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編號:F20251016
自我成長專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 1073 篇文章
在我們這個倡導專注的社會中,“心不在焉”或者“分心”,通常會被貼上負面標簽。
例如,ADHD(注意力缺陷綜合征,簡稱為多動癥)和ADD(注意力缺陷障礙),之所以被視為需要克服的問題,部分原因在于它們會使患者難以集中注意力,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導致患者無法完成他們需要做的任務。現在已經有很多工具能幫著緩解這些癥狀。
更多人顯然不是這兩種情況,但是他們也為自己會感到心不在焉,無法專注而焦慮。
然而,有時候,你要允許自己“心不在焉”,不要將所有注意力分散的情況都視為壞事或病理性表現。
為何這么說?
![]()
分心,
是心理咨詢中常用的技巧
現在,我們都被大量引發焦慮的信息包圍著。
偶爾確實能看到一些令人稍感安慰的信息,但大多數都令人感到痛苦、不安、困擾。
在我為來訪者進行的幾乎所有心理治療中,我都會花些時間分享應對壓力與不確定性的技巧:
![]()
正念冥想及呼吸訓練、ACT(接納承諾療法)及DBT(辯證行為療法)中的技巧,
寫日記、輕拍身體、親近自然,
花時間獨處、專注于工作,
休閑娛樂、與他人交流,
以及好好吃飯,好好鍛煉——
在人生的任何時候,這些都是自我放松、自我安慰的重要方法,尤其在我們努力應對不確定性與壓力時,作用更為顯著。
![]()
分心,
能幫助緩解焦慮
盡管我認同“學會正視并接納負面情緒而非逃避它們”很重要,但有些時候,分心能讓你全身平靜下來,從而降低接納情緒的難度。
數一數房間里照片的數量、
感受腳下地毯的觸感、
![]()
閱讀或收聽播客/音樂、外出散步,
或是暫時遠離所有新聞來源——
這些分心的行為都可以讓你的身心得到充足休息,之后再能繼續你的日常生活。
![]()
分心,
能解釋情緒背后的深層動因
有時,更具創意的分心活動不僅能幫你應對困境,還能揭示出你焦慮情緒背后的深層原因。
例如,我曾經的一位來訪者小喬,飽受頭痛、惡心和體重下降的折磨。
她尋求醫生的幫助,醫生給她做了血液檢測,進行了全面的身體檢查。可醫生告訴她,她除了鼻竇有些堵塞外,她身體狀況很好。
小喬告訴我,那位醫生說所有的癥狀都“只存在在她腦子里”。
“這話對你有幫助嗎?”我問。
“沒有,”她說,“反而讓我覺得自己是在無病呻吟。盡管我真的瘦了,也清楚自己確實很難受。”
我點點頭,又默默坐了一會。我在思考我該怎么回復她。
那位醫生的言論讓我憤怒。
在當下我們對身心聯系的認知下,即使小喬的身體不適是因為心理原因,但這些感受都是真實的。
我最終決定把我的想法和小喬分享。
我說,“我不理解為什么到現在還有人說出那樣的話。但是,你知道你感受到的一切都是真的,是嗎?”
她搖了搖頭,“我也像那樣懷疑。我努力練習相信自己的感受,甚至當別人否定我的時候。可是那個人是醫生,他該了解這些事,所以我懷疑我自己。”
我問小喬,“你覺得,為什么那個醫生說出那樣的話。”
我知道,對小喬、對許多人,試著去想別人為什么這樣想,這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我們的想法。這個過程叫做“心智化”。
![]()
一開始,她說,“沒什么想法。”我默默等她。
她開始慢慢告訴我她想象中的他,他的思維是怎樣的。
之后她開始創造了一個故事——
關于那個醫生的父母、童年,為什么他選擇成為醫生,他是否結婚、他可能有幾個孩子,和朋友在一起時他的樣子。
最開始這個故事還和現實相關,但漸漸地,小喬編了一個荒誕迷人的童話。
![]()
在這個童話里,這個男人一出生是一條龍,后來失去了他的父母,他為了被社會接納變成人類。
當她講完故事時,我們哈哈大笑以至于沒法繼續聊天。
是結束對話的時候了。我問小喬感覺怎么樣。
她說,“我感覺好多了。我的腦袋完全不疼了,甚至我覺得我回家還可以吃個三明治。”
心智化通常不是分心的行為,但是,編個奇幻的故事
——或者去讀一個、聽一個這樣的故事,
都可以幫助我們離開糟糕的情緒,
也給我們時間去冷靜、放松身心,恢復健康的運轉。
![]()
在我們下次心理治療時,我問小喬,她有沒有再想過她編的那個關于醫生和龍的故事。
“我把那個故事講給了我丈夫聽,”她說“他像我們那樣哈哈大笑。”
“關于這個故事你還有別的其它想法嗎?”我問。
她有些害羞說:
“也許我的想法有點傻,我想它可能有些心理學意義。那個醫生喚醒了我以前所有的自我懷疑——
所有我和你嘗試去改變的我對自己的看法。
在故事里,我把他變成龍,讓它成為了我心里的怪獸,但是當把它變成一個孤兒龍,還不得不模仿他身邊的人類時,出乎意料地,這讓他更有人性了。”
她笑了,“這樣一來,我就不必接受他對我說的每一句話。”
小喬的焦慮可以被理解。她和丈夫經濟困難,同時打兩份工,每天都擔憂自己隨時會被解雇。
他們的一個孩子得了病,需要的醫療護理,他們幾乎負擔不起,而另一個孩子最近從可愛的10歲,來到了困難的前青春期階段,也讓他們手足無措。
![]()
![]()
從分心中更了解你自己
在我們討論完她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后,她對我說:
“這很有趣。每次見到你,我都會感覺好一些。你并沒有把問題解決掉,我也不需要別人來幫我解決問題。
我很堅強,我丈夫也是很好的搭檔。生病的感覺,或許就是那種被壓垮、感到無助的感受吧。而那個醫生的話,反而加重了這種感覺”。
“但把他想象成一條龍的故事……讓我記起了自己的故事。
我這一生都在努力適應別人。你知道上次會談后我意識到了什么嗎?
我也是一條龍。我能噴出火焰。
我也能應對這些事情。”
![]()
下次當你感到壓力山大時,不妨試試讓自己分會兒心。
之后再問問自己:從這次“分心”中,你了解到了怎樣的自己?
或許你會在這段分心的時光里,發現一兩個藏在深處的專屬優勢。
End
作者 | F. Diane Barth, L.C.S.W.,是一名心理治療師和精神分析師。她在紐約私人執業,服務面向成人、青少年、個體、家庭。她擁有哥倫比亞大學文學學士學位(B.A.)和社會工作碩士學位(M.S.W.)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修改和增刪。
翻譯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阿強(257)
校對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校對團隊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海明
聯系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