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65歲的臺灣音樂人鄭智化在個人社交平臺發布動態,批評深圳機場的無障礙接駁服務存在嚴重疏漏。他指出,用于接送行動不便旅客的升降車與飛機艙門之間存在超過20公分的高度落差,導致他在登機過程中不得不以“連滾帶爬”的方式勉強進入機艙。
2. 此事起初被視為一次普通的公共服務投訴,但隨后迅速演變為一場席卷網絡的輿論風暴。短短數日內,事件經歷了公眾聲援、監控畫面曝光、輿論風向逆轉以及當事人公開致歉的完整鏈條,成為近期最具討論熱度的社會文化話題之一。
![]()
3. 吃瓜群眾的態度反轉
4. 事件爆發初期,多數網友對鄭智化的遭遇表示理解與同情。作為一位因小兒麻痹癥長期依賴輪椅出行的老牌藝人,他對出行便利性的關注被普遍認為合情合理。他的發聲也喚起了社會對殘障群體出行困境的關注。
5. 深圳機場方面反應迅速,在其官方微博評論區作出回應,承認服務環節存在不足,并承諾將“全面檢視并優化特殊旅客的服務流程”,展現出積極整改的姿態。
6. 然而,當一段記錄登機全過程的監控視頻悄然在網絡流傳后,公眾情緒出現了戲劇性轉變。畫面顯示,四名機場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鄭智化從輪椅轉移至機艙內,整個過程雖略顯吃力,但并未出現粗暴或冷漠對待的情況。
![]()
7. 隨著視頻傳播,不少網民開始質疑鄭智化此前“連滾帶爬”的描述是否過于夸張。有網友調侃稱:“四位工作人員全程護送,這待遇多少人夢寐以求,還不滿足?”更有甚者將其處境與普通乘客對比,反諷其“身在福中不知福”。
8. 實際上,爭議的核心并非服務本身是否存在瑕疵,而是“連滾帶爬”這一極具畫面感的表述所引發的情緒對立。盡管登機過程確實不夠順暢,但在視覺證據面前,這種帶有強烈貶義和屈辱色彩的措辭顯得與現實情境有所脫節。
9. 這一修辭選擇,最終成了輿論攻擊的主要突破口。
![]()
10. “連滾帶爬”的表達困境
11. 值得注意的是,“連滾帶爬”在臺灣地區的口語表達中并不罕見,常被用作形容狼狽狀態的夸張修辭。例如,曾在短視頻平臺爆紅的歌曲《沒出息》,其歌詞原型正是來自臺灣政界人士王世堅的一句感慨:“本來應該從容不迫,現在卻是手忙腳亂、連滾帶爬。”這句話后來頻繁出現在綜藝節目中,成為網友熱衷模仿的經典梗。
12. 然而,鄭智化顯然未預料到,當他本人使用這一慣常表達來形容自身經歷時,會激起如此強烈的負面反響。他在后續發布的道歉聲明中坦言,該詞是出于一時情緒激動而選用,確有不當之處,愿為此承擔相應責任。
![]()
13. 提起鄭智化的名字,對于70后、80后一代而言,無疑承載著濃厚的時代記憶。《水手》《星星點燈》《落淚的戲子》等作品曾深深嵌入內地流行文化的脈絡之中,成為無數人青春歲月的情感注腳。
14. 在上世紀90年代初,臺灣文藝作品廣泛影響大陸市場,鄭智化以其獨特的批判視角與人文關懷脫穎而出,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歌手之一。
15. 他于1993年創作的《大國民》更是一首鋒芒畢露的社會觀察之作,歌詞直指彼時臺灣社會的虛偽現象,如“美麗的謊言說了千遍,說來說去始終未兌現”。歌曲還提及大陸經濟轉型期的社會圖景,以“十億人民九億商,剩下一億正觀望”生動描繪了全民下海經商的熱潮。
![]()
16. 到了2022年,鄭智化再度因版權問題進入公眾視野——幾位女藝人在綜藝節目中擅自改編《星星點燈》歌詞,引發他本人強烈抗議。當時輿論幾乎一邊倒支持這位老藝術家,認為經典作品應得到尊重,不應被隨意篡改。
17. 那次維權不僅捍衛了創作者的尊嚴,也喚醒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許多人重新翻聽他的舊作,感慨那個理想主義尚存的音樂年代。
18. 可僅僅兩年之后,同一位備受尊敬的音樂人卻因一次服務反饋陷入全網圍攻。身份從“被致敬的對象”轉變為“被嘲諷的靶子”,令人唏噓不已。
19. 這背后折射出一個殘酷現實:在瞬息萬變的社交媒體生態中,即便是擁有輝煌過往的資深藝人,也可能因為一句情緒化言辭而瞬間跌入輿論深淵。
![]()
20. 四、尊嚴需求還是吹毛求疵?
21. 《經濟觀察報》曾刊發評論文章《鄭智化無須道歉》,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觀點:社會應當聚焦殘障人士的實際出行困境,而非糾纏于其表達方式是否得體。
22. 從鄭智化的立場來看,他所追求的并非額外優待,而是一種基本的自主權利——希望升降設備能精準對接艙門,使他能夠依靠輪椅獨立完成登機動作,避免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多人抬舉。這種訴求無關矯情,實則是對個體尊嚴的正當維護。
23. 但在部分網友眼中,機場已派出四名工作人員提供協助,已是遠超常規的服務規格。在此前提下仍提出不滿,便被視為“得寸進尺”“不懂感恩”。
24. 類似“這么多人抬你你還嫌棄”的調侃頻現評論區,暴露出一部分公眾對無障礙服務本質的認知偏差。
25. 更深層的問題由此浮現:我們建設無障礙設施的目的,究竟是為了實現“可用即可”,還是為了讓殘障人士真正享有平等、體面的出行體驗?前者只是完成任務,后者才是文明社會應有的溫度。
![]()
26. 五、老藝人的社交媒體生存法則
27. 面對愈演愈烈的網絡聲討,鄭智化再次通過視頻形式作出澄清。他表示,自己僅是如實陳述事件經過,并未刻意抹黑任何一方;至于“連滾帶爬”一詞,確屬情緒驅動下的非理性表達。
28. 同時他也宣布,將注銷社交賬號以示決絕。三天后,其主頁內容全部清空,仿佛一場無聲告別。
![]()
29. 這場風波為所有曾經輝煌但如今淡出主流視野的藝人敲響警鐘:在社交媒體主導話語權的時代,如何說話,往往比說了什么更重要。
30. 有網友事后建議,若鄭智化當時能采取更為克制的方式表達不滿——比如先冷靜觀察,再配一張登機現場照片,附上一首意味深長的小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何妨隨緣渡山岳”——或許既能傳遞情緒,又不失風度,更容易贏得共情而非敵意。
![]()
31. 盡管這類建議聽起來略帶妥協意味,但它真實反映了當下網絡空間的某種潛規則:直截了當的控訴極易觸發防御機制,招致反彈;而含蓄委婉的表達反而更具傳播優勢,也更易獲得多方接納。
32. 回顧近年來多位公眾人物在社交平臺“翻車”的案例,可以發現一條清晰規律:那些善于把握語言尺度、懂得留白與緩沖的藝人,往往能在爭議中巧妙化解危機;而習慣直言不諱者,則容易陷入被動局面。

33. 結語
34. 鄭智化此次風波最終以道歉收尾,看似平息,但其所激蕩出的多重議題仍在持續發酵:年長藝人該如何適應高速運轉的數字輿論場?公眾人物反映社會問題的邊界究竟在哪里?我們又應如何正確看待殘障群體提出的特殊服務需求?
35. 或許,這件事最大的啟示在于:在人人皆可發聲的社交媒體時代,每一次表達都需更加審慎。一句原本只是宣泄情緒的“連滾帶爬”,竟意外掀起了關于語言力量、服務倫理與公眾期待的廣泛討論。
36. 對于65歲的鄭智化而言,這或許是一次沉重的“時代課”。他曾活躍于唱片與電視主導的黃金年代,那時藝人與大眾的距離恰到好處,既親近又保有神秘感。
37. 而今,一條社交動態就能引爆全國熱議,輿情走向完全脫離掌控。時代變了,傳播邏輯也變了,老一輩文藝工作者亟需學習新的溝通策略與表達智慧。
38. 終有一天,這場風波會被時間沖淡,逐漸淡出公眾記憶。但“連滾帶爬”四個字,或將長久留存于網絡語境之中,成為一個微妙的文化符號,提醒每一位身處聚光燈下的人:言語,從來都不是小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