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畫二代”成了美院的通行證,藝術還剩多少純粹?
最近網上瘋傳的一份 “畫二代名單” 說起。武小川、許嘉、潘汶汛、閔罕、羅丹,這幾個名字在美術圈聽起來不算頂流,但他們背后的爹,隨便拎一個出來都能震住場子:西安美院原油畫系主任武德祖、中國美協高層許江、浙江畫院前院長潘鴻海、書法界權威閔學林,還有畫《父親》火遍全國的羅中立。
![]()
最讓人咋舌的當屬西安美院副院長武小川。
![]()
翻遍公開資料,他最后一次參展還是 2006 年的事,論文更是早在 2004 年就停更了。換句話說,從 2006 年到現在,整整快 20 年,這位副院長在藝術創作上基本處于 “隱身” 狀態。
![]()
可就在大前年,他突然被提拔成副院長,手握教學和學術的決策權。網友調侃:“這職位是按戶口本繼承的嗎?”
更離譜的是許嘉一家。她爹許江是中國美院的老院長,娘也在美院任教,自己畢業后順理成章留在美院當老師、做策展人。
![]()
等于說,美院的教學安排、展覽評審、資源分配這三大命脈,全被這一家子攥在手里。有圈內人偷偷爆料,想在美院評個優、拿個參展資格,繞開許家根本沒戲,“連畢業留校都得先看有沒有‘關系’”。
![]()
潘汶汛和閔罕的晉升路也如出一轍。前者靠著父親潘鴻海的人脈,30 多歲就評上了中國美院教授,還成了碩士生導師;后者仗著父親閔學林的權威,直接坐上了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的位置。最諷刺的是四川美院的羅丹,作為羅中立的女兒,她剛入職就評上副教授,可搜遍全網,她的作品還沒她爹的簽名值錢。
![]()
這事兒一發酵,網友立馬炸了鍋,好多人都想起了 3 年前的賈淺淺事件。當年賈淺淺靠著爹賈平凹的名氣,帶著滿是 “屎尿味” 的詩歌差點混進作協,被罵了整整一個月才沒能如愿。現在再看畫壇這波操作,簡直是 “文學世襲” 的升級版 —— 賈淺淺至少還自己寫了詩,這些 “畫二代” 連作品都懶得弄,直接空手套白狼占高位。
![]()
有人說 “名家子女從藝很正常”,這話其實沒毛病。但正常的前提是憑本事吃飯,而不是靠姓氏開路。圈內就有個正面例子:某位油畫大師的兒子,為了避嫌特意改了化名參展,直到拿了金獎評委都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可這樣的清醒人太少了,更多人像范曾的繼子范一夫那樣,改了姓跟著繼父混圈,靠著老爺子的名號開畫展、賣高價畫,連親爹都不愿提。
最讓人心寒的是那些寒門學子的遭遇。有位美術生在評論區吐槽,自己連續三年報考美院留校名額,每次都因為 “缺乏行業資源” 被刷,可比他畫技差遠的 “畫二代” 卻能直接免試入職。
![]()
還有位青年畫家說,他的作品曾入圍某全國畫展,最后卻被評委以 “風格不符” 刷下來,頂替他的正是某位名家的女兒,“她的畫連基本的構圖都有問題”。
這哪是藝術圈該有的樣子?就像浙派一位老教授私下說的,現在美院的 “近親繁殖” 比想象中更嚴重,每年的畫展上,總能看到一堆似曾相識的作品,無非是換了個作者名字。更可怕的是,這種 “近親繁殖” 還催生出了利益鏈條:想進美協?先交幾萬塊上名家培訓班,再買幾幅導師的畫 “敲門”;想評職稱?找個 “圈內長輩” 寫推薦信,比熬十年作品都管用。
![]()
網友的憤怒從來不是反對名家子女從藝,而是恨這種 “規則被踩在腳下” 的不公。就像有人說的:“要是武小川能拿出像樣的作品,哪怕十年辦一次展,沒人會說啥;可他啥都沒有還占著高位,這就是搶了真正有才的人的機會。”
現在大家最盼的,就是美院能真的動真格改革。有人建議在招聘、評職稱、評審展覽時引入第三方監督,搞匿名評審,讓作品自己說話;也有人說該公開評審標準,把 “關系分” 從考核里徹底剔除。畢竟藝術這東西,可以小眾,可以精英,但不能變成 “家族私產”,更不能讓美術館變成 “關系網展覽館”。
![]()
想想當年羅中立畫《父親》時,靠的是對土地的熱愛和扎實的功底;武德祖創作《婚姻自己做主》時,滿是對時代的思考。可現在他們的后代,卻把前輩用畫筆換來的榮譽,變成了走捷徑的 “通行證”。要是再這么下去,用不了多久,藝術圈就真的只剩 “家譜”,沒有 “作品” 了。
你覺得這些 “畫二代” 配得上現在的位置嗎?藝術圈的 “近親繁殖” 該怎么治?歡迎在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