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嗎,在新疆,你可能一天見不到一個名人,但你絕不會一天見不到一個馕。
要精確統計全疆每天消耗的馕餅數量是困難的,但我們可以從一些公開報道中感受它的規模:僅昌吉州的馕產業日產量就曾報道達到18萬個;而奇臺縣也曾報道日產量6萬余個。
這些數字匯聚起來,描繪出一張遍布天山南北的龐大消費網絡。
它就這么霸道地存在于每個街頭巷尾、每張餐桌、每個人的生活中。
它樸素得像一塊磨盤,而新疆人卻能把它吃出花來:掰碎了泡奶茶,包進烤肉當“馕包肉”,甚至在無數游子的行囊里,它是最硬核的“鄉愁壓縮餅干”。
所以,別被它樸實無華的外表騙了。這張看似簡單的面餅,憑什么能成為新疆人的“生命底色”?今天,我們就來掰開揉碎了,聊聊這張了不起的馕。
![]()
千年傳說:從張騫駝隊里 “烤” 出的第一塊馕
關于馕的起源,新疆老人們總愛講這樣一個故事:
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駝隊帶著中原的面餅穿越沙漠。
烈日炙烤、熱風裹挾,原本松軟的面餅漸漸變得緊實,外皮被烤得金黃發脆。可沒想到,這樣 “意外變質” 的餅,竟能存放十幾天不壞,餓了掰一塊,越嚼越香。
商人們眼前一亮,用西域當地的鹽堿土坑當“烤箱”,改良面餅的做法 —— 這便是最早的馕。
如今再咬下一塊熱馕,酥脆的外皮、松軟的內芯里,仿佛還能嘗到絲路駝隊的堅韌和古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
一口識新疆:每種馕,都是一片土地的味道
新疆的馕,從來不是 “千篇一律” ,從北疆到南疆,不同的水土,養出了不同風味的馕,每一種都藏著當地的生活密碼。
皮牙子馕:新疆人的 “本命碳水”
如果說有一種馕能代表新疆的煙火氣,那一定是皮牙子馕。
新鮮洋蔥(新疆人叫 “皮牙子”)切碎,拌上融化的羊油,均勻抹在發酵好的面團上。
馕坑高溫一烤,洋蔥的辛辣全變成了清甜,羊油的香氣鉆進每一層面絮里。剛出爐的皮牙子馕,咬一口 “咔嚓” 響,咸香中帶著油脂的潤,配手抓肉、泡奶茶,能把一頓家常飯吃得格外滿足。
![]()
玫瑰馕:西域的 “甜蜜浪漫”
要是想嘗點甜口,玫瑰馕絕對能驚艷你。
和田的重瓣玫瑰曬干,揉進蜂蜜、黃油做的餡料里,包進面團再烤。
剛出爐的玫瑰馕,還沒湊近就能聞到濃郁的花香,掰開后,玫瑰花瓣的碎末清晰可見,嚼起來松軟香甜,沒有一點膩味,在新疆,人們把它當茶點,配一杯磚茶,就能度過一個慢悠悠的下午。
![]()
窩窩馕:藏著煙火氣的 “家常味”
窩窩馕是新疆人家常餐桌上的 “老熟人”,模樣自帶辨識度 —— 面團搟制后,師傅會特意將中間捏出一個“窩”,既能避免烤制時馕身鼓脹變形,又能讓熱量均勻滲透,烤出的馕外沿略帶嚼勁,中間 “窩” 的部分松軟易嚼,麥香格外濃郁。
新疆人吃窩窩馕不挑場景,早餐時配一碗熱奶茶,掰碎了泡著吃,暖乎乎的能驅散清晨的涼意;午餐時就著熱騰騰的羊肉湯,夾上爽口的涼菜,簡單又頂飽的一餐;就連趕路時揣一塊在兜里,餓了咬一口,純粹的麥香也能快速補充體力,是刻在日常里的踏實味道。
![]()
喀克恰馕(kakqa nan):藏著游牧智慧的 “便攜干糧”
喀克恰馕是新疆馕中極具 “實用主義” 的品類,尤其在南疆游牧地區格外常見。
它的外形格外輕薄,直徑通常比普通馕大一圈,厚度卻只有兩三毫米,像一張酥脆的 “面餅紙”—— 這種設計并非隨意為之,而是為了適配牧民轉場時的需求:輕薄的質地方便疊放收納,塞進皮囊或背包里不占空間,且烤制時水分蒸發充分,能存放更久不易變質。
牧民外出放牧時,常把喀克恰馕掰成小塊,就著奶酒或酸奶吃,既頂餓又解膩;即便在城市里,它也是不少人早餐的選擇,泡進熱牛奶或豆漿里,軟而不爛,能嘗到原始的麥香。
除此之外,撒滿白芝麻的芝麻馕、嵌著核桃葡萄干的堅果馕、裹著辣皮子的辣馕…… 每一種馕,都是一片土地的味覺注腳。
![]()
凌晨四點的馕坑煙火:打馕人,守著新疆的晨與昏
在新疆,一天的開始,是從馕坑的煙火升起時算起的。
烏魯木齊老巷里,打馕師傅的一天,從凌晨四點準時開啟,發酵好的面團放在案板上,他揉面的力道均勻,搟平、捏邊、用手指戳出一個個小坑(防止烤的時候鼓脹),動作嫻熟利落,再刷上清油,撒上芝麻,將馕坯 “啪” 地貼在滾燙的馕坑壁上。
幾分鐘后,“滋啦” 一聲響,金黃酥脆的馕被鐵鉤勾出來,香氣瞬間飄滿整條巷子。
路過的人們也會忍不住停下來買上幾個,然后慢悠悠的邊吃邊走,所以新疆人總是調侃“沒有一塊馕會完整的回到家”。
馕坑的火,從晨燒到昏,烤出的不僅是馕,更是新疆人踏實的日子。
![]()
馕,藏著新疆人的所有記憶
對新疆人來說,馕從來不止是食物,更是刻在骨子里的記憶符號。
牧民外出放牧,揣兩塊馕、幾坨奶疙瘩,在草原上就能對付一天;學生早上趕時間,在校門口買個熱馕,咬著跑向教室,就是活力滿滿的開始;離家在外的新疆人,行李箱里總會塞幾包馕 —— 哪怕在千里之外,咬一口熟悉的味道,就像回到了家。
就連新疆的重要時刻,也少不了馕的身影:婚禮上,馕是新人幸福美滿的信物;節日里,提著一摞馕走親訪友,比什么禮物都實在。
一塊小小的馕,裝著新疆人的三餐四季,也見證著這片土地的變遷。
![]()
你與馕有過哪些故事?
從絲路駝隊的干糧,到如今新疆的 “味覺圖騰”,馕走過了千年,卻始終沒變 —— 它還是那樣樸實、溫暖,能安撫每一個奔波的人。
你吃過哪種新疆馕?有沒有和馕相關的難忘故事?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一起聊聊這份屬于新疆的煙火氣~
本文由“我從新疆來”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