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總統能為所欲為?明天,美國最高法院將正式審理“特朗普征稅案”。
這不是哪場普通的訴訟,而是關乎總統權力到底能不能“繞過國會”的世紀大案,如果敗訴,特朗普不僅要收回對關稅的絕對控制權,還可能讓白宮的“緊急狀態牌”徹底失效。
而就在這關鍵時刻,特朗普一句話震驚全場:“我不去,是為了國家。”聽起來高風亮節,實則背后水深火熱。
特朗普這次攤上事,源頭還得從他連任后的一紙總統令說起,特朗普以“國家緊急狀態”為由,對全球商品加征10%基準關稅,部分國家甚至被加到了30%以上。
這波操作,特朗普的解釋是“為了扼制貿易逆差,打擊芬太尼走私”,聽起來冠冕堂皇,但問題是,這部法案壓根沒寫總統可以直接加稅。
美國憲法白紙黑字寫著:征稅權歸國會所有,特朗普這一招,等于跳過國會,自己決定錢包怎么掏。
結果呢?美國平均有效關稅率直接飆到21.9%,創下1909年以來的最高紀錄,消費者叫苦連天,普通家庭每年多掏2400美元,企業也不好過,供應鏈一團亂麻,成本飛漲,全球貿易伙伴更是炸鍋。
眼看著事情越鬧越大,12個民主黨州政府、小企業聯盟和一眾法律組織聯合狀告特朗普,理由很簡單:你越界了。
總統不能隨便宣布“國家緊急狀態”來繞開國會的權力,這不是“美國優先”,這是“總統優先”。
雖然特朗普陣營在最高法院握有6比3的保守派優勢,其中三位大法官還是他自己提名的,但近幾年美國司法體系對行政權擴張越來越警惕。
所謂“重大問題原則”正在成為主流聲音:總統做出重大決策,必須得到國會明確授權,換句話說,最高法院不再輕易“放水”。
這場案子,可不只是打個關稅官司那么簡單,若特朗普敗訴,后果不堪設想,首先,美國政府可能要退還高達5000億美元的關稅款,財政部長貝森特得熬夜擠預算了。
其次,總統今后想再玩“緊急狀態”擴權的把戲,基本沒戲。貿易政策將回歸國會,程序慢了,但也更透明、更穩。
對企業來說,這是利好消息,多出來的關稅成本有望減輕,全球供應鏈可能會回歸正軌,但對特朗普個人和其“美國優先”的執政理念來說,簡直是當頭一棒。
他用關稅當武器,打的是政績,撐的是選票,現在如果被最高法院堵上這條路,2026年中期選舉,他的牌面恐怕就不太好看了。
而就在全美聚焦審判之時,特朗普突然宣布不出席旁聽,理由?“為了國家,不給法官施加壓力。”
聽起來像是“總統的克制”,但在外界看來,更像是對敗訴結果的預判,他不想讓自己成為新聞鏡頭下的“被動者”,更不想給這個本就撲朔迷離的案件添一把火。
當然,即使敗訴,特朗普也不是就此束手就擒,他的團隊已經在研究其他法案和行政路徑,試圖保住關稅政策的核心框架,但這條路注定不好走,法律程序復雜,政治阻力巨大,想“走捷徑”恐怕一去不復返。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司法大戰背后,真正的較量是美國憲政制度的自我修復,總統到底能不能隨便定義“緊急狀態”?三權分立是否還能維持基本平衡?這場審判,將成為美國法治體系的一次深度體檢。
而特朗普的“不去”,其實也透露出一種微妙的政治智慧。他明白,這不僅僅是場官司,更是一場國家制度的博弈。
他不想成為這場斗爭的“靶心”,但他也清楚,這場戰役的每一回合,都會影響他在美國政壇上的下一步棋。
如果敗訴,美國總統的權力將被重新塑形,未來的白宮主人,不論是誰,都不能像特朗普那樣動不動就“緊急狀態”,也不能隨意揮舞“關稅大棒”博取聲望。
這場審判,將為美國行政權劃下新的邊界,也為全球經濟注入一份新的確定性,對外界而言,最值得關注的不是特朗普會不會贏,而是美國這個制度究竟還能不能“自我更新”。
正如一位美國憲法學者所說:“這不是特朗普一個人的官司,而是總統權力與法治底線的正面對撞。”
結尾也無需繁復,答案即將揭曉,審判就在明天。特朗普能否守住權力“紅線”,還是讓出總統的“特權牌”?這不僅是他個人的命運,更是美利堅制度能否繼續自我校正的關鍵時刻。
總統說“不去”,但他永遠在場。
信息來源:美最高法院將聽取關稅辯論 特朗普:不會出席——中國新聞網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