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媒體報道,北京某“紅圈律師”回河南老家公園擺攤免費提供法律咨詢。并且錄制相關視頻發布到網上,以至于被律師同行稱之為“攤神”的新聞,引來熱議。
![]()
有媒體評議到,律師擺地攤免費法律咨詢,接地氣又干貨滿滿,這才是真正的“人民律師”。可是,在“紅圈律師”一直被標榜為行業標桿地位,從事的業務都是股權債券、證券基金、涉外業務等高端商務領域的背景下,出現從業人員跑到老家公園,去接受晨練老大媽的法律咨詢,進而承攬相關法律業務的場景,著實令人覺得突兀。
一直以來,“紅圈律師”不僅是行業內業務高大上的象征,更是高收入的代表。用行業內的調侃語是,“其他律所不能做的業務,紅圈律所就可以做;其他律師不能給的高薪,紅圈律所就可以給”。
流行在律師圈里的行業歧視鏈顯示,國內僅有幾家堪稱“紅圈律所”的行業地位,僅次于只做國際化業務、整天打國際官司的外資所,牢牢的霸占著國內律師業務的優質客戶、高端業務,傲視行業的那些蕓蕓眾所,諸如什么精品所、綜合性連鎖大所以及所謂的地方大所、中小律所。
很多年輕律師,紛紛以擠進“紅圈律師”視為從事法律事業的人生追求和身份象征。如今,“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媒體看到的是“紅圈律師”借地氣,可對于七八十萬的律師同行來說,卻未必是好事兒。
說句行業內的大實話,那些習慣了商業糾紛的“紅圈律師”,別看法條可以背的很嫻熟,未必就能駕馭和指導普通的民事糾紛。公園里大爺大媽的那些法律業務,通常是廣大中小律所、律師的業務領地。
如今,憑著“紅圈律所”、背靠的“北京”律所的頭銜,不去研究和開拓高端業務領域,卻來“降維打擊”的爭奪網購、勞資糾紛、校園侵權等普通糾紛,實則體現的是一種行業內的“內卷”。尤其是,是在廣大中小律所律師業業務銳減、收入堪憂的當下。
![]()
司法部數據顯示,近三年35-40歲律師轉行率從?6.8%激增至22.4%?,其中紅圈所背景占比達?17%?。“紅圈律師”擺地攤,早已不是什么新聞。曾有自媒體稱,2024年5月,北京國貿商圈的地鐵口,西裝革履的白領們發現,曾在某紅圈所負責IPO業務的某律師,開始支起煎餅攤。
給出的理由是:當資本市場遇冷、律所創收壓力飆升時,很多“紅圈律師”,除了要拼出“永動機”的加班狀態,還要拿出攬得到、留得住的業務資源,不得不面臨著不進則退的職場“折疊層”局面。激烈的競爭之下,雖然頭頂“紅圈”的名號,卻不得不面臨著要么轉行、要么換賽道的抉擇。
近日,網傳的一張律所內的財務通知,在社交圈內流傳,真實的反映了當下一些律所、一些律師的收入狀況:有的律師已經幾個月的收入為0了。
![]()
按照律所不養閑人的行業慣例,律師的所有社保、需要繳納的行政管理費、行業會費等,不管律師有沒有收入,都是要繳納的。這意味著,幾個月收入為零的律師,就需要自掏腰包繳納這些費用了。幾個月還可以接受,要是成年累月如此,是不是到了抉擇是否堅持下去的時刻了?
不知道為何,一些媒體居然認為,在街上擺攤法律咨詢的,“通常為老百姓做免費咨詢的,大多是律協組織的,律師個人自發自覺擺攤的并不多。”。他們并不知道,如今很多律師,已經將律師業務早就推廣到了商業街的挨家挨戶“掃街”、醫院各個科室的病床。
![]()
語人君關注的一個律師自媒體就是,不定期的分享自己和律師同伴挨家挨戶“掃街”的經歷。從一開始的害羞,遲遲不愿動身,到最終猶猶豫豫的走街串巷推銷自己,有的是冷眼旁觀,有的是半信半疑,但也有很多是一拍即合、熱情咨詢。
律師的感悟是,戰勝自己內心對律師行業的職業定位、思維定式才是最主要的,只要能夠戰勝自己的心理困局,就會發現,付出就會有所收獲。與其天天坐在辦公室里無所事事,不如切切實實的走進服務群體,盡管別人的眼光各有不同,但誰說律師只能坐在辦公室里等別人上門求助?
如果月收入幾萬元,每天坐在四季恒溫的辦公室里就行,誰還會跑到街頭去提供免費法律咨詢呢?“紅圈律師”到街上擺攤,可以看到一位律師的職業堅守。誰規定“紅圈律師”不能代理普通民事糾紛?
律師行業,本身就是一個憑著個人魅力謀取業務的職業。“紅圈律師”可以回老家擺攤開拓業務領域,那些數月零收入的律師,還有什么理由不行動起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