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1955年,有一些干部認為自己的軍銜低了,四處找人說情、鬧脾氣,主席聽后感慨地說出了這句話。
彼時解放軍有上百萬人,如此龐大的基數、還要綜合各個時期,評銜小組只能制定出一份相對讓人滿意的名單。
當時的確有低授的情況,但同時也有人被高授了,這五人就是破格晉升的,他們各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
在大將里,有兩位從級別上看屬于高授的情況,他們分別是王樹聲、許光達。
55年授銜是基于52年評級的基礎來排名的,而在評級時除了王樹聲、許光達以外,其他八位都是軍委委員級(大軍區級),只有這兩人是正兵團級。
正常來講,正兵團級對應的都是上將(還有個自請降銜的徐立清是特例),為何王、許能破格超越其他的正兵團干部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山頭”。
在十名大將中,土地革命時期除了徐海東來自紅25軍外,其他的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云逸、羅瑞卿七人都是出自紅一方面軍。
陳賡雖然在紅四、紅一都戰斗過,但最后是跟隨紅一長征,嚴格來說也屬于紅一的干部。
![]()
如果另外的兩大主力不出個代表,那就太不合理了。所以,王樹聲、許光達就都屬于一個方面軍的門面。
王樹聲雖然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職務不算高,但他土地革命可是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在開國將軍里有700多人是從紅四方面軍中走出。
這就意味著王樹聲肯定是要往上抬一抬的,總指揮徐向前已代表紅四方面軍獲得元帥軍銜了,大將就副總指揮王樹聲最合適。
1952年王樹聲是湖北軍區(二級軍區)司令員,正兵團級。中央也覺得這個職務被授大將有些不妥,所以在1954年將王樹聲提拔為國防部副部長并負責籌建解放軍總軍械部。
同年的國防部七位副部長,只有王樹聲一人出自紅四方面軍,中央這個安排,也就是在為后來的授銜做準備。
![]()
而許光達雖然沒有擔任過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但他出自紅二方面軍的根源部隊。
紅二方面軍由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組成,其中的紅六軍團最初在湘贛蘇區和湘鄂贛蘇區配合中央紅軍作戰,直到1934年才趕去與紅二軍團會師。
嚴格意義上來說,開辟了湘鄂西蘇區的紅二軍團才是紅二方面軍的根源,所以,即便蕭克擔任過副總指揮,他也不具備代表性。
許光達在紅二軍團中只擔任過師長,1932年5月就遠赴蘇聯治病,缺乏了很大一段土地革命經歷的他,似乎也不能代表紅二軍團。但,夏曦的肅反,讓許光達成了那個唯一。
![]()
從1932年4月起,夏曦在湘鄂西連續進行了四次“肅反”,這是一段極為慘痛的經歷,包括段德昌、萬濤、孫德清等重要將領遭到殺害。
最嚴重時整個湘鄂西蘇區只剩下賀龍、夏曦、關向應、盧冬生四名黨員,如果許光達沒有離開,很可能也已遭毒手。
建國后,關向應、盧冬生都已不在,所以許光達這個參與創建了湘鄂西蘇區的老黨員意義非凡。
1952年許光達被定為正兵團級,不過他擔任的職務是裝甲兵司令員,我國的軍銜制最初有很多都參照了蘇聯。蘇聯裝甲兵司令是一級集團軍級,相當于我國的大將軍銜。
為了以后兩國交流需要,許光達這個新中國的裝甲兵司令員也就被授予大將軍銜。
![]()
其實許光達也知道自己是高授了,因此多次給中央寫申請信:
“我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實事求是地說,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說同大將們比,心中有愧,與一些年資較深的上將比,也自愧不如……請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勛卓著者以大將。”
毛主席看后感慨地說: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
最終仍是給許光達大將,這一辭一授,也成就了一段革命佳話。
![]()
上將里也有一位被高授的,那就是準兵團級賀炳炎。賀炳炎是紅二方面軍的勇將,1929年就跟隨賀老總戰斗,一路立下了赫赫戰功。
只是,他一直職務也不算高,土地時期最高擔任紅5師師長,抗日戰爭時期最高擔任358旅副旅長,解放戰爭時期最高擔任第一軍軍長。
1952年定級時,賀炳炎是準兵團級,該級別有64人。后來在大授銜時除了5人轉到行政系統工作外,出了4名少將、54名中將,只有賀炳炎一人是上將。
出現這個情況,也跟“山頭”有關。
1955年8月2日,身為評銜負責人之一的彭老總,向毛主席匯報擬授名單,其中上將有56人。毛主席認為人數偏多,建議再減少兩人。
![]()
評銜小組成員徐立清(正兵團級)聽說此事后主動申請降銜,由上將變為中將;
賀老總得知消息后,也將外甥女婿廖漢生從擬授上將的名單中劃去了,使得廖漢生成了唯一一個擔任過國防部副部長的中將。
如此一來,人數是符合主席的指示了,但紅二軍團的上將代表又沒了,還得增補一個。
廖漢生已經被劃掉,再寫進去會讓授銜如同兒戲,所以只能另擇人選。思來想去,最終就讓賀炳炎成為紅二軍團的代表,由中將改為上將,賀炳炎因此成唯一一個準兵團級上將。
![]()
中將里有兩位被高授的:皮定均、楊秀山。
皮定均1952年定級是正軍級,這個級別可授中將可授少將,不過一開始評銜小組在名單中只給了他少將。毛主席看后,說了一句話:皮有功,少晉中。這讓皮定均最終獲得中將。
主席為何對皮定均高看一眼呢?還是因為他在中原突圍時表現太亮眼的。當初皮定均接到的任務是以自己這個7000人的旅,拖住敵20多萬部隊,以掩護中原軍區主力跳出包圍圈。
上級只告訴他,務必要牽制敵人三天,至于之后的安排,就要自己負責了,其實也隱隱有將他們當成“棄子”的感覺。
好在皮定均能力很強,硬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了,轉戰一個月,順利到達安全地帶,還保留5000多人的建制,比其他幾路突圍部隊情況好太多了。
能挽狂瀾于既倒,這種人杰,得到重用和高看屬于正常的!
![]()
另一位楊秀山,倒是存在了幾分“山頭”照顧。1952年定級時,楊秀山是副軍級。
歷史職務方面,他也不算突出,土地革命最高是副師級,抗日戰爭最高是副旅級,解放戰爭最高是副軍級,建國后在南京軍事學院中擔任高級系2班主任,綜合來看,定級合理。
按照正常情況,副軍級可授少將可授大校,組織最初為楊秀山擬授的就是少將。只是賀老總看到名單后,專門找到評銜小組,建議把楊秀山改成中將。
賀老總給出的理由是,楊秀山早期功勞太大,受傷也非常多,他身上有21塊彈片未能取出、被定為二等乙級殘疾。為革命流了那么多血,理應多照顧一下。
![]()
評銜工作人員認可賀老總的說法,但名單已經提交上去,人數基本是定下了。如果把楊秀山抬上去,就必須將一個人降下來。
賀老總想了想,最終在西南軍區上報的名單里,將原定的中將金如柏和楊秀山互換。因為賀老總就是西南軍區司令員,他說服金如柏沒什么問題。
很快楊秀山出任軍事師范學校校長,軍隊級別提為正軍級,大授銜時他就獲得了中將軍銜。
總的來說,授銜是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的,團結為第一要務,偶爾有些特殊情況,也能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