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 年 11 月 2 日,廣州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跳水館內掌聲雷動,全紅嬋與王偉瑩完成最后一跳,水花輕濺,記分牌定格在 235.86 分。
這是她傷愈復出的首秀,距上次參賽已過去 183 天,奪冠當晚,她發了條 “我真棒” 的動態,兩小時收獲百萬點贊。
![]()
可誰也沒想到,奪冠第 3 天,刺耳的聲音就蓋過了祝福。
這些聲音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聲音又會帶來什么影響呢?
![]()
冠軍剛上岸,惡評就 “上線”
全紅嬋的體型變化成了攻擊的第一個靶點,如今她身高近 1 米 60、體重 48 公斤,比東京奧運時多了 13 公斤。
“肯定是不自律才長胖”、“沒了幼態身材,水花消失術要失靈了”,網上甚至還有人拿她的外貌開玩笑。
![]()
大家知道體重增加 13 公斤對跳水運動員意味著什么嗎?中國跳水隊總教練周繼紅早說過,女子跳臺運動員的體重哪怕增 100 克,動作都會受影響。
再加上全紅嬋正處發育期,這不是 “不自律”,而是每個青少年都會經歷的正常過程。
但評分爭議還是層出不窮,她與王偉瑩磨合僅三周,比賽中同步性略有瑕疵,最終卻以 0.9 分險勝上海隊。
“東道主偏袒”、“裁判打分有黑幕” 的說法在網上擴散,甚至有人翻出往屆全運會的比賽視頻,說 “廣東隊一直受照顧”。
![]()
可稍微了解跳水評分規則的人都知道,裁判打分要綜合 “動作難度分”、“完成質量分”、“同步分” 三個維度。
這次她們選的動作難度系數 3.0,完成質量里 “空中姿態”和“入水效果” 都拿到了 8 分以上,同步分雖然扣了點,但整體分數合理。
![]()
0.9 分的微弱優勢,恰恰說明比賽的公平性,而非所謂的 “黑幕”。
更過分的是延伸到生活的詆毀,她入學暨南大學被嘲 “文盲免試”,老家蓋房遭批 “炫富”,母親戴金鐲也被罵 “忘本”。
言論從賽場到生活,全方位圍剿著一個 18 歲的姑娘,面對這樣的惡意,全紅嬋難道只能沉默忍受嗎?
“央媽” 出手了!兩次發聲戳破流言
全紅嬋大概也看到了那些惡評,但她沒解釋,只是在奪冠后發了 “我真棒” 三個字 —— 簡單,卻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
![]()
在她發動態的兩小時后,人民日報的官方賬號率先轉發,配文寫道:
- “被全紅嬋的自信樂觀感染到了!從傷病中恢復,與新搭檔磨合,她用冠軍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這份從容值得點贊。”
![]()
回應像一劑定心針,很快,新華社、央視體育等主流媒體都跟進報道,解讀全紅嬋復出奪冠的意義。
更讓人動容的是人民日報的第二次發聲,奪冠后的第二天,人民日報發布了一段 30 秒的短視頻。
![]()
畫面里,全紅嬋坐在領獎臺下的椅子上,手里捧著金牌,指尖輕輕撫摸著獎牌上的花紋,一句話也沒說,就那么沉默了將近 10 秒。
視頻的配文特別戳心:
- “這一路有多難,只有她自己知道。從 5 月退賽到 11 月奪冠,183 天里,她熬過了傷病的痛苦,扛過了輿論的壓力,也戰勝了身體發育的挑戰。”
![]()
理性聲音越來越多,平臺也開始對極端惡評進行處理,有的賬號被禁言,有的惡意評論被刪除,輿論風向慢慢逆轉。
183 天的努力
全紅嬋的復出之路,比所有人想象中都更坎坷。
今年 5 月,她本來要參加全國跳水冠軍賽,可賽前訓練時,踝關節舊傷突然復發,她才不得不退賽,也因此錯過了新加坡世界游泳錦標賽。
從 5 月到 11 月,這 183 天里,她的生活幾乎只有 “康復” 和 “訓練” 兩件事。
![]()
開始康復時,她不能做完整的跳水動作,只能在淺水區練習蹬壁滑行。
到 7 月份,她才慢慢開始嘗試 3 米跳臺的簡單動作,每次跳完,都要讓教練錄下視頻,晚上回去反復看,找自己的問題。
控制體重,她的飲食也被嚴格規劃,她還會每天稱三次體重,計量單位精確到克,一旦發現體重增加超過 50 克,就要調整第二天的飲食和訓練量。
這樣的堅持,其實從她小時候練跳水就開始了,2014 年,8 歲的全紅嬋被湛江體校的教練選中,到了省隊后,訓練強度更大了。
![]()
早上 6 點就要起床跑操,上午練體能和技術,下午泡在泳池里跳幾十次,晚上還要練柔韌性,她經常疼得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卻從不說 “放棄”。
13 歲那年,她為了練會一個動作,整整一個月都在重復這個動作,有一次跳完后肩膀拉傷,貼了肌效貼繼續練。
全紅嬋遇到的 “發育關”,并不是個例,伏明霞 16 歲時也經歷過體重增長,當時她的動作失誤率飆升,甚至在比賽中拿過倒數,但她通過調整訓練計劃,最終還是拿到了奧運冠軍。
陳若琳 15 歲時身高長了 10 厘米,體重增加 8 公斤,她每天加練 1 小時體能,把動作穩定性找了回來。
![]()
前輩的經歷都證明,“發育關” 是女子跳臺運動員的必經之路,只要堅持訓練,就能克服。
看清這些真相后,我們是不是該對年輕運動員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苛責?
![]()
結語
人民日報的兩次發聲,不只是簡單地為全紅嬋 “撐腰”,更是在提醒所有人,運動員不是 “金牌機器”,他們會經歷傷病,會面對成長的煩惱,也會在意別人的評價。
愿我們都能對年輕運動員多一點耐心,多一點理解,畢竟比起金牌,這份在困境中依然向前的勇氣,更值得被溫柔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