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阿姨今年52歲,家住小城,性格隨和,有著一頭格外顯眼的白發。每次聚會,總有人調侃她還沒退休就成了“銀發族”。林阿姨倒是開朗:“有白頭發不是好事嘛,聽說長白發的人不容易生病,連癌癥都不易得!”
這句話,讓她的女兒半信半疑。直到有天體檢時,醫生一邊仔細翻看報告,一邊嘆氣說:“白發的背后,有不少健康隱患,該重視的不只是形象那么簡單。”看似平常的白頭發,真的能成為避癌的“護身符”嗎?還是說,背后其實藏著你忽略的健康風險?
![]()
有人說白頭發是“長壽基因”的象征,但也有人擔心是重大疾病的先兆。到底哪種說法更靠譜?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揭開白頭發與癌癥、健康之間的科學真相。
坊間有傳言:“誰頭發白,誰命長。”但在醫學角度,這種說法并不科學。權威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曾多次刊文,目前尚無確鑿證據表明“早生白發”和癌癥有直接負相關關系。也就是說,長白發并不會直接降低患癌風險。
白頭發的主要成因是毛囊內黑色素細胞功能衰退。正常情況下,黑色素細胞像顏料工廠,不斷為頭發“上色”。年紀增長、遺傳因素、壓力大、營養不良、慢性病等,都能導致“工廠罷工”,讓頭發悄然變白。
![]()
哈佛醫學院2022年一項納入2.3萬人的隊列研究指出:壓力、睡眠障礙、B族維生素缺乏等生活習慣,會顯著提高早發性白發的發生率(升高約24.7%)。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中,“早發白發”的比例要比同齡健康人高近21%。
醫學專家提醒,長白發更加可能反映的是身體的代謝、免疫、微量元素等多個系統的隱性變化,而非某單一因素。
可能提示微量元素缺乏
缺鐵、缺銅、缺鋅、葉酸與維生素B12不足,常常導致黑色素合成受阻。南京鼓樓醫院的臨床數據顯示,約66%的早發性白發患者查出有至少一種營養問題。
![]()
與慢性疾病風險相關性增強
有實驗證明,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與白頭發出現進程有密切聯系。臺灣“中山醫學大學”最新調查,患糖尿病者提前出現白發風險提升30%。血糖、血脂長期異常,會影響毛囊供養,頭發逐步泛白。
長期壓力和睡眠障礙的外在表現
長期精神壓力、焦慮或熬夜,不僅“偷走”黑色素,也在無形中削弱免疫。2021年中國疾控中心的社區人群研究顯示,每周睡眠低于6小時者,出現白發的平均年齡提前了5.3年。
堅持忽視白發背后的信號,可能帶來連鎖反應:
皮膚、指甲的光澤減退:北京協和醫院毛發病門診隨訪數據顯示,白發人群中,69%的人皮膚更為干燥、角質化現象更多。
![]()
免疫力可能下降:頭發、皮膚、指甲的狀態本就相互反映。免疫系統“差一點”,結果就會出現在這些末梢部位。研究顯示,白發與免疫力警戒水平(IgG)輕度下調相關。
潛在貧血或甲狀腺問題:《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發布共1000艙病例的回顧,發現白發患者的甲狀腺功能異常比例比普通人群高出約14.2%,而鐵元素低的概率也更高。這些恰恰也是癌癥高危人群的常見共病。
特別需要警惕的是:很多人只把白發當“美觀問題”,但所謂“長白頭發不易得癌癥”并不成立。有些腫瘤甚至會因內分泌紊亂導致頭發變白,而非頭發變白預示健康。
攝取均衡營養,關注微量元素補充
多吃富含蛋白質、鐵、鋅、銅、葉酸、維生素B12等的食物,如牛肉、菠菜、蘑菇、深色蔬菜、蛋類、堅果等,因為這些元素都是合成黑色素所需。
![]()
緩解壓力,充足睡眠
每天保證7小時以上高質量睡眠,避免熬夜、減少持續性情緒焦慮。適量運動、冥想、自我放松有助于白發管理及整體身心健康。
定期體檢,關注內分泌及慢病指標
每年至少一次常規體檢,重點關注甲狀腺、血糖、貧血三大項目。如有異常及時就醫,避免小問題拖成大隱患。
不要輕信偏方或亂用染發劑
有些偏方不僅無效,還可能加重頭皮刺激。建議使用溫和型染發劑,并注意頭皮健康管理。
健康總結:“頭發變白”并沒有保護你遠離癌癥,反而是身體對某些健康問題的早期提示燈。
![]()
醫學共識判定,單憑白發多少無法預測癌癥風險,但每一次變化都值得科學對待。改善生活方式、早預防,才是延緩白發和守護健康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