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連貴
![]()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程硯秋在藝術上如日中天,聲譽極隆的時候,毅然做出只身赴歐洲考察戲曲音樂的決定,以實現自己改革戲劇的主張。一個京劇藝術家出國不是唱戲,而是像學者一樣只身去游學,在戲曲界是破天荒之創舉。談起此事,與中國農工銀行董事長李石曾有密切關系。
1
出國游學
![]()
李石曾
李石曾是中國第一個留法學生,曾發起赴法勤工儉學運動,1920年創辦中法大學。他無意追逐官場,而是宣揚“教育救國”,熱心文化事業。程硯秋之所以與李石曾結交,很大程度是因為李對戲曲音樂的關注和研究。1930年李石曾創辦中華戲曲音樂院,設北平分院和南京分院(院址亦在北平),南京分院院長由李自任,聘程為副院長,并共同創辦戲曲專科學校,以焦菊隱為校長。程硯秋自1932年1月至1933年4月到歐洲五國游學,即奉南京戲曲音樂院之命出行,時間長達1年零3個月之久求索中西方戲劇界的溝通與交流。
![]()
戲曲音樂院南京分院研究所歡送程硯秋赴歐合影
在此之前,國際聯盟派遣四人代表團到中國考察教育,其中一位是法國物理學家、科學院院士郎之萬教授(原子物理學家里奧·居里的老師)。他應李石曾之邀觀看了程硯秋演出的以“苛政猛于虎”為主題的《荒山淚》,稱贊不已。程硯秋出國時,與郎之萬以及李石曾的秘書趙曾隆夫婦結伴而行。他們乘火車途經莫斯科到達巴黎。在法國,郎之萬自然盡地主之誼,為程提供各種便利。這個世界聞名的科學家自稱從來不陪人參加音樂會,卻對程硯秋破了例。他在寫給朋友程硯秋的題詞中提到:“我在北京已很欣賞您的天才,而在同車赴歐的漫長旅途中,我很榮幸地能夠更深刻地認識。我的巨大的同情和贊賞是屬于您的。”字里行間充滿對程的推崇,成為中外友誼的一段佳話。
![]()
程硯秋訪歐留影
程硯秋游學期間,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工作。李石曾于1932年7月到日內瓦出席國際聯盟文化合作會議時,程硯秋則受邀到日內瓦世界學校教授太極拳。在整個教授過程中,他用法語作演講,令人刮目相看。8月1日國際新教育會議第六次大會在法國尼斯開幕,參加會議的有50多個國家的幾百名代表,李石曾以中國教育考察團團長名義出席大會,程硯秋作為考察團團員在會上作了《中國戲曲與和平運動》的講演,演唱了《荒山淚》《賀后罵殿》選段。可以說,程硯秋是將中國京劇傳播到歐洲的第一人。接著李石曾由程陪同在德、意等國考察訪問。在柏林,程硯秋悉心收集了大量西方音樂、戲劇資料,購置劇本2000多部、圖片5000多張、書籍800多種,不遺余力地探索藝術之路。程回國發表洋洋數萬言的《赴歐考察戲曲音樂報告書》,提出著名的“十九條建議”,許多見解精辟深刻,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2
“張冠李戴”
![]()
張公權和徐寄庼
1933年程硯秋載譽而歸后重新登臺。較長時期以來北平戲曲音樂院徒具虛名,真正持續活動的卻是南京戲曲音樂院,因而南京戲曲音樂院取代了中華戲曲音樂院之名,北平戲曲音樂院轉為南京戲曲音樂院的分院。當時,南京戲曲音樂院的正、副理事長分別是張公權和徐寄庼(浙江興業銀行常務董事)兩位銀行家,在他們的授意下,南京戲曲音樂院北平分院成立戲曲音樂博物館,程硯秋被聘為館長。這大概是民國時期最早的戲曲行業博物館了。
1934年,南京戲曲音樂院進行體制改革,據9月初的《實報》云:“張公權、徐寄庼、李石曾、金仲蓀、程硯秋主辦之南京戲曲音樂院,9月1日起,更名為中國戲曲音樂院。”該院理事會公推程硯秋為院長。所屬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改名中國戲曲專科學校,北平分院戲曲音樂博物館改名中國戲曲音樂博物館。程硯秋重返舞臺后,還兼教戲。1935年因焦菊隱出國留學,戲曲專科學校校長之職由程接任,教育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這個具有現代意義的正規戲校直到1940年才停辦,為社會培養了眾多的優秀人才。
![]()
程硯秋夫婦在家自學法語
法國定于1937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巴黎舉行世博會,事先邀請中國參加,但遭國民政府婉辭謝絕。海外僑胞積極奔走,籌建中國館,約請程硯秋赴法公演,程出于愛國熱情慨然應允。
1936年11月19日《大公報》載,“程硯秋劇團明年出國,先在法國演唱,然后赴美”。12月,程硯秋再次來滬與各方接洽安排赴歐演出事宜,預定來年4月自上海啟程。與此同時,世界文化合作協會中國協會挺身而出,由李石曾與吳敬恒、蔡元培、張人杰、楮民誼等發起,召集滬上以銀行界為主的頭面人物王曉籟、林康侯、杜月笙、錢新之、張嘯林會議,決定由世界文化合作中國協會、上海市商會、全國商業聯合會、銀行公會四團體及文化、教育、工商各界領袖,共同成立“中國參加巴黎近代文化技術國際博覽協會”,組成代表團攜帶文化、教育、工商類賽品赴法參展。
![]()
1937年3月,程硯秋赴法演出準備就緒,到上海辦理出國手續。此番出國演出經費為12萬元,以3000元為1股。由李石曾擔任30股計9萬元,其余10股計3萬元由程硯秋自籌,基本演員共20余人,每人做了三套西服,整裝待發。實際上,李石曾擔股的錢系張公權所支付,當時張已任中央銀行副總裁,因兼任中國農工銀行常務董事,遂委托李出面,協助程硯秋的劇團。明眼人都知道,李石曾不過是張公權在臺面上活動的代表人物而已,故報刊對此事有“張冠李戴”之說。
然而4月1日的《立言報》披露,“萬國博覽會中國部分無劇場,如到會外演出,花費巨大”。這樣原定12萬元的演出經費將遠遠不敷應用。由于這屆世博會開幕在即,時間異常迫促,程硯秋想再次籌款已進退維谷。旋因盧溝橋事件爆發,程硯秋赴巴黎博覽會演出一事化為泡影,但張公權熱心資助程硯秋,充分體現他對中國民間參加世博會的一種社會責任感。
在中國金融史上,不少銀行家不但具有杰出的經營管理才能,而且在文化素質上有相當的修養,以顧曲為樂是其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些銀行家與藝術家志同道合,心有靈犀,鼎力相助,對京劇藝術的傳播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