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客戶端
天氣變化,農業生產怎么安排?低溫來襲,農作物如何應對?突降暴雨,能否確保村民安全?這些問題,如果讓農民自己來回答,多半會“兩眼一抹黑”;而如果有了氣象部門的加入,則會迎刃而解。
近年來,江西省氣象局從完善氣象預報內容和創新氣象預警機制兩方面發力,讓老表應對起天氣變化來得心應手。在氣象部門與農業農村部門的聯動下,農民人身和財產安全得到保障、農作物扛過了極端天氣、農產品借助生態價值的實現進一步溢價。
“我們突出生態和助農兩大‘主線任務’,建立任務清單、產品清單、制度清單‘三張清單’,構建生態與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樣板。通過突出風險減量、科技藏糧、補鏈強鏈,不斷強化政策支持和產品供給力度,在助力鄉村振興中實現氣象工作高質量發展。”江西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傅敏寧表示。
看在“天”前面——田間氣象站讓監測更精準
想要摸清楚天氣變化,首先就要監測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對于我們茶葉種植主體的來說,茶葉采摘時的天氣很重要,最好是晴天,口感會更好。如果趕上下雨,就需要提前安排制茶車間的生產計劃,不然很容易壞掉。”在位于撫州市資溪縣馬頭山鎮的江西香檀山茶業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公司董事長姚根富告訴記者,茶葉采摘時不同天氣造成的口感差異最終可能會導致價格相差好幾倍。
茶葉生長與氣象條件息息相關,茶葉喜陰或散射光,干旱、高溫和凍災等都會對茶樹帶來致命性傷害。除了利用茶園中天然的樹木避免陽光過多直射并形成林間小氣候,姚根富還有個“伙伴”。
原來,當地氣象局在茶園里搭建了氣象監測設備,姚根富可以通過手機實時了解茶園的氣象數據。同時,氣象部門也會及時提供氣象災害預警以及茶葉采摘時段的專門天氣預報。“資溪山多,天氣多變,很多時候縣城艷陽高照鄉鎮卻陰云密布。現在有了田間氣象監測設備,能夠更有效調度工作。”姚根富說。
姚根富享受到的精準預報是“從無到有”,而位于樟樹市的江西省雙金園藝場,則依托氣象服務實現中藥材種植全過程精準氣象監測的“從有到優”。
今年5月1日,江西省氣象局聯合泰豪集團打造的“泰豪·中藥氣象小鎮”在雙金園藝場正式落成。氣象部門依托不斷完善的農業氣象觀測系統,持續提升園區氣象科技內涵、品質和裝備水平,使小鎮成為集氣象、生態、有機、綠色、研學等元素于一體的特色示范項目。
氣象的深度融入也為中藥材智能大棚進一步賦能,在過去監測溫濕度等基本信息功能的基礎上,由江西省氣象局為小鎮搭建的多種先進氣象傳感器集成設備,實現了物候觀測、種植氣象觀測、遙感式自動土壤水分觀測、大棚內微型氣象觀測和農業氣象觀測5種設備的應用,能夠對太陽輻射情況、二氧化碳濃度、作物長勢等十幾種指標實時監控。
“更精準的服務讓中藥材全生育期的氣象監測更加精密,進一步提升了藥材的產量和品質,為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江西省雙金園藝場副場長鄔海龍表示。
針對農業生產品種多、地域廣、需求復雜的情況,江西省氣象部門按照“一市一策、一縣一策”的原則,設計差異化的三大類48項業務產品,建立“核心業務確定、市縣布局合理、技術支撐有力、服務按需供給”的生態與農業氣象保障業務服務體系。同時,按照“成熟一項、出臺一項”的原則,發布實施《農業溫室氣體清單編制規范》《一季稻氣候品質評價規范》等十余項地方標準,形成54項制度性成果。
算在“天”前面——數據決定對策、賦能價值
氣象數據往往復雜繁多,真正用于指導農業生產,僅僅“看”到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會“算”。
“算”什么?在九江市永修縣云山集團的蜜橘種植基地,永修縣農業農村局經濟作物技術指導股負責人周志榮告訴記者,要“算”出天氣變化前的具體準備措施。結合一份“氣象服務專報”,他給記者簡單介紹了這一過程。
今年10月17日,九江市生態氣候與農業氣象中心、九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印發了《秋收秋種氣象服務專報》,指出當晚開始九江市將出現一次降水降溫過程,秋收秋種要注意趨利避害。專報通過氣溫和雨量實況圖等信息詳細分析了前期天氣影響,對未來(10月17日晚-20日)天氣進行了預報,并給出了“注意防范大風降溫降水天氣的不利影響”等農事建議。
“根據建議,我們指導種植戶及時對掛果較多的橘樹進行支撐加固,以防斷枝落果。”周志榮告訴記者,每年秋冬季正是蜜橘經受天氣考驗最多的時候,近幾年當地出現零下7攝氏度至零下5攝氏度的低溫,而果樹在遇到低于零下5攝氏度的溫度時就會出現凍傷凍死等情況,需要及時采取鋪設防凍膜、根部涂抹生石灰等措施。
這些措施是否采取、什么時候采取,正是由氣象部門與農業農村部門聯合研判決定的。目前,江西省級層面修訂完善了18類分作物、分災種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指標。
遇到天氣變化給出應對措施,這是逆向“算對策”。更為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氣象的賦能展現出一個地方良好的生態、實現生態價值,即正向“算價值”?
“江西省氣象局認真落實中國氣象局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有關部署要求,以中國氣象局批復試點建設為抓手,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建設與實踐,有效發揮氣象在生態系統保護中的服務支撐作用。”傅敏寧表示。
作為全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撫州市氣象部門積極作為,聯合農業農村部門、撫州農發集團打造“一縣一品”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模式,為各縣(區)名優特農產品開展氣候品質評價服務,打響“贛撫農品”品牌。“我們在資溪縣開展了白茶氣候品質評價,近3年,資溪白茶平均售價提高了10%。”撫州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余建華介紹。
目前,江西氣象部門深挖農產品價值實現渠道,持續探索“好氣候出好農產品”的效益轉化機制和載體,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覆蓋84個縣(市、區),全省農產品經濟附加值普遍提升5%-10%。
跑在“天”前面——“631”預警機制確保變天前變陣
農業生產遇到天氣變化,畢竟還有一個過程,相比起來,水旱災害尤其是洪澇災害來得就更加兇猛,也更考驗氣象部門的應對能力。
“省級6小時風險預警、市級3小時風險通報、縣級1小時風險叫應”,這便是江西總結防災減災經驗并結合本省實際探索出的強降水“631”風險預警工作機制(簡稱“631”機制),在2024年的汛期,這一機制發揮了大作用,累計叫應56049人次。
基于雷達、衛星、自動站和區域數值模式等多源資料,江西研發搭建了包括實況降水格點產品、降水網格預報產品、風險預警服務產品在內的強降水“631”風險預警服務產品體系,實現3小時精細到鄉鎮、1小時精細到村(村委會)。同時,接入水利、應急管理、自然資源、交通運輸、電力等29個部門的相關系統,形成“信息發出、黨政部門指揮、行業部門聯動、信息反饋、效果評估、模型改進”的風險防控閉環。
針對今年汛期異常復雜的防汛救災形勢,江西氣象部門深入落實“631”機制,制作發布強降水6小時風險預警材料77期、3小時風險通報材料596期,開展1小時風險叫應56049人次。省防指、省防辦發布提前轉移準備指令10次,組織轉移避險或安置9.35萬人次,同時,全網發布紅色預警22次,覆蓋2963.66萬人次。
這一創新舉措的相關文章已經在世界氣象組織(WMO)官網上刊登,并作為示范案例被列入《早期預警促進氣候變化適應中國行動方案(2025-2027)》中,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當前,‘631’機制已成為全省防汛決策的‘烽火臺’、應急指揮的‘前哨站’、科學調度避險轉移的‘發令槍’。”傅敏寧表示。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莫志超 劉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