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王艾冰 邱越)11月3日下午,隨著最后一家藥企談判代表走出全國人大會議中心,2025年度醫保談判協商正式落幕,這場持續了5天的國家醫保談判,在一家又一家藥企的緊張與忐忑中暫時畫上了句號。
根據11月4日國家醫保局發布的消息,今年醫保談判有120家內外資企業現場參與,其中參與基本醫保藥品目錄談判競價的目錄外藥品127個,參與商保創新藥目錄價格協商的藥品24個。此次醫保談判結果預計12月初公布,新版藥品醫保目錄將于2026年1月1日起實施。
![]()
2025年度國家醫保談判現場,王艾冰攝
流程更順暢、可預測,“信封價”依然是核心,
10月30日一早,首日參加醫保談判的企業早早地等在了全國人大會議中心門口,不少企業代表手中的文件夾和厚厚的A4紙,這場圍繞著“信封價”的“年度大考”對于他們而言重要性可想而知。國家醫保目錄調整工作自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已經持續8年,記者在和多家等待進場企業采訪中得知,“隨著醫保談判的逐漸成熟,我們能感受到整體的流程更加順暢和可預測。”
“醫保談判是國家醫保局發揮醫保戰略性購買功能的兩大抓手之一,國家醫保局成立后一直在整合定價、采購、支付等職能,通過‘以量換價’實現藥品價格優化,核心手段就是集采和醫保談判,其中醫保談判以未來用量為承諾,吸引企業降價進入醫保,擴大市場覆蓋面,提升患者用藥可及性。”11月3日,中國藥科大學醫藥價格研究中心主任路云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這直接提升了創新藥的可及性,保證國內患者能以更低負擔獲得全球最新療法。
“終于談完了,可以短暫休息一下了。”某國內創新藥企的談判代表走出談判現場向記者透露,醫保談判的“信封價”仍然是核心,沒達到就意味著談判失敗。
根據2025年目錄調整的工作方案,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分為企業申報、形式審查、專家評審、談判競價等環節,進入“信封價”是談判階段的重點。據記者了解,和此前一樣,每家企業有2次報價機會,第一次報價后,談判專家會提示價格是否在信封價的115%,若兩次報價均超出信封價的115%,談判直接失敗。
“信封價在談判開始之前由兩組測算專家背對背獨立測算形成。專家包括藥物經濟學測算組和基金測算組,其中,藥物經濟學專家組依據企業提交的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國際價格信息等材料對藥品進行價值評估,形成藥物經濟學上的價格。醫保基金測算專家組根據患者疾病負擔、臨床用藥需求、藥品臨床價值、創新程度、市場競爭等形成醫保基金可接受的藥品價格,由醫保局綜合考量兩者測算的價格最終形成信封價。”路云解釋。
一位多次參與醫保談判的跨國藥企談判代表在完成談判后向記者坦言,“每年為了這場談判,都有艱辛的準備過程,醫保談判的流程越來越清晰和成熟,對企業而言,成與不成都是寶貴的經驗。”
談判過程感受到對“真創新”的真支持
“全程可以說笑中帶淚,淚中帶笑。”一位結束談判的國內創新藥企代表向記者感嘆,雖然在談判過程中有些難熬和焦灼,但明確能感覺到國家對真創新產品的真支持,“我們的產品有一些不可替代性,談判時,對方明確對我們說,‘你們的產品很好,我們也希望有一個好的結果’,這對我們創新藥企來說,是莫大的肯定和鼓舞了。”
“但對于目錄內有類似藥品的品種,競價過程仍然是非常緊張的,我個人認為甚至可以稱之為最激烈的一次。”另一位藥企代表在采訪中說道。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經濟學教授胡善聯解釋,專家組會根據目錄內藥品的可替代性,將藥品分為不同類型。評估一款藥品創新性藥物能否滿足目前的臨床未滿足的需要,也會考慮到企業的利潤空間,將價格壓縮到合理的范圍之內。
“回顧歷年的醫保藥品談判,談判成功藥品的平均降幅在50%~60%左右,個別藥物降幅達到80%~90%,所以今年的基本醫保目錄的談判或許依然會保持著激烈的‘靈魂砍價’風格,尤其是對于可替代性比較強的藥品,如已上市多年的‘老產品’,或者是靶點相同、技術路線相似的創新藥,多家企業同臺競技,必然導致競價激烈,使得相關企業在談判桌上感到壓力比較大。”胡善聯表示,這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國家醫保談判對于真正有創新、有突破的藥品的支持。
2025年7月1日,國家醫保局召開《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新聞發布會,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司長黃心宇介紹,國家醫保局通過戰略購買、價值購買實現需方牽引,建立了適應新藥準入的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對創新藥納入醫保目錄給予政策傾斜,完善支持創新藥發展的談判和續約規則。2018-2024年我國1類創新藥獲批上市數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路云說,“2017年前,醫保目錄調整緩慢,能看到企業研發動力不足;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后,通過每年動態調整目錄,激勵制藥企業投入真創新、真研發,這也使得近年一類新藥占比顯著提升。”
今年,不管是跨國藥企還是國內創新藥企都在和記者的交流中表示:“醫保談判的推進和優化,給了我們很大的創新信心,每年的醫保談判,對我們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
談判首次引入商保,讓各方發展都有出路
11月2日下午,等候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的記者和投資代表比前兩天稍多些,大家都在等待全國首次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協商開啟。“我們態度得好。”一位等待進行商保談判的藥企代表說道,商保目錄本身就是國家釋放的更加重視創新、重視商保的信號。
根據國家醫保局發布的工作方案,第一版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主要納入超出“保基本”定位、暫時無法納入基本目錄,但創新程度高、臨床價值大、患者獲益顯著的創新藥,供商業健康保險、醫療互助等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參考使用。
國家醫保局此前公示顯示,2025醫保談判中,有121個品種申報了商保創新藥目錄,但最終參加談判的只有24個。“應該是在專家審查中又做了一定的篩選,把一些明顯不適合商保目錄、不符合‘商保特征’的品種剔除了,這也是為了提升協商效率和談判成功率。”一位企業代表表示。
“商保協商談判的過程中,有保險公司的相關人員參與。”據業內人士介紹,商保談判的主體主要是商保公司以及保險領域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的評審組,評審組對申報產品進行評估。醫保局在其中扮演組織和協調的角色,談判的基調更側重“協商”。
一家參與商保創新藥目錄談判的企業代表還告訴記者,商保目錄惠及患者的方式不同于基本醫保的直接報銷,而是通過間接方式減輕患者負擔。一方面,藥企通過談判給予一定的價格折讓;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可能在其現有保險產品的責任基礎上進行“擴責”,提高賠付比例。
胡善聯推測:“商保協商的降價幅度應該會相對平緩,估計在20%到40%之間。”除了藥企直接降價,支付方式的創新本身意義更大,如按療效付費、患者援助計劃、慈善贈藥等,都可能成為商保支付組合拳的一部分,共同降低患者的實際負擔。
“針對高值藥物(如CAR-T療法)和罕見病藥物,設立專項商保目錄,主要體現了醫保局平衡醫保‘保基本’與特殊需求的關系。”路云也強調。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執行院長、二級研究員應亞珍表示,醫保談判引入商保,更是為了滿足多層次醫療服務需求,基本醫保保基本,保得更到位,同時,平衡好基本醫保、商保、醫療機構、醫藥企業等各領域的發展與人民群眾醫療服務需求之間的關系,保障各方的發展都有出路。
規范、透明、高效,多元支付更好提升患者用藥可及
談及醫保談判的未來趨勢,胡善聯用三個關鍵詞概括:更規范、更透明、更高效。國家醫保談判經過八年實踐,從藥品申報、綜合評審到價格談判,各個環節的評審標準和細節要求都越來越完善。未來這些標準甚至可能逐步向社會公開,讓企業更清晰地了解規則,從而引導行業開展更有價值的創新。
“現在對于醫保談判的感受除了緊張還有期待,越來越清晰的規則之下,整體的談判過程也愈加順利,前些年,談判經常一個藥談一個小時,今年基本上半個小時都能結束,如今我們都會將更多的關注傾注在如何研發和生產更好的藥品,如何更快速的通過評審和談判,讓更多患者獲益。”某跨國藥企談判代表說。
隨著一年又一年的醫保談判,醫保目錄的“容量”壓力也日益凸顯。胡善聯認為,未來的目錄管理必然是一個“有進有出”的動態調整過程。“對于一些療效不明確或主要用于輔助治療的藥品,將會逐步調出目錄,或轉為非處方藥,從而為真正有價值的創新藥騰出寶貴的基金空間。”
采訪中,胡善聯多次強調構建多元支付格局的重要性。“未來的方向絕不是把所有支付壓力都壓在基本醫保上,此次商保談判釋放了積極的信號——醫保商保‘雙通道’保障機制被進一步明確。”他希望,未來能形成“基本醫保保基本、商保作補充,醫療救助托底線、慈善捐贈再助力”的多元籌資和支付體系,最終實現患者、基金、企業三方共贏的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