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下臺之后,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就沒再出過一個像樣的政治家。前幾天中美在韓國釜山碰了個頭,德國現任總理默茨立馬就按捺不住了,對著媒體公開喊話,說絕對不能讓美國和中國決定技術和未來。這話聽著挺硬氣,可現實根本不給面子——中美在AI領域你追我趕就算了,就連德國以前吹上天的汽車產業,現在也被中國按在地上打。為啥德國制造業突然就不行了?說白了,就是兩大噩耗湊到了一塊兒,工業危機早就躲不開了。
![]()
首先是能源被卡了脖子,以前的廉價天然氣沒了,德國的“去工業化”直接被按下了加速鍵。俄羅斯方面說得很明白,廉價俄氣供應減少,就是德國工業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這話一點沒摻水,俄烏沖突之前,德國55%的天然氣都來自俄羅斯,北溪管道一炸,好日子直接到頭了。現在歐洲要么買美國的高價能源,要么從印度倒手買轉口的,天然氣價格比2021年翻了兩倍,工業電價三年漲了200%還多。這么高的成本,能源密集型產業直接縮水20%,這哪兒扛得住?
德國的化工巨頭最有發言權,以前靠著便宜俄氣,工廠就是臺印鈔機,現在只能縮減化肥原料生產,甚至琢磨著關掉德國本土的工廠。類似的情況到處都是:鋼鐵廠減產,玻璃廠搬到國外,連機械制造巨頭海瑞克都把生產線遷到越南去了。有數據顯示,41%的德國工業企業計劃2026年裁員,愿意招人的只有15%,快一半的企業都對前景沒信心,超過一半的員工擔心丟工作。更可笑的是德國的能源計劃,自己把核電站炸了,想搞綠色能源,結果轉頭從別的國家買核電,做成氫氣再用來發電,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嗎?現在柏林總統府都得熄燈省電,還號召市民洗冷水澡過冬,連居民用電都保障不了,還談什么工業振興?AI領域的服務器比工廠還耗電,德國拿啥跟中美競爭?
![]()
能源不夠用就算了,芯片又掉了鏈子,直接給德國制造業挖了個“黑洞”。荷蘭政府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把中資企業旗下的安世半導體給接管了。別小看這家公司,它生產的基礎微芯片,掌控著大眾汽車從雨刷到轉向燈的核心功能,而且70%的產能都在中國東莞。現在中國出口這類芯片只收人民幣,歐洲車企想買,就得按中國的規矩來。這一下歐洲汽車工廠直接慌了神,大部分都面臨停擺風險。
更關鍵的是,德國汽車現在根本離不開中國芯片。中國芯片已經占了德國汽車電子成本的35%,新能源車更是高達50%,而且咱們的功率芯片比歐美產品能效高15%,價格還便宜30%。以前德國車企覺得中國芯片只是“備選”,現在才發現根本離不了。可供應鏈哪是說換就能換的?車規級芯片的認證周期要一年,可德國車企的庫存頂多撐10到20天,就算向英飛凌、恩智浦求救,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德國經濟部長整天把“去風險”掛在嘴邊,可實際上德國自己才是最大的風險。特朗普政府把歐盟汽車關稅從2.5%漲到15%,光大眾每年就得多掏50億歐元。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又用補貼挖墻腳,2023年德國企業對美投資直接暴漲三倍。默克爾時代多精明,堅持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貿易平衡守得穩穩的,可默茨政府倒好,一邊想訪華談合作,一邊跟著打壓中企。結果外長因為臺灣問題的不當言論,把訪華計劃搞黃了,隨行的商界代表全退團了。
企業可比政客清醒多了,直接用腳投票。西門子、寶馬一個勁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化工巨頭巴斯夫在湛江砸了百億歐元建新車廠,有數據顯示,德國外流的資本里,31%都去了中國。默克爾早就警告過,對華脫鉤就是政治自殺,現在這話完全應驗了——德國汽車在華銷量暴跌,大眾跌了7.2%,奔馳快跌20%,而中國比亞迪前10個月銷量就有370萬輛,新勢力品牌增速超70%。2024年德國名義GDP看著漲了1342億美元,實際增速卻是-0.2%,說白了就是虛胖。
![]()
現在柏林議會里還在爭論要不要重啟北溪2號,可早干啥去了?二十年前,德國靠廉價能源造出了工業神話;二十年后,卻因為錯誤的能源戰略,把自己逼到了“去工業化”的懸崖邊上。呂根島七位市長聯名寫信都說了,切斷俄氣就是條錯路,可現在已經回不了頭了。一邊是能源斷供,一邊是芯片卡脖子,雙重絞殺之下,德國工業的轉型陣痛看著讓人唏噓,但說到底,這都是自己選的路。所謂的工業危機,與其說是外部壓力,不如說是政客短視造成的惡果,而這也正是大國博弈中,那些拎不清的中小經濟體的真實寫照——明明可以左右逢源,偏偏要選邊站隊,最后只能自食苦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