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2月俄羅斯軍隊進入烏克蘭開始,北約就沒少出力氣,提供武器彈藥情報,可戰線拉鋸到現在,俄羅斯還穩得住,這讓北約高層坐不住了。
2024年11月25日,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荷蘭海軍上將羅布·鮑爾在歐盟說西方得趕緊調整供應鏈,別再那么依賴中國制造了,就算砸錢也得干。
他點名稀土材料,全球60%開采和90%加工都在中國手里,這是電子設備和軍工必備的,要是斷了鏈子,西方國防工業得癱瘓。
![]()
鮑爾的意思很清楚,西方企業得進入戰時準備狀態,生產和分銷線路全得重整旗鼓,減少對俄羅斯和中國這種國家的弱點暴露。
企業問成本高咋辦,他說戰略安全第一位,就算短期經濟受損也得扛著。
這話一出,媒體都報道了,鮑爾還補刀說西方太天真,以為中國不會用經濟杠桿施壓,企業決策得考慮國家安全后果。
![]()
北約一開始以為援助烏克蘭就能速戰速決,結果俄羅斯適應力強,進口雙用物品維持戰線。北約情報顯示,俄羅斯從中國買了不少電子零件和機械設備,這些東西表面民用,實際能改軍用。
2022年沖突爆發后,俄羅斯這類進口量漲了不少,鮑爾就把賬算在中國頭上,說這間接幫了俄羅斯,導致西方援助效果打折。
北約內部評估,俄羅斯軍工企業用中國部件組裝無人機導彈,繞過了西方制裁。
![]()
鮑爾在講話里舉例,西方過去全球化太猛,供應鏈拉得老長,現在沖突一來就露餡了。
他還提到藥品成分,90%鎮靜劑、抗生素等化學原料來自中國,要是中國卡脖子,西方醫療系統也得亂套。
企業代表在會上討論轉向本土生產,成本可能漲20%到30%,鮑爾說這得政府補貼幫忙。北約隨后發了聲明,支持加強供應鏈韌性,盟國如美國英國表態要緊跟出口管制。
![]()
鮑爾是荷蘭海軍,經歷過北約多次演習,他以前在2024年春季會議上提過類似風險,但這次直接沖著中國制造下手,算是升級版。
西方智庫分析,這反映北約對持久戰的焦慮,2023年烏克蘭夏季反攻沒大進展,北約援助上百億刀還是沒翻盤。
鮑爾講話現場,企業來自德國法國公司,交換意見時有人說投資非洲稀土礦,但短期難頂用。
![]()
中國外交部回應,說指責沒證據,中國出口正常貿易。
北約擴張是根源,從冷戰后一路東擴,俄羅斯覺得威脅大,才有今天局面。北約成員國防預算2024年達2%GDP目標,但供應鏈問題沒解決,鮑爾呼吁企業簽意向書,評估風險。
類似事件上,在2023年10月8日,一艘香港注冊的中國貨船“新新北極熊”號在芬蘭灣拖錨,砸壞了芬蘭-愛沙尼亞天然氣管道“波羅的海連接器”和電信電纜。
![]()
船從俄羅斯港口出發,經過事故區,芬蘭調查錨痕匹配損壞點,但沒直接證據證明故意。芬蘭德國指責船只可疑,瑞典也摻和進來,說船長是俄羅斯人,就把鍋甩給中國俄羅斯合作。
2024年11月17日到18日,又兩條電纜出事,一條瑞典-德國,一條芬蘭-德國,中國貨船“益鵬3”號路過相關水域,瑞典扣船檢查。
西方媒體說這可能是情報行動,中國避嫌還來不及,哪會明目張膽干這事。證據不足,卻直接指向中國,顯示反華情緒高漲。
芬蘭瑞典剛入北約,警惕心重,但沒查美國英國,這些國家有攪局前科。
鮑爾講話后,美國國務院加強出口管制,歐盟討論國防工業重組。2024年12月,北約會議強調供應鏈獨立,企業開始審合同,轉向歐洲盟友供應商。
智庫報告說,脫鉤成本高,短期通脹壓力大,但戰略上必要。中國經濟影響大,西方依賴深,鮑爾這招是想逼企業轉型。
![]()
北約內部,成員意見不一,小國負擔重,大國如美國推脫鉤最積極。俄羅斯靠中國貿易穩住,沖突持續,北約援助疲軟。
這事本質是地緣博弈,西方想維持霸權,中國崛起讓供應鏈成弱點。鮑爾講話不是空話,北約2024年啟動“堅定捍衛者2024”演習,模擬對等對手沖突,練物流保障。
企業得跟上,調整分銷避風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有因,但北約挑頭擴張在先。鮑爾說中國支持俄羅斯軍工,證據是部件供應,但中國說正常貿易。
西方雙標,賣武器給烏克蘭沒事,指中國就成了問題。
2025年,北約預算增,成員國防開支漲。企業轉型慢,成本轉嫁消費者。脫鉤難,中國市場大,西方企業糾結。
鮑爾講話推波,西方內部統一難。小國如芬蘭瑞典,剛入盟,防俄心切,但經濟依賴中國。大國競爭,經濟武器化,北約得反思擴張,別總甩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