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世人要么覺得它是“占卜天書”,要么敬它為“群經之首”,卻很少有人說清:它到底是什么?其實,《易經》最初就是古人的卜筮之書,是先民用來預判事物變化規律、指導決策的工具,只是隨著時間推移,其內涵不斷豐富,最終成為兼具哲學、倫理、政治智慧的經典。從學術角度講,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是一套包含象、數、理的完整思想體系,核心價值早已超越原始占卜,滲透到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中。
一、《易經》的本質:從卜筮之書到宇宙規律的“說明書”
從學術定義來看,《易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易經》,指《周易》的“經”部分,即伏羲畫的八卦、周文王演的六十四卦,以及卦辭、爻辭——這是整部書的核心骨架,最初就是為占卜而生。遠古先民生產力低下,面對天災人禍無法解釋,便通過觀察天地萬物(如日月交替、草木枯榮),提煉出八卦符號,再結合生活經驗寫下卦辭爻辭,用來解讀未知、指導行動,這是《易經》最原始的功能,絕非后人誤解,而是有明確史料支撐的事實。
廣義的《易經》,則包含“經”和“傳”兩部分,“傳”就是《十翼》,是孔子及其弟子對“經”的解讀和闡發。正因為有了《十翼》,《易經》才從一本單純的卜筮手冊,升華為系統的思想著作。《系辭傳》有言:“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意思是《易經》的道理與天地規律一致,能涵蓋宇宙間的一切法則,這正是其從占卜工具走向哲學經典的關鍵。
從學術嚴謹性來講,《易經》的本質是“三易”:變易、不易、簡易。“變易”是核心,宇宙萬物都在變化,正如卦象中陰陽爻相互轉化,“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不易”是變易背后的不變規律,比如陰陽對立統一、剛柔相推,這是宇宙的底層邏輯;“簡易”則是化繁為簡,再復雜的現象,都能歸納為陰陽、八卦的基本符號,讓人一目了然。所以說,《易經》最初是算卦的書,但最終成為教我們“認識規律、順應規律”的書,用卦象把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具象化,再通過解讀給出實踐指導,本質是古人的“宇宙觀+方法論”。
![]()
二、《易經》的核心體系:象、數、理,缺一不可
要真正理解《易經》,就繞不開“象、數、理”這三個核心要素,這也是學術研究《易經》的基本框架,三者相互關聯,構成完整的思想體系。
“象”就是卦象,是《易經》的“視覺語言”。伏羲畫八卦,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這八個基本卦象,是對自然萬物的抽象概括。后來周文王將八卦兩兩組合,形成六十四卦,每個卦象都對應不同場景,比如“否卦”(天地不交)對應閉塞不通,“泰卦”(天地交合)對應通達順利。看卦象不是看符號本身,而是通過符號聯想背后的事物和規律,這就是“觀象取義”,也是最初占卜時解讀吉兇的核心方法。
“數”就是爻位、卦數,是《易經》的“邏輯密碼”。陽爻用“九”表示,陰爻用“六”表示,每個卦有六爻,從下到上分別是初、二、三、四、五、上爻,比如“乾卦”六爻都是陽爻,就叫“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爻位的高低、陰陽的組合,都有特定數理邏輯,比如“九五”爻居上卦中位,陽爻居陽位,象征中正通達,這既是占卜時判斷吉兇的依據,也是后來提煉義理的基礎。
“理”就是卦理、義理,是《易經》的“思想內核”。如果說“象”是現象,“數”是規律,那“理”就是從現象和規律中提煉出的道理。比如“謙卦”,卦象是“地山謙”,地在下、山在上,象征謙虛內斂,其義理就是“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告訴人們謙虛使人進步。學術研究《易經》,核心就是通過象、數,解讀其中的義理,讓其從占卜邏輯升華為指導實踐的思想。
這三者缺一不可,脫離象數談義理,就是空談;脫離義理談象數,就停留在原始占卜層面。只有把三者結合,才能真正讀懂《易經》的智慧。
![]()
三、《易經》的作用:從占卜決策到修身、處世、治國的“指南針”
很多人學《易經》,不知道它有什么實際用處,其實它的作用滲透在生活方方面面,從最初的占卜決策,到后來的個人修身、家庭治理、國家決策,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首先,最初的核心作用是“占卜決策”。遠古時代,人們遇到婚嫁、祭祀、出行、農耕等大事,無法判斷利弊,就通過占卦解讀卦象、爻辭,比如出門前占得“坎卦”(象征險陷),就會謹慎行事;占得“乾卦”(象征剛健),就會果斷出擊。這種方式雖帶有原始迷信色彩,卻是古人在認知有限的情況下,尋求決策依據的重要手段,也為后來的智慧提煉埋下伏筆。
其次,對個人而言,它是修身養性的“心法”。它教我們用辯證思維看待問題,比如“一陰一陽之謂道”,順境中要看到潛在危機(陽中藏陰),逆境中要看到希望(陰中藏陽)。遇到挫折時,“坎卦”告訴我們“習坎,有孚,維心亨”,堅守初心就能走出困境;取得成績時,“亢龍有悔”提醒我們不要驕傲自滿。這種“居安思危、剛柔并濟”的智慧,能幫我們在人生中保持清醒。
再者,對處世而言,它是為人處世的“準則”。它強調“中正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教我們剛健進取;“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教我們包容萬物。與人相處時,“兌卦”的“悅”告訴我們要真誠溝通、以和為貴;遇到分歧時,“巽卦”的“入”教我們靈活變通、順勢而為。這些道理,都是從原始卦理提煉而來,能直接用到生活中。
最后,對治國而言,它是治理國家的“借鑒”。古代帝王重視《易經》,“革卦”的“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告訴統治者變革要順應天時民意;“否卦”到“泰卦”的轉化,提醒統治者要打通上下溝通渠道,避免閉塞不通。即便現代,《易經》的“變易”思想也能給企業管理、社會治理帶來啟發,比如“窮則變,變則通”,就是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
當然,《易經》不是萬能的,不能替代科學決策,更不能神化為“改命神器”。它的價值在于提供一種思維方式,讓我們用更宏觀、更辯證的眼光看待世界,在面對問題時找到更合理的解決方案。
![]()
四、結語:讀懂《易經》,讀懂中國人的精神底色
說到底,《易經》不是一本神秘莫測的“天書”,而是一部從占卜實踐中生長出來的智慧寶典。它始于古人對未知的探索,用最簡潔的符號、最樸素的道理,概括了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教會我們如何在變化中把握不變,在復雜中尋求簡易。
從學術角度講,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儒家、道家都深受其影響;從現實角度講,它是我們修身、處世、做事的“指南針”,能幫我們在人生各種境遇中保持清醒和從容。學習《易經》,不是要背誦多少卦辭爻辭,而是要領悟其中的思維方式,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融入生活,把“居安思危、順勢而為”的智慧用到實踐中。
讀懂了《易經》,你就讀懂了中國人的精神底色,也讀懂了宇宙人生的基本規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