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國仍被中國“卡脖子”的三大關鍵產業
美國媒體近日指出,盡管華盛頓持續推動“去風險化”和供應鏈重組,但在一些關鍵領域,美國仍深受中國的影響。報道指出,中國早已證明自己有能力通過限制稀土礦物出口來對全球供應鏈施加壓力,如今這種“卡脖子”能力已延伸至鋰離子電池、成熟制程芯片以及藥物活性成分(API)三大產業。
![]()
圖片
一、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時代的核心依賴
鋰電池是電動車、儲能系統及電子產品的核心。盡管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加速建設本土電池工廠,但在電池級鋰、鈷、鎳等關鍵原材料的提煉與電極材料制造環節,中國依然占據壓倒性主導地位。
目前,全球約75%以上的鋰電池生產能力集中在中國。即便是特斯拉、通用、福特等美國汽車制造商,其供應鏈仍嚴重依賴中國企業。分析人士警告,一旦北京決定收緊電池材料出口或實施配額制度,美國的新能源產業鏈將受到嚴重沖擊。
二、成熟制程芯片:低端不代表不重要
近年來,美國針對中國高端芯片技術實施多輪出口管制,但美媒指出,所謂“成熟制程”芯片(28納米以上)在汽車、工業設備、家電與軍事系統中同樣不可或缺。
中國正快速擴大這類芯片的產能,特別是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企業已成為全球主要供應者之一。若中國在這些低利潤但關鍵的環節采取出口限制,可能導致全球制造業出現供應中斷。分析認為,美國在聚焦高端芯片競爭的同時,低估了成熟制程芯片的重要戰略價值。
三、藥物活性成分:醫療體系的隱性風險
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約80%的美國藥物活性成分(API)來自中國或印度,而印度的許多原料藥又依賴中國供應。抗生素、止痛藥、抗癌藥等關鍵藥品都涉及中國生產的原料。一旦中國收緊出口,美國藥品價格將大幅上漲,甚至可能出現供應短缺。疫情期間的經驗已讓美國衛生部門認識到這一潛在風險,但要在短期內實現原料藥供應的“去中國化”幾乎不可能。
專家指出,美國在過去數十年中將制造業外包給成本較低的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如今正為此付出戰略代價。雖然華盛頓正通過立法、補貼與貿易政策推動“產業回流”,但在現實層面,中國依舊掌握著多項關鍵資源與生產環節。未來,中美之間的經濟競爭將不僅限于高科技戰,而將擴展為一場全面的供應鏈安全博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