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10日以來,我市境內淮河干流水體藻密度已經40多天維持在正常水平,水生態環境安全得到保障。”10月24日,阜陽市水生態環境所負責人張恒看著最新的監測數據說。
時間回到兩個多月前,淮河干流及部分支流出現藻類異常現象。“現場查看發現,淮河干流阜南王家壩點位水面有大量懸浮藻類。現場測定顯示,該河段藻類密度高達每升3377萬個,超過正常值3倍。”張恒告訴記者。
“如果不妥善處置,可能出現藍藻污染風險,造成嚴重后果。”張恒分析,藻類生物過度繁殖,將會消耗大量水體溶解氧,導致魚類、底棲生物及沉水植物的死亡,降低該水域的生物多樣性,甚至產生大量微囊藻毒素,威脅淮河下游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
張恒告訴記者,此次淮河干流藍藻水華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受持續干旱少雨氣候影響,淮河流域降水顯著偏少,河流流量減小、流速減慢,自凈能力減弱,加上今年8月下旬到9月初氣溫持續保持在25℃至35℃,適宜藍藻生長。
針對藍藻污染風險,阜陽加密應急監測,對淮河干流阜陽王家壩斷面上下游、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等重點區域,開展藻密度、藻毒素高頻次監測,同時組織專業團隊啟用專項打撈船,實施應急打撈,減少藍藻存量。另外,根據上游來水與下游水位動態,精準調度沿線閘壩啟閉,合理調控下泄流量與時機,通過泄流促進水體流動,打破藻類生長環境,抑制其繁殖。
“淮河從河南順流而下。我們監測發現,河南省信陽市淮河段藻密度更大,污染風險更高。如果上游得不到有效治理,淮河阜陽段即使治理好,也會造成二次污染。”張恒說,阜陽主動發函對接上游信陽,會商實施聯保共治等措施,對淮河干流水域進行藍藻“同步、同標、同效”打撈,形成上下游跨區域防治合力。
為盡快消除藍藻水華現象,河南省成立省級、市級雙工作專班,協同開展處置工作,制定了《淮河信陽淮濱段藍藻水華防控工作方案》,同時從丹江口水庫緊急調運攔截網,在王家壩上游布設六道攔藻網;從湖北、江蘇、云南調運7艘藍藻打撈船、控藻船及控藻無人機等設備,形成規模化處置能力;組織船只采用密紗網進行人工打撈試驗,評估優化處置方案,對所有無法機械化打撈的水灣等地方,進行人工清撈。
通過跨省聯保共治,淮河干流藍藻暴發風險被成功化解。監測數據顯示,阜陽、信陽境內淮河干流水體藍藻密度已穩定在正常水平。
記者 安耀武 李鵬
(安徽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