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盞臺燈、一只運動手環、一臺學習機——這些看似普通的“微心愿”,卻在徐匯區“橋計劃”社會救助綜合服務項目的推動下,照亮了一個個家庭的希望。一直以來,“橋計劃”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細致傾聽轄區困難家庭的聲音,捕捉那些藏在瑣碎生活背后的“小小愿望”。近日,首批10位服務對象的“微心愿”已圓滿達成。
父母離異、獨自生活、考研失利、房租債務——命運的重壓一度讓小亞幾乎喘不過氣。但即便如此,他仍沒有放棄夢想——成為一名旅游管理專業的研究生。第二次備考時,英語成績成了最大的阻礙。他把焦慮告訴了社區救助顧問,一個關于“英語輔導課程”的微心愿因此被點亮。顧問團隊迅速聯系教育機構,為他開通了考研英語線上課程。小亞重新拾起筆記本,跟著講師一點點補足短板。
同樣被光照亮的,還有張同學。備考導游證的關鍵時期,小區施工日夜喧鬧,家中又有年邁的外婆、體弱的母親和年幼的弟弟,他只能在深夜學習。那盞陪伴多年的舊臺燈,光線昏暗搖曳,幾乎照不清書頁。得知情況后,救助顧問立即送來一盞新的學習臺燈。從那天起,燈光變得明亮溫柔,筆記整齊清晰。
當被問起心愿時,小依和欣欣姐妹倆幾乎異口同聲——想給爸爸買一個肩頸按摩儀。母親患病,姐姐待業,妹妹上學,家庭的重擔全壓在父親身上。姐妹倆的孝心被社區救助顧問默默收藏,并悄然實現。當爸爸下班回家、坐上椅子,按摩儀的溫熱傳到肩頸,疲憊的皺紋舒展開時,那一刻,不只是身體被放松,更有心底的柔軟被觸動——那是被愛包裹的感覺。
![]()
“橋”計劃贈送微心愿合影
類似的溫暖事跡還有很多。徐匯“橋計劃”始終堅持“物質+服務+心理”的綜合救助模式,將每一次心愿的實現,視為一次精神的賦能與社區的溫暖共建。
徐匯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區民政局將持續深化“橋”的內涵,通過精準對接需求與廣泛凝聚社會力量,構建更為完善的非正式支持網絡,持續為轄區困境家庭注入希望與前行的力量。
記者:沈藝飛
編輯:邱彩紅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