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美國人丹尼爾·歐文和他15歲的兒子庫珀在老撾瑯勃拉邦旅行時遇難,他們參加的是當地一個熱門的叢林滑索項目,死因是遭遇亞洲大黃蜂群體攻擊。
丹尼爾今年47歲,在越南海防市的一所國際學校擔任校長,已經在東南亞工作生活了近20年,庫珀是他的長子,父子倆都喜歡戶外運動,這次到老撾度假,原本計劃體驗當地的自然景觀和探險項目。
![]()
事發地點是瑯勃拉邦的“綠色叢林公園”,這是一個在樹林間架設滑索的戶外探險基地,游客穿戴安全裝備后,可以在樹冠層之間滑行,從高處俯瞰熱帶雨林,這個項目在東南亞很常見,瑯勃拉邦有好幾家類似的運營商。
當天下午3點左右,父子倆正在一條大約200米長的滑索線上滑行,根據同行游客的描述,滑到大約三分之二的位置時,他們突然被一群黃蜂包圍,這種黃蜂在當地被稱為“虎頭蜂”,學名是亞洲大黃蜂。
亞洲大黃蜂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胡蜂之一,工蜂體長可達4到5厘米,蜂后甚至能長到5.5厘米,它們的毒刺長約6毫米,注射的毒液含有多種成分,包括組胺、乙酰膽堿和神經毒素,被蜇一次就會產生劇烈疼痛,多次蜇傷可能導致嚴重后果。
![]()
最大的問題是,父子倆當時懸掛在滑索上,完全沒有躲避的可能,滑索系統的設計是單向的,不能倒退,只能繼續向前滑行,而蜂群就在滑索線路的正中間,他們無法繞開。
在場的導游和其他游客看到了這一幕,但無法接近幫忙,黃蜂的攻擊范圍大約有10到15米,任何靠近的人都會成為攻擊目標,整個襲擊過程持續了幾分鐘,直到父子倆滑到終點平臺。
工作人員立即呼叫了救護車,同時試圖清除身上殘留的蜂刺,這種黃蜂的蜇刺與蜜蜂不同,不會留在皮膚里,但毒液已經注入體內,初步檢查發現,兩人身上有超過100處蜇傷痕跡。
最近的醫院距離事發地約20公里,接診醫生帕諾姆賽·帕坎后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父子倆送到時意識還清醒,也能說話,但全身布滿了紅腫的蜇傷點,醫生立即給他們注射了抗組胺藥物和腎上腺素,并開始輸液治療。
![]()
但情況在兩個小時后急轉直下,丹尼爾首先出現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的癥狀,隨后庫珀也開始出現類似反應,醫院條件有限,他們被轉往瑯勃拉邦市區的更大醫院,但在轉運途中,兩人都陷入了休克狀態。
到達市區醫院后,醫生嘗試了包括血液透析在內的各種搶救措施,但大量的蜂毒已經引發了多器官衰竭,特別是腎臟和肝臟功能嚴重受損,丹尼爾在當晚8點左右去世,庫珀在兩小時后也停止了心跳。
這種大規模的黃蜂蜇傷在醫學上被稱為“大規模膜翅目昆蟲蜇傷綜合征”,日本每年約有30到50人死于黃蜂蜇傷,是該國最致命的野生動物威脅,關鍵的致命因素不僅是過敏反應,還有毒素本身對器官的直接損害。
![]()
亞洲大黃蜂的毒液中含有一種叫做曼達拉毒素的成分,這種神經毒素會破壞細胞膜,導致橫紋肌溶解,大量的肌肉組織被破壞后,會釋放出肌紅蛋白,堵塞腎小管,引發急性腎衰竭。
蜂毒中的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物質會導致血管擴張和血壓下降,嚴重時會出現休克,即使沒有過敏體質的人,在遭受大量蜇刺后,也可能因為毒素的累積效應而危及生命,一般認為50次以上的蜇刺就可能致命。
事發后,老撾旅游部門對事故進行了調查,初步結論是,蜂巢可能就在滑索線路附近的樹上,但在檢查線路時沒有被發現,亞洲大黃蜂通常在樹洞或地下筑巢,巢穴外觀不顯眼,很容易被忽視。
![]()
10月正值老撾的旱季末期,氣溫較高,這可能增加了蜂群的活躍度和攻擊性,研究表明,溫度超過30度時,黃蜂的活動強度會明顯增加,另外滑索系統產生的震動和聲音,可能也刺激了蜂群。
對于普通游客來說,了解一些基本的防范知識很有必要,在熱帶地區進行戶外活動時,建議穿長袖長褲,顏色以淺色為主,黃蜂對深色和鮮艷的顏色更敏感,黑色、紅色、黃色的衣服容易引起它們的注意。
香水、發膠等帶有濃烈氣味的化妝品也應該避免使用,黃蜂的嗅覺非常靈敏,某些香味會被誤認為是花香,吸引它們靠近,另外甜食和含糖飲料的氣味也會吸引黃蜂。
![]()
如果在戶外發現黃蜂巢,應該保持至少10米以上的距離,不要大聲喧嘩或做出劇烈動作,黃蜂對震動非常敏感,任何可能威脅到巢穴的行為都會引發攻擊。
萬一遭遇黃蜂攻擊,正確的做法是用衣物遮擋頭部和面部,快速離開現場,不要試圖拍打黃蜂,這會釋放出一種化學信號,召喚更多的同伴加入攻擊,跑向密閉的空間,比如車內或建筑物里,是最有效的逃生方式。
被蜇傷后應該立即就醫,即使當時感覺不嚴重,有些人會在幾小時后出現延遲性的過敏反應,如果被蜇超過10次,或者出現頭暈、呼吸困難、皮疹等癥狀,必須馬上送醫院。
醫生會根據情況使用抗組胺藥、激素和腎上腺素,嚴重時可能需要血液透析來清除毒素,對于有過敏史的人,建議隨身攜帶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這在關鍵時刻能夠救命。
![]()
丹尼爾的遺孀杰西卡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聲明,感謝所有提供幫助的人,并希望這起事故能夠推動相關安全標準的改進,她說丈夫和兒子都熱愛大自然,不會希望因為這次意外而讓人們遠離戶外探險,但安全必須放在第一位。
“作為經常玩戶外的人,看到這個新聞背后發涼……虎頭蜂的巢穴一般建在樹上或者地下,滑索項目之前如果能提前巡查路線,這種悲劇或許能避免。景區安全排查不能只走形式啊!”
“天啊,光是想象一下被掛在半空、一群蜂撲過來的場景就窒息了!父子倆當時得多絕望……景區說‘從未發生過’,但這不能當成借口,第一次發生就是兩條人命!”
“瑯勃拉邦我去過,有些叢林項目確實缺乏應急預案,虎頭蜂攻擊性極強,毒液能溶解肌肉,就算不過敏,被蜇上百次也兇多吉少……景區必須加強生物風險監測!”
“補充個冷知識:虎頭蜂毒液里有神經毒素+溶血毒素,大量蜇傷會導致腎衰竭和呼吸麻痹,父子倆送醫后病情急轉直下,很可能是因為毒素擴散——不是所有蜂蜇傷都能靠抗過敏藥解決。”
“哎,爸爸才47歲,孩子才15歲……一家人前幾天還在過生日,現在只剩媽媽一個人了,這種意外真的毀了一個家,戶外游玩安全真得放在第一位。”
“虎頭蜂護巢范圍可達5—10米,一旦靠近就可能被群攻。景區如果在滑索附近發現蜂巢,應該立即封閉路線,希望這類事故能推動東南亞叢林項目制定更嚴的巡檢標準。”
“說實話,這種‘自然事件’的說法我無法接受!蜂群不是突然出現的,之前肯定有跡象,景區如果定期排查植被、安裝蜂巢探測器,完全可以提前防范。”
“真讓人心碎!父子倆都是戶外運動愛好者,本該是一次享受自然的旅程,卻遭遇如此不幸,景區除了道歉,更該拿出實實在在的改進措施,比如定期巡查蜂巢、配備緊急抗毒藥物,這才是對游客負責。”
這類叢林探險項目除了發放安全帽、保險帶,還應該強制配備哪些應急防護措施?比如是否需要隨身攜帶防蜂噴霧、急救解毒針?或者景區該如何提前防控蜂巢風險?歡迎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紅星新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