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國際數學界,被一位中國90后女性學者的名字徹底點燃。
她攻克了困擾全球數學家百年的三維“掛谷猜想”,用127頁論文給出終極答案。
更令人矚目的是,連數學天才“韋神”在她的專題講座上也只能“認真聽講”。
而最近,這位數學界的“天才”,居然又再次創造了奇跡。
這項成就不僅使整個學術圈“啞然”,就連韋神和官媒都忍不住高調發文。
![]()
1991年出生在廣西小鎮的王虹,人生起點并無“天才光環”。
她沒接受過專業奧數訓練,16歲考進北大后先讀的是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中途還曾轉去學建筑,兜兜轉轉才回到數學領域。
![]()
和從小泡在父親數學書房、初中就拿下奧數金牌的韋東奕比。
她的數學之路起步更晚,也更曲折。
2022年,王虹獲得專門表彰青年女性數學家的Maryam Mirzakhani新視野獎,成為首位獲此獎的亞洲學者。
![]()
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這個出過8位菲爾茲獎得主的機構,甚至為她打破70余年的慣例,聘她為女性終身教授。
此時她已在調和分析領域嶄露頭角,但距離攻克頂級難題還有距離。
而真正讓她得名的事始于三年前。
![]()
當時她和加拿大合作者約書亞·扎爾決定向三維掛谷猜想發起沖擊。
這個由日本數學家1917年提出的問題,核心其實很簡單:
一根針要旋轉指向所有方向,最少需要多大空間?
![]()
這個問題在二維空間上的答早已揭曉。
但三維問題連陶哲軒這樣的大師鉆研十余年都毫無進展。
他們每天埋在公式和手稿里,僅“結構定理”的驗證就改了17次。
推導手稿更是堆滿了整個兩個抽屜。
![]()
很多時候,前一天推導的關鍵步驟,第二天就被發現存在邏輯漏洞,只能推倒重來。
這種枯燥的堅持遠超常人想象。
畢竟,數學研究異于實驗科學,不可借助儀器,全然靠自己的邏輯推理。
王虹曾在采訪中輕描淡寫地說“只是多試了幾次”。
![]()
但熟悉這個領域的人都知道,每一次“嘗試”都可能是數周的心血白費。
沒人能想到,這個曾中途換過專業的女孩,能在如此艱難的課題上堅持下來。
更沒人預料到,她最終提出的“尺度歸納法”,會成為破解難題的關鍵鑰匙。
![]()
和王虹的“曲線救國”不同,韋東奕的數學天賦從童年就顯露無疑。
小學一年級,別的孩子還在玩泥巴。
他已經對著《華羅庚數學學校》里的奧數題沉迷半天,能輕松解出高年級題目。
![]()
14歲破格加入高中奧數隊,2008和2009年連續兩屆IMO滿分奪金。
2009年更是全世界僅有的兩個滿分選手之一。
甚至國家隊副領隊要花三小時才能看懂他的解題過程。
進入北大后,韋東奕的“傳奇”仍在延續。
![]()
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涵蓋5個項目、58本參考書。
多數學生專攻一項,他卻包攬四項金獎和全能獎。
獨創的“韋方法”被寫進北大研究生教材。
秉持百年校規的哈佛為他破了例,允許免英語考試入學。
![]()
但他選擇留在北大,3年半讀完碩博,如今已是數學科學學院助理教授。
他的生活簡單到極致,那就是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習上。
每天學習十多個小時,宿舍不開燈也能專注思考
除此之外,他也有著自己制定的一些規則。
![]()
不吃肉是覺得“殺生不對”,不喝瓶裝水擔心污染。
2025年,他和團隊解決了超臨界散焦非線性波動方程的爆破問題。
為理解湍流現象提供了新工具,還因此被提名國家自然科學獎。
![]()
但這樣的成果,在三維掛谷猜想這樣的“百年突破”面前,似乎少了些震撼性。
當王虹的論文引發國際學界集體點贊時,韋東奕的名字更多體現的是“低調”和“純粹”。
不過,今年6月,他卻因為王虹的講座,再次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
2025年6月,北大智華樓的階梯教室里座無虛席。
王虹的講座屏幕上寫著“三維掛谷猜想的終結證明”。
臺下坐著田剛院士等學界權威,而第一排的韋東奕格外顯眼。
![]()
他的表情顯得格外專注,時不時低頭快速記錄。
當講述至關鍵推導環節,他的身體會下意識地微微前傾。
講座間隙,有學生問起投影理論的應用,韋東奕主動上前補充思路,
結束后兩人站在幕布前交談了近一小時。
![]()
從掛谷猜想的拓展談到非線性波動方程,周圍學生只能靜靜旁聽,沒人插得上話。
有時甚至連韋東奕都被襯托的像個“傾聽者”。
這段被拍下來的視頻,讓“韋神沉默”的說法有了新解讀。
這種沉默不是失意,而是對同行突破的真誠認可,更是兩種學術路徑的平靜對話。
![]()
但誰也沒想到的是,這場互動剛過去幾個月,王虹竟再次傳來了重大消息。
最近,有官媒發文稱,今年10月27日和28日,王虹接連拿下 ICCM 數學獎金獎和塞勒姆獎兩項世界大獎!
而此消息傳開后,網上可謂是充滿了各種稱贊和祝福的聲音。
甚至不少網友贊嘆,說王虹是再破“天花板”了。
![]()
不是韋東奕不夠優秀,而是不同環境確實會塑造不同的學術軌跡。
沒人能否認韋東奕的天賦,但王虹的突破讓學界意識到,頂尖成果往往需要開放的交流土壤。
從廣西小鎮到國際講臺,王虹證明了堅持與開放能創造奇跡。
![]()
在北大校園默默深耕,韋東奕詮釋了純粹與堅守的價值。
他們就像中國數學界的兩面鏡子。
一面照見突破天花板的可能,一面映出深耕本土的“定力”。
![]()
王虹的論文讓陶哲軒直呼“里程碑式突破”,丘成桐盛贊她是“年輕一代最偉大的中國學者”。
韋東奕的“韋方法”仍在偏微分方程領域發揮作用,他的堅守同樣值得尊重。
天才的成長沒有固定公式,既需要個人的極致熱愛,更需要能讓熱愛生根結果的土壤。
未來,中國數學或許會迎來更多讓世界矚目的時刻。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