輪試射,該導彈具備無限續航、突防能力強等特點,被視為對美國反導體系的重要制衡。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公開表示,美國核武庫部分裝備已服役數十年,重啟實彈試驗是檢驗其可靠性的“必要舉措”。
這一呼吁打破了美國自1992年以來的核試驗暫停承諾,當年美國響應國際社會呼吁,宣布全面暫停地下核試驗,1996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開放簽署后,美國雖未正式批準,但一直恪守暫停試驗的政治承諾。
此次事件引發美國國內及國際社會的激烈辯論。
兩黨批評人士指出,重啟核試驗將嚴重沖擊全球核不擴散體系,違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精神,可能引發俄羅斯、朝鮮等國的連鎖反應,加劇全球軍備競賽風險。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民主黨成員表示,美國作為核大國應承擔軍控責任,而非“開歷史倒車”。
![]()
而支持方則援引民兵III導彈近年的試射異常案例——2023年11月曾因飛行軌跡異常被迫自毀,2021年也曾出現發射程序故障——強調老舊核武庫的可靠性隱患,認為實彈試驗是確保威懾有效性的關鍵手段。
國際社會反應強烈。
俄羅斯外交部發表聲明,批評美國此舉“破壞全球戰略穩定”,警告將采取對等措施維護國家安全。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嚴格遵守現有軍控條約。
歐盟則表達擔憂,認為重啟核試驗可能使冷戰后形成的核軍控體系徹底崩塌。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核武庫更新計劃本身正面臨困境。
民兵III的替代型號LGM-35A“哨兵”導彈項目成本已較初始預算飆升37%,單枚造價達1.62億美元,服役時間也從2029年推遲至2030年后。
在新型號遲遲無法就位的情況下,美軍只能通過不斷升級改造延長民兵III的服役壽命,其可靠性爭議短期內難以平息。
這場由特朗普核政策引發的風波,不僅暴露了美國國內的戰略分歧,更給本就脆弱的全球安全格局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