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今年93閱兵時,各型新式導彈、無人機集中亮相,著實讓全世界開了個大眼。可是在一眾導彈中,似乎都是進攻型多,防守型反而很少,這也讓不少軍迷產生了“高攻低防”的錯覺。
甚至就連美媒《國家利益》都公開質疑中國反導能力,他們表示中國盡管在攻擊端已經追平甚至超越了美國,但在反導攔截能力上卻遠遠落后,結論就是:中國根本攔不住導彈打擊!
那么美媒這種說法站得住腳么?中國的防空體系建設,究竟是個什么水平?
![]()
美媒論斷的核心依據與漏洞
先說結論,完全就是對中國反導能力的片面理解,這主要是因為該雜志在論述時,核心邏輯是建立在對中美反導技術積累的片面解讀上。
文章雖然承認中國在導彈預警領域取得突破,例如“分布式預警檢測大數據平臺”可同時追蹤1000個目標,整合天基紅外衛星、空基預警機、地面相控陣雷達數據,形成全方位預警網絡。
![]()
然而,其話鋒一轉,質疑中國缺乏有效攔截手段,認為“沒有攔截彈,預警系統形同虛設”。
這種邏輯將反導體系簡化為“預警+攔截”的線性關系,忽視了現代戰爭中體系化作戰的核心邏輯——預警是攔截的前提,但攔截能力需通過多維度技術整合實現。
![]()
而美媒的另一依據是美國反導系統的實戰經驗。文章舉例以色列在2025年“12日戰爭”中動用薩德、SM-3、箭-3等攔截彈,消耗150枚導彈應對伊朗攻擊,試圖以此證明美國攔截技術的成熟性。
然而問題是這種說法完全忽略了最關鍵的問題:成本。
美國攔截彈單價高昂,薩德單枚造價1550萬美元,SM-3接近3000萬美元,庫存恢復需三年時間。這種“高成本、低可持續性”的模式,在長期對抗中暴露出戰略脆弱性。
![]()
中國反導技術的實際進展:從試驗到體系的跨越
反觀中國反導技術的發展路徑,以陸基中段反導試驗為里程碑。自2010年首次試驗成功以來,中國連續進行七次陸基中段反導試驗,成功率達100%。
這一數據遠超美國同期水平——美國從1999年至2019年進行二十余次陸基中段反導試驗,成功率僅約50%。
![]()
更關鍵的是,中國試驗環境更貼近實戰:目標導彈彈頭雷達反射面積不足0.1平方米,且可能采用誘餌彈技術,而美國試驗中常通過“在目標彈頭上安裝信標”簡化跟蹤難度,被質疑“造假”。
在攔截技術層面,中國已掌握動能攔截這一核心手段。紅旗-19中段攔截彈采用KKV彈頭,通過直接物理碰撞摧毀目標,速度達17馬赫以上,攔截高度覆蓋大氣層邊緣至外層空間。
![]()
紅旗-29則采用機動發射模式,增強生存能力。相比之下,美國GBI陸基攔截彈依賴核彈頭爆炸產生的破片進行攔截,效率與可靠性均低于動能撞擊。
2025年9月3日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式上,中國首次公開展示六種反導系統,構成“高-中-低”結合的多層防御網絡:紅旗-11、紅旗-22A負責低空攔截,紅旗-19承擔末段區域防御,紅旗-29實現中段/外軌道攔截,配合HQ-9/HHQ-9、HQ-16/HHQ-16等防空導彈,形成對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高超音速武器的全域覆蓋。
![]()
體系化作戰:中國反導的“集成化”優勢
事實上,中國反導體系的競爭力,源于預警、攔截、指揮系統的深度融合。
以“分布式預警檢測大數據平臺”為例,其通過AI算法實現數據實時處理,天基紅外衛星在導彈發射后10秒內捕獲尾焰信號,空基預警機提供雷達回波與電子信號情報,地面相控陣雷達跟蹤中段軌跡,海洋聲納陣列監測潛射導彈,最終由光子計算芯片統一輸出威脅等級與攔截參數。
![]()
2024年5月壓力測試中,該系統成功從1274個目標中識別89個模擬分導式彈頭與231個誘餌,攔截引導響應時間縮短至0.8秒。
這種體系化能力在實戰場景中具有顯著優勢。例如,“瞭望1號”導彈測量船的服役,將我國對北極方向來襲導彈的預警時間從8分鐘延長至30分鐘以上,為決策提供戰略縱深。
相比之下,美國現役“霍華德·洛倫岑號”測量船排水量僅1萬余噸,技術代差明顯。
![]()
美國“金穹”計劃的困境與戰略誤判
![]()
至于美國為應對所謂“導彈威脅”,于2025年推出“金穹”防御系統計劃,宣稱投入1750億美元構建全球反導網絡。
但就目前情況來講,該計劃面臨多重挑戰:技術層面,天基攔截器所需的空間傳感器與動能攔截技術尚未成熟;資金層面,1750億美元預算遠不足以覆蓋400-1000顆探測衛星與200顆攻擊衛星的部署需求;盟友合作層面,特朗普政府在貿易問題上對盟友的強硬態度,可能削弱反導體系所需的跨國預警協作。
![]()
更根本的問題在于,美國反導體系的設計邏輯仍停留在冷戰時期。
其通過“愛國者”“薩德”“宙斯盾”等系統的簡單疊加,試圖構建“多層防御”,卻忽視了中國反導體系的“集成化”與“可持續性”。
中國反導系統成本僅為美系武器的1/3至1/5,產能充足且不依賴海外基地,可在高強度沖突中維持長期作戰能力。
![]()
技術路徑之爭:后發優勢與不對稱制衡
事實上,中美反導技術的競爭,本質是技術路徑與戰略思維的差異。
美國依托“星球大戰計劃”的先發優勢,構建全球反導網絡,但高昂成本與復雜系統整合難題使其陷入“技術越先進,漏洞越明顯”的困境。
例如,美國現有反導系統各自為戰,缺乏統一指揮架構,難以應對高超音速武器與分導式多彈頭的復合威脅。
![]()
而中國則是選擇“后發先至、不對稱制衡”的路徑。通過七次陸基中段反導試驗的“七戰七捷”,中國積累了關鍵數據與經驗;通過“分布式預警檢測大數據平臺”與“金穹”系統的研發,實現了從“區域防御”到“全球覆蓋”的跨越。
更重要的是,中國將反導技術與進攻手段結合,形成“攻防一體”的作戰體系: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以10馬赫速度與“水漂彈道”突破現有反導系統,東風-21D/27反艦彈道導彈依托全球實時監控系統,可在20分鐘內摧毀7000公里外的大型水面艦艇。
![]()
結語
反導能力的競爭,從來不是單一技術的比拼,而是國家科技實力、工業基礎與戰略智慧的綜合體現。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的論斷,忽視了中美反導技術發展的本質差異:中國通過體系化作戰、成本控制與技術創新,正在改寫反導領域的游戲規則;而美國則因高昂成本、系統整合難題與戰略誤判,陷入“技術領先卻實戰受限”的困境。
![]()
歷史無數次證明,真正的安全不在于盾牌的厚度,而在于戰略的平衡。
中國反導體系的發展,始終遵循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旨在維護國家安全與戰略穩定。
當美國的“金穹”計劃仍在為技術整合與資金缺口掙扎時,中國已通過一次次試驗與系統部署,將反導能力從理論推向實戰,為全球戰略平衡注入新的變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