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南昌11月5日電 (記者時雨)11月5日,全國首單崩崗治理新增耕地指標交易在江西南昌成功簽約。江西省人民政府、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江西省水利廳等有關領導出席并共同見證簽約儀式。
簽約儀式上,上猶縣人民政府與南康區人民政府簽訂協議,完成上猶縣通過崩崗治理新增耕地指標21.56畝交易,交易金額344.96萬元,所得資金主要用于當地水土流失治理。此次交易是江西省在生態治理與耕地保護協同發展領域實現的重大突破,通過邊坡整治、土壤改良等系統治理將崩崗侵蝕劣地轉化為有效耕地,為我國南方崩崗侵蝕地區探索出“治荒增地、以地生金”新路徑。
近年來,江西省大力推進崩崗侵蝕綜合治理,全省崩崗數量從2005年的48058座,面積206.74km2,下降到2022年的17049座,面積30.65km2,編制了《江西省崩崗治理規劃(2022-2030年)》,系統推進全省崩崗治理工作。贛州市搶抓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契機,積極先行先試,探索建立崩崗治理“揭榜掛帥、以獎代補”機制,創新“崩崗+生態修復”“崩崗+農林開發”“崩崗+文旅融合”“崩崗+新增造地”等治理模式。目前,贛州市治理崩崗3000余座,贛縣金鉤形水土保持科技園崩崗治理、于都金橋崩崗生態修復項目入選全國山水工程優秀典型案例。率先在上猶縣實施整縣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開展崩崗治理新增耕地試點,探索形成了“治理增地、交易反哺、兩手發力、一體推進” 水土流失治理投入循環新機制,推動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和土地資源利用率提高,把山地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優勢,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有效轉換。
此次交易的耕地指標來源于上猶縣崩崗侵蝕綜合治理新增耕地項目,該項目位于上猶縣油石鄉清溪村,通過將崩崗治理與土地開發相結合,實行“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25°以上區域實施生態修復,25°以下區域實施土地開發,共計治理崩崗14座,綜合治理面積87.15畝,核定新增耕地指標41.556畝,其中崩崗治理形成耕地指標21.56畝。項目實施后,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