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聊起房地產,不少人都會感慨“好像還沒看到探底的頭”,這種感受不是憑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滲透在經濟數據和日常日子里。
一邊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掉成了負數,產業鏈上從建材到家電的不少行業都跟著放緩,另一邊是不少家庭攢下的財富跟著房價縮水,曾經以為穩妥的“家當”,如今成了需要操心的變量。
這輪調整還要持續多久?普通人的生活正在受哪些影響?政策層面又有哪些可能的方向?各位不妨聽我小李一句,咱們從身邊能感受到的細節,慢慢理清楚這些問題。
![]()
跌了五年還沒停?
從2021年房地產高位回落至今,五年時間里,市場的降溫幅度超出了不少人的預期。
去售樓處問問就知道,不管是新房成交量還是新樓盤開工量,都比高點時少了六成到七成,二手房市場更明顯,不少城市的均價從高點跌了三成多,有些郊區或者戶型一般的房子,跌幅還會更大些。
若參考國際上那些經歷過房地產大起大落的經濟體,比如美國、歐洲或是日本,會發現一個共性規律:它們從市場高點調整到平穩階段,通常成交量會下跌五成左右,房價跌幅在四到五成,整個過程往往要持續六七年。
這么對比來看,當前國內房地產的成交量跌幅已經超過了這些國際案例,房價跌幅也在逐步接近,但調整時長才剛到第五年,按這個節奏,市場要真正穩住,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
不過國際經驗終究只是參考,不能直接套用到國內市場,各國房地產的底層邏輯差異不小,比如不少國家以存量房交易為主,而國內過去十幾年更依賴新房開發,開發商的債務結構、居民的購房習慣都有明顯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沒有出現其他國家調整期常見的金融體系大規模違約問題,銀行體系相對穩定,這是一個重要優勢。
但也要看到,房地產牽扯的行業太多,它的調整會間接影響到就業、消費等多個領域,最終還是會傳導到普通人的工作和收入上,這一點需要正視。
![]()
最揪心的是中產
房地產調整帶來的影響,在中產家庭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常見的場景是:幾年前在高位入手房產,如今房價跌了三成多,每月的房貸卻一分沒減。
為了扛住月供,有人下班后兼職開網約車,有人把孩子的課外班從多個縮減到只留剛需,甚至連定期體檢都往后推。
之前常能看到類似《北上廣深那些消失的中產階級》的討論,核心不是說中產的收入降了多少,而是他們的生活安全感在減少。
過去買房是“資產增值”的象征,能給家庭帶來穩定預期,現在房子成了“負債壓力”的來源,每月發薪后先想著還房貸,不敢輕易消費,也不敢隨意換工作。
![]()
有意思的是,當前資本市場和輿論場的關注點,與普通人的實際需求之間,似乎存在一定錯位。
大家熱議的“科技牛”“科幻牛”,從人形機器人到核聚變、量子計算,都是未來的重要方向,值得關注。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當下更關心的還是柴米油鹽的日常:房貸能不能少還點?房價會不會繼續跌?孩子上學的學區房會不會受影響?
說到底房地產不是一個冷冰冰的經濟指標,它連著千萬家庭的“家”,就算有再遙遠的“星辰大海”,也不能脫離“好好過日子”的現實需求。
![]()
政策能幫上忙嗎?
既然市場自發調整還需要時間,政策層面能不能提供一些助力?當前行業內有幾個討論較多的方向,但每個方向都需要平衡利弊,不是簡單推出就能見效。
第一個方向是消化庫存房,有觀點建議,由中央統籌資金,收購市場上賣不出去的商品房,改造為保障性住房。
尤其是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這類住房能解決農民工等群體的居住問題,既消化了庫存,又完善了保障房體系,讓更多人能“住有所居”。
這個思路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實操中需解決不少問題:選擇哪些城市收購?優先收購哪些開發商的項目?按什么價格收購?
![]()
這些環節若處理不好,容易出現“代理人風險”,地方可能為爭取補貼過度申報,開發商可能想借機抬高價格,最終導致資金效率降低。
要推進這類舉措,關鍵在于流程公開透明,比如引入第三方機構評估定價,公開收購清單和分配結果,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用在實處。
第二個方向是是否直接救助房地產開發商主體,目前政策的核心是“救項目不救主體”,重點保障商品房交付,避免出現“爛尾樓”,但不直接為開發商的債務兜底。
![]()
有聲音提議參考國際經驗,用公共財政或國有資本為開發商注資,避免企業大規模倒閉引發連鎖反應。
但這個方向的爭議較大:過去幾年部分開發商因盲目擴張導致債務問題,若用公共資金兜底,可能引發“道德風險”,讓此前無序擴張的企業免于承擔后果。
若要推進這類措施,關鍵在于明確約束條件,比如要求開發商剝離非核心資產、降低高管薪酬,且救助資金只能用于保交樓和償還購房者違約金,不能用于新增投資或其他用途。
![]()
第三個方向,也是當前討論中相對更貼近民生需求、落地阻力較小的,是通過財政手段減輕居民房貸壓力。
受“不可能三角”影響,貨幣政策大幅降息的空間有限,既要保障銀行體系的利差穩定,又要維護人民幣匯率平穩,難以通過單一降息直接降低房貸成本。
但財政可以發揮補充作用,比如對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息進行補貼。
無論是已購房家庭還是潛在購房者,都能直接受益,對扛著高月供的中產來說,利息補貼能直接減輕現金流壓力,對潛在購房者來說,購房成本降低后,入市意愿也可能逐步回升。
![]()
結語
其實房地產這輪調整,本質上是行業從“高速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必經階段,轉型過程本身就需要時間積累。
但只要政策始終圍繞“保障居民居住需求”的核心,避免復雜的操作流程,先從減輕普通人的房貸壓力入手,再逐步解決庫存消化和開發商債務問題,市場企穩的時間或許能比預期縮短。
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房子的核心功能是“住”不是“炒”,讓“家”的壓力小一點,整個市場的信心自然會慢慢恢復,日子也能過得更踏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