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傾聽群眾“煩心事”,拆除“擋路”護欄;關注農民工就業問題,推動建成零工驛站;傳遞城市溫情,微光成炬育桃李……作為教育戰線的資深工作者和雙崗建功的踐行者,市、區兩級人大代表,貴陽市第十七中學黨總支書記周燕的履職筆記里寫滿了用心用情服務群眾的動人故事。
當好“監督員” 拆除“擋路”護欄
“現在終于不用在馬路上貼著車流上下車了。”在大營坡公交站,市民陸女士的一聲感慨道出了周邊居民共同的心聲。這個站臺曾因上下車通道口狹窄讓乘客頭疼不已,如今已秩序井然。
今年4月,作為市人大“融媒問政觀察員”,周燕在接到群眾反映后趕到現場,發現該站臺護欄與人行道路牙間的通道僅有80厘米寬,上下車乘客須通過一個不足1米寬的出入口才能進入通道,經常出現擁擠情況。為避免擁擠,還有市民不得不站到馬路上候車,存在安全隱患。現場,周燕仔細記錄情況,決心推動問題解決。
隨后,周燕輾轉聯系市政、交管等部門和貴陽公交公司,最終確認護欄的安裝和管理單位。據了解,該護欄于2018年安裝,當時該站僅有兩條公交線路經停,客流量較小,安裝護欄的目的是引導乘客有序乘車。但隨著城市發展,該站點經停線路已增至9條,原有設施已不適應新情況。
經過貴陽公交公司會同交管部門現場踏勘并論證后,護欄于今年4月22日拆除,解決了乘客的“煩心事”。
當好“建言者” 推動建成零工驛站
今年初的一個清晨,天還未亮,云巖區三橋后壩片區已熱鬧起來。
在改茶路與改茶大道交叉口,數百名務工人員在此等待新一天的活計。這個自發形成的“馬路勞務市場”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靈活就業之需,但也成為城市治理的“難點”。
“我第一次來這里調研時,看到等候招工的農民工兄弟在寒風中搓著手跺著腳,心里很不是滋味。”回憶起年初調研時的情景,周燕說。經過連續多日的走訪和深入調研,周燕發現這個自發形成的勞務市場存在諸多問題:農民工日曬雨淋,就業秩序混亂,權益保障缺失,還影響交通秩序和市容環境。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掌握第一手資料后,周燕在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提交了《關于規范有序發展三橋后壩改茶路農民工自發勞務市場的建議》。她建議由政府牽頭,就近建立規范的零工服務站點,讓農民工兄弟有個遮風避雨的場所,同時加強就業服務和權益保障。
這份建議很快得到相關部門的積極響應。市人社局、云巖區人社局主動對接郵政、工會、綜合行政執法等部門,統籌推進零工市場建設改造工作。今年9月,改造后的“云巖區后壩零工驛站”投入使用。
如今,走進驛站,休息帳篷、招聘桌椅、電子信息屏等設施一應俱全,還貼心配備了充電插座、熱水器等便民設施設備。這里不僅提供溫暖的候工環境,還提供求職登記、崗位推薦等專業化服務。
數據顯示,驛站運行以來,已累計服務零工求職群體12720人次,發布家政服務、建筑施工、物流配送等零工崗位5260個,幫助1900余人次實現就業,其中55人從長期零工轉為穩定就業。
當好“暖心人” 微光成炬育桃李
“教育不僅是教書育人,更是一種溫暖的傳遞、責任的擔當。”這是周燕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她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人大代表履職實踐的生動寫照。在校園內外,她始終用心用情關注民生冷暖,以實際行動詮釋“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莊嚴承諾。
貴陽市第十七中學校園圍墻附近,曾有一名患有智力障礙的老人常年靜坐,成為周燕心頭放不下的牽掛。起初,有人建議“趕走”,她卻說:“教育不僅是在教室里,也體現在校園外。”就這樣,五年間,她不僅默許老人在此停留,還主動走近、細心關懷,平日里自掏腰包為老人購買餐食,冬季為老人添置衣服、鞋襪。在她的感召下,學校配餐公司每日為老人免費提供一份熱餐。
此外,周燕還將教育向社區深處延伸。她帶領學校師生連續多年開展“微心愿”義賣活動,將文創作品、書籍、小吃等義賣所得用于幫助困難家庭。“一桶油、一袋米……‘微心愿’收集到的愿望雖小,卻是困難家庭生活中的光亮。”周燕說,她與學生走進社區,與受助家庭拉家常、送溫暖,“學生們眼中閃爍的光讓我堅信,作為人大代表除了關注民生實事,還要加強自身影響力,在走進群眾的過程中,教育好祖國的下一代、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記者 田一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